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产业文化 增职教底蕴 强素质培养

来源 :职业·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mel16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近出版的《产业文化读本》一书是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的系列成果之一。它似知时节的好雨,经过理智的酝酿,散发着淡淡的墨香问世了。该书别具一格,它从文化的角度切入现代产业文化,介绍现代产业体系中不同行业的文化特色,对读者进行产业文化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我们为有这样的图书问世感到欣喜。
  一、宏观透视:有效针对职业素质
  “职业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出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的问题,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近些年来,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在接受了企业这一终端客户的检验后,暴露出的主要弱点就是职业素质欠缺。诸如,道德修养失范,缺乏责任意识;社会情感冷漠,缺乏感恩意识;挫折经历有限,缺乏吃苦精神等。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非常重视,职业素质已经成为判定员工优劣的重要指标。
  职业素质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既是系统的,又是长期的培养过程。职业素质不是强加到职业教育身上的附属品,而是与职业教育的目标相一致的,是职业教育的职责所在,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如同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职业教育的教育性,能力和素质并存,职业性和教育性共生。只是职业素质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相比较,在考核评价上具有“软实力”特征,比较隐形,经常被忽视而已。目前,如何有效提高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问题亟待研究解决,全面发展与职业素质提升正成为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新视点。
  目前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偏低在顶岗实习中可窥一斑:职业期望值较高,岗位意识较差;合作意识较差;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品质较缺乏;劳动纪律和责任意识较缺乏等。分析其内在原因,主要与学生思想意识中轻视基层劳动、缺乏合格劳动者的意识与行为规范等分不开,而这与我国“工业文化的传统薄弱”有着不解的渊源。工业文化是“现代产业的共同精神财富”,包括工业文化素养在内的产业文化素养,是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深厚基础。增强产业文化素养,是提高劳动者职业素质的活水源头。在这一背景下,《产业文化读本》一书应时而出,令人耳目一新。它以产业文化教育为主要内容,直接指向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根源问题。
  二、微观审视:理念先行,恰当引入产业文化
  产业文化的融入,使职业教育无论在育人理念还是育人方式上都前进了一步,它有效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使得职业教育内涵更加丰富。
  1.从文化的角度切入,追根溯源
  文化育人不失为有效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和途径。《产业文化读本》一书重视文化的力量,从文化的角度追溯源头,抓住“文化是变革的先导”这一核心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引入产业文化,从文化育人入手。
  (1)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文化育人在于它的力量巨大,文化育人在于它的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文化育人是育人的最高境界。普通高校重视文化育人,用文化育人手段将文化素质教育作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要素,解决学生“做好人的问题”“做好中国人的问题”“做好现代中国人的问题”(杨叔子)。同样,职业院校可用文化育人这一有效手段,将职业素质培养作为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一环,解决职业院校学生做好员工、做好企业员工、做好现代企业员工的问题。《产业文化读本》采用文化育人的方式,用文化的力量实现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
  (2)该书编者提出进行产业文化教育的初衷是因为我国“工业文化底蕴相对薄弱”,“表现为企业产业文化底蕴不足,劳动者产业文化素养不高,社会产业文化氛围不浓。”这些原因正是职业院校毕业生职业素质成为“短板”和企业员工职业素质低下的深层原因。如在实习上岗前,学生虽然经过岗前培训,对企业的相关制度和规定有所了解,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仍有许多学生因不能遵守企业的制度和纪律而受到处罚,甚至导致生产事故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学生意识深处缺乏对企业制度和规范的敬畏感,缺乏对岗位职责的责任感,自身的知识结构中缺乏支撑职业素质形成的深厚文化基础。
