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在分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本质以及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新要求的基础上,分析了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变革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业建设与变革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为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搞好专业建设,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实现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变革的重要课题。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专业建设与变革的重要方向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有机融合,“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学结合就是在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机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工作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以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环境中,通过顶岗实习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直至完成学业,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都体现并突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只是各国的国情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各自的名称不同而已。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很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是和专业建设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基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按照“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要求,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趋势。因此,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变革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界对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已达成共识,但按“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进行理性分析,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长期受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有学科教育的痕迹,专业设置缺乏对区域产业背景、行业格局、企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色不明显。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价值取向功利色彩严重,短视行为明显,专业增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是大量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相同或相似专业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优质资源分散,品牌和特色专业缺乏,致使高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差较大。
(二)课程开发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开发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构成和发展潜力,是人才培养的根基,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开发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實践性和过程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和设置大多沿用本科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课程体系仍是本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段式学科结构,未能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
(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教材必须体现能力本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模块组合。目前,高职教材主要来源或是在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删繁就简而成,或是使用中专教材,或是个别教师自编,这些教材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未能将教材内容从学科知识结构转变为工作能力结构,致使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明显,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准备不足
教师是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工学结合高职教学改革大背景下,要求高素质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多数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
(五)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反映职业或行业先进应用技术的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基础或载体。高职校内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场地狭小,实训设备数量少且陈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操作、管理等不规范,很难达到在环境、氛围上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在校内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业实现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合作,虽然很多学院与企业签订了不少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但往往偏重于短期参观见习,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承担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
(六)教学实习未能体现工学结合的真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要求“工”、“学”过程必须体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要求,这既是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主要教学特点,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形式不多。课堂上,通常采取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满堂灌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互动式讨论;实践技能课也多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较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训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统一的计划性,工与学的内容脱节、生产实践与专业教学联系不紧密,“工”、“学”两张皮,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学生所做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专业建设与变革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更新专业建设观念,将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加大专业建设和变革力度,以使专业建设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专业建设目标不是本科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专业”,强调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教育及其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深入进行市场调研,详细了解行业或地域的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行业或地域发展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筹划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打破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组织课程内容,树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确认的基础上,構建职业能力养成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必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任务内容选择课程构成,使课程结构与工作任务相匹配,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课程组合则是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及职业(岗位)成长规律“由新手、合格、骨干、部门主管到总监”排序,理顺课程与课程间、课程内项目与项目间的逻辑关系,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材内容
教材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入手,构建教材逻辑框架结构,要在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基础上,充实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也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高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材内容,构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平台。
(四)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构建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要加强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和脱产进修等形式,通过下厂顶岗实践、企业培训和出国进修等渠道,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要引进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构建起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积极从社会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迅速扩大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建设专业对口的教学实训基地
建设专业对口的教学实训基地,必须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两个积极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本着互惠互利多赢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共管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较好克服目前工学结合实践效果差、实践教学计划落空或流于形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弊端。
(六)创新工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学过程要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方式,加强“工”、“学”关联度,并贯穿于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核心专业课程可采用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搭配(校内专任教师主持课程)的双教师授课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训中,必须明确“工”的过程是一个“学”的过程,要保证实习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依此指导学生体验职业环境,感受职场文化,训练岗位技能,养成职业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修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11.
[2]邢广彦.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
[3]丁金昌.基于“三个三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9).
[4]许志跃.高职示范性建设中”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助教,主要从事物流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专业建设与变革
工学结合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既为高职教育理念和模式带来重大变革,也给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如何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搞好专业建设,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实现新时期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已成为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变革的重要课题。
