让数学揭开生活的面纱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yun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要把学数学和生活体验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通过提炼“生活化”素材,丰富教学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提供“生活化”问题,进行练习实践;布置“生活化”作业,延伸课外探索。
  关键词:数学;生活化;实践;运用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6-078-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仍然十分强调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实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机会,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
  为了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加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至关重要。所谓“生活化”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实施数学“生活化”呢?
  一、提炼“生活化”素材,丰富教学模型
  众所周知,数学本身就源于生活,而生活中大到天体,小到微生物,处处都充满数学。由于学生个性存在差异,城乡存在差异,从而产生数学认知上的差异。《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应用,进而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认识经验,提炼“生活化”素材,作为教学例题。如:教学分数应用题“有一块6000平方米的果园,桃树占总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二,桃树种植多少平方米?”教学时,改编成我班有学生50人,其中女生占五分之二,女生有多少人?让学生围绕该题展开讨论。这样把少生活气息的例题改编成学生感兴趣、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得出比较量=单位“1”的量×对应的分率,并让学生进一步解释应用。
  另外,在教学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形成数学问题。如求平均数问题,调查本班小组4—5人身高、体重情况,作为平均数教学素材,通过比较分配来发现数学问题,或让学生收集整理各家近三个月的电费情况,让他们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引申到平均数问题的教学上来。这样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创设“生活化”情景,组织学生交流学习
  《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数学学习应该是学生不断通过互相交流、探讨、辩论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创设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始终参与探讨的整个过程。如教学简便计算300-198,不妨模仿设计一个商场购物的情景,部分学生当营业员,部分学生充当顾客,并在商品上标上价格,复读机198元,电动机97元等,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换角色进行购物买卖,然后通过交流使其明白在买卖中必须先拿出一百元,再找回零钱。通过活动使学生明白这“零钱”是找回的,所以用加,学生在活动中构建了新知,体验到了做数学的乐趣。
  三、提供“生活化”问题,进行练习实践
  练习实践是巩固新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传统教学中往往是题海战术,玩数学游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的可持续能力培养。而提供“生活化”材料则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产生亲切感,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这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的直接经验,并较好地关注社会,并对生活现象提出问题,成为有数学头脑的人。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教师出示近几年奥运金牌总数和中国奥运金牌得数情况,试让学生用所学分数、百分数知识,谈谈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体会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中国体育在世界上的地位,然后及时渗透爱国教育。
  另外,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后,教师安排这样一道数学问题:“五一”放长假,学校组织大家到常熟海星岛去游玩,老师去了20人,学生去了300人,需租车出去。中巴每辆可坐18人,租价每辆150元,大巴可坐35人,租价每辆250元,坐5人以上可打9折,请你设计租车方案。到了常熟海星岛之后买门票,成人票80元,儿童票70元,团体40人以上按成人打8折,请你设计买票方案。通过生活化、开放化的题型,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布置“生活化”作业,延伸课外探索
  数学教学若一味强调题海战术,会降低学生思维的敏捷性。若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业,通过活动去实践,学生就不感到疲倦,更不会是一种课业负担。因此,平时布置一些实践探索题,让他们去调查实践,收集整理数据。如活动课《小小采购员》,让学生设计“联合会”购物方案,分组讨论,然后到市场了解单价,根据活动需要的数量,让学生体验采购物品的乐趣。最后集体讨论通过,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及协作能力。又如在教学求一个数是另一个的百分之几应用题时,学生初步接触百分数,教师可布置学生求某次单元测试的优秀率、合格率、不及格率等,从而使书本知识在课外得以延伸,激发学生去探索、创新。
  通过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去处理课外一些数学实践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5-01  作文应该是学生运用书面语言描绘多彩的世界,表达真情实感的心灵劳动,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我们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在作文时会觉得没有材料可写,或在表情达意上不够流畅、准确、生动,其原因,归根到底是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和语言经验。更多的学生是害怕作文,甚至逃避作文,往往无话可说,也无话可写。认为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