一、工学结合是高职专业建设与变革的重要方向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工作”与“学习”有机融合,“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工学结合就是在学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相互促进机制的基础上,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将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学校教育与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的工作现场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校接受普通文化知识、专业理论和技术以及实训教育的同时,在企业真实生产经营环境中,通过顶岗实习形成职业态度、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直至完成学业,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与社会的契合点是高职教育办出特色的关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本质特征的内在要求。目前,世界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模式都体现并突出了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如德国的“双元制”、英国的“三明治”教育、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等。只是各国的国情不同,采取的形式不同,各自的名称不同而已。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强调,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学习模式,要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很显然,我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不是在某一段时间学生参加工作的“阶段式”结合,而是和专业建设相联系的“全程式”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发展的核心问题,也是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基础。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专业建设必须根据企业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按照“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要求,对学院的专业设置、培养计划、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环节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需要和新趋势。因此,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与变革的重要方向。
二、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高职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高职教育界对基于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已达成共识,但按“学中有工,工中有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要求进行理性分析,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还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是面向生产、面向基层、面向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由于长期受本科院校专业设置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上还存有学科教育的痕迹,专业设置缺乏对区域产业背景、行业格局、企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认真分析,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和“实践性”特色不明显。尤其是在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多数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价值取向功利色彩严重,短视行为明显,专业增设在很大程度上带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其结果是大量见效快、技术含量和层次低的相同或相似专业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优质资源分散,品牌和特色专业缺乏,致使高职培养的毕业生能力与职业岗位要求相差较大。
(二)课程开发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求
课程开发是高职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影响到学生的知识、能力构成和发展潜力,是人才培养的根基,也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重点与难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课程开发符合职业课程的基本要求,体现职业知识的科学性、专业性、发展性、實践性和过程性。目前,很多高职院校课程开发和设置大多沿用本科教育模式,注重理论的系统掌握,忽视知识的实际应用,课程体系仍是本科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段式学科结构,未能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
(三)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求高职教材必须体现能力本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模块组合。目前,高职教材主要来源或是在借用本科同类教材的基础上通过删繁就简而成,或是使用中专教材,或是个别教师自编,这些教材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基础理论分量太重,应用技能比例偏小,未能将教材内容从学科知识结构转变为工作能力结构,致使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特征不明显,难以适应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
(四)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准备不足
教师是学校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的主体,在教学中起着主导作用。在工学结合高职教学改革大背景下,要求高素质教师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结构和较高的理论水平,而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即“双师型”教师。近年来,高职院校随着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教师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难以适应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多数教师缺少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专业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强,理论与实践脱节,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
(五)实训基地无法满足学生基本技能训练
反映职业或行业先进应用技术的实训基地是工学结合的基础或载体。高职校内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实训场地狭小,实训设备数量少且陈旧,实训基地建设、运行、操作、管理等不规范,很难达到在环境、氛围上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无法满足学生在校内基本技能和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校外实训基地由于高职院校没有与企业实现市场化、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的合作,虽然很多学院与企业签订了不少校外实训基地协议,但往往偏重于短期参观见习,甚至流于形式,未能真正承担高职院校教学活动的实践环节。
(六)教学实习未能体现工学结合的真谛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提高学生职业素养,要求“工”、“学”过程必须体现“学中有工,工中有学”的要求,这既是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主要教学特点,也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主要方法。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教学方法创新形式不多。课堂上,通常采取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教学模式,满堂灌现象严重,缺乏必要的互动式讨论;实践技能课也多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较少采用现场教学、模拟上岗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模式;实训中,缺乏明确的目的性和统一的计划性,工与学的内容脱节、生产实践与专业教学联系不紧密,“工”、“学”两张皮,无法使学生做到“学”的认知在“工”时实践,“工”的体验在“学”时升华,偏离了工学结合的宗旨和目的,违背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学生所做非所学、所学非所用等问题普遍存在。
三、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高职专业建设与变革
实施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更新专业建设观念,将工学结合的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融入到专业建设中,加大专业建设和变革力度,以使专业建设更好地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一)确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建设目标
从一定意义上说,高职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其专业建设目标不是本科的“学科专业”而是“技术专业”,强调对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因此,高职教育及其专业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树立面向社会、面向企业,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思想,将教育规律、经济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结合在一起,深入进行市场调研,详细了解行业或地域的生产、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了解人才需求情况,根据行业或地域发展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筹划设置专业方向,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二)开发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实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专业技能、务实精神和就业能力等方面都有所提高,必须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打破依据知识的逻辑性、完整性组织课程内容,树立以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在学生职业能力目标确认的基础上,構建职业能力养成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课程设置和课程组合。课程设置必须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按照职业能力标准和工作任务内容选择课程构成,使课程结构与工作任务相匹配,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协调。课程组合则是按照学生的认知心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表及里”以及职业(岗位)成长规律“由新手、合格、骨干、部门主管到总监”排序,理顺课程与课程间、课程内项目与项目间的逻辑关系,真正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和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三)创新以综合职业能力为主线的教材内容
教材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从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入手,构建教材逻辑框架结构,要在认真分析专业岗位技能要求基础上,充实职业技能训练和实践性教学内容,也可确定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制定的中、高级工应知应会为专业课的基本教材内容,构筑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材平台。
(四)构建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构建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学团队,首先要加强在职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这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要有计划地安排教师通过在职学习和脱产进修等形式,通过下厂顶岗实践、企业培训和出国进修等渠道,不断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增强实践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要引进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要构建起高职院校师资引进的独特机制,积极从社会聘请一些有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管理人员充实教师队伍,通过建立“二元”师资管理模式,迅速扩大和优化“双师型”师资队伍。
(五)建设专业对口的教学实训基地
建设专业对口的教学实训基地,必须充分调动校内、校外两个积极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要围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尽可能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努力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校外实训基地建设,要本着互惠互利多赢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共管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性教学的有效实施,较好克服目前工学结合实践效果差、实践教学计划落空或流于形式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弊端。
(六)创新工学有机融合的教学方法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要求教学过程要采用“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多重循环和“学校-企业”双向互动方式,加强“工”、“学”关联度,并贯穿于工学结合教学实习的全过程,以增强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视理论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教学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如核心专业课程可采用校内专任教师与行业兼职教师搭配(校内专任教师主持课程)的双教师授课制,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实训中,必须明确“工”的过程是一个“学”的过程,要保证实习的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依此指导学生体验职业环境,感受职场文化,训练岗位技能,养成职业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职业修养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2006,11.
[2]邢广彦.高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0(19).
[3]丁金昌.基于“三个三结合”的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0(9).
[4]许志跃.高职示范性建设中”工学结合”教学改革面临的困境与对策探析——以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5]章金萍.基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高职教材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0(26).
作者简介:张媛媛(1983—),女,陕西西安人,硕士,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助教,主要从事物流职业教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