  (3)该书围绕相关产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工作环境和对从业人员职业素质的要求、工作价值观、工作法规等四个方面内容,没有对学习者进行条文式耳提面命的说教,而是让学生通过一个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文化,在了解现代产业简要发展历程、先进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以及优秀企业和典型人物的过程中,体会和感受行业文化特色,不知不觉提高产业文化素养。
  2.从典型行业入手,由浅入深
  现代产业体系包括工业产业、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现代服务业、科技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职业院校的学生本来对于产业文化和许多行业就比较陌生,再加之周围环境工业文化的缺失,造成他们工业文化素养比较低。正如该书主编余祖光所分析的:“家庭教育缺工业文化传统,企业教育缺工业文化自觉,社会教育缺工业文化环境。”所以,如果让职业院校学生接受产业文化教育,应选好切入点,使他们乐于接受、善于接受。该书在遴选典型行业时,从贴近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相关行业入手,遴选了九个具有代表性的行业文化,由浅入深,由熟悉到陌生,逐步促进读者对产业文化的吸收。
  3.从具体的企业深入,以点带面
  “现代产业文化主要包括先进企业文化、先进行业文化、劳动者正确的工作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符合现代产业发展的制度和舆论环境”,“现代产业文化的实质是现代生产方式和工作方式,它的核心是尊重一切劳动,尊重一切劳动者的现代工作价值观”。这些具有真知灼见的睿智的观点统领着《产业文化读本》一书的内容。该书的每一章都从不同行业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开始,在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行业的生产经营服务方式的同时,认知该行业的文化特色,了解该行业职业发展或行业文化传承的状况。
  在认知“行业文化特色”这一抽象内容时,选取了具体的企业为载体,介绍具体企业的文化特色。如第二章“食品产业文化特色”,就选取了肯德基的企业文化,并具体分析其精神文化、行为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等要素。透过企业文化特色的提炼,学生可以感受企业的生产方式、工作流程和企业自身的文化内涵,体味蕴含在其中的工作价值观,从而产生对企业的认同度和深厚情感,并会带着对肯德基的认识去联想或认同食品行业中其他企业的文化,最终形成对整个行业文化的认识。再如第五章“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中,选取了我国石油和化工产业具有代表性的四大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和中国中化集团公司的企业文化。通过对四大集团公司典型企业文化的介绍分析,使职业院校学生形成对石油和化工行业文化的初步了解。不仅如此,编者还选取了国外知名石油和化工产业的优秀企业——美国杜邦公司和德国巴斯夫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介绍,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供了参考和比较,藉此产生对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的深刻认知。“石油和化工产业文化”一章给出的丰富案例,有助于学生形成对企业文化的深刻认知,又有助于职业院校学生对本章其他内容的学习。此外,还选取了区域产业文化建设成果突出的企业作为案例,进行“大”与“小”、“远”与“近”、“前”与“后”的对比。可以说,“产业文化特色”正是借助有形的企业载体,在具体的企业文化中得以生动体现并辐射到整个产业文化的,这也正是该书的特色之一。
  三、客观预示:先锋探路,期待迎来百花争春
  《产业文化读本》一书在产业文化育人方面进行了先锋式的探索,可圈可点。但笔者认为它还有以下几点有待完善。
  一是在个别章节还有斧凿刀砍的痕迹。由于产业文化在我国的普及还很有限,个别的行业缺乏成熟的文化,或是虽有文化却有待于归纳整理,所以在个别行业文化介绍上缺乏“浑然天成”之势,还存在“刻意而为”的现象。
  二是行业的选择范围有待于扩大。或许受篇幅所限,选择介绍了九个典型行业的文化特色,由浅入深,使职业院校学生易于接受。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目前中国的行业分类还有很多,这些行业从产生到发展,有着独特的生产经营服务管理方式,有着独特的行业文化特色,也有待于研究、发展和传播,从而使产业文化更加丰富具体。
  三是具体行业的产业文化剖析不够深入全面。该书专业领域相对应的行业文化内容略显单薄。一方面是大部分行业相关的知识介绍内容较少,缺乏相应的拓展;另一方面文化剖析不够透彻,更多的文化特色有待于挖掘、提炼。
  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该书提供了一个视角,即文化的视角;引领了一个方向,将产业文化引进职业教育。该书身后是职业教育工作者们为职业教育的发展不懈探索、笔耕不辍。我们期待有更多的后来者迎难而上,关注产业文化、研究产业文化、普及产业文化,为产业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做出新的、更加有益的尝试。
其他文献
文章主要介绍声波透射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工程实例说明其在基桩完整性检测中的应用.
湖南走马坪矿区是以钨、锡、铅、锌、银矿化为主的多金属成矿区,文章对其矿化特征作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找矿方向.
摘 要:探索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把德育课堂与学生的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转变教学观念、创设生活情境、实施探究教学、开发课程资源和建立生活化的课程评价五个方面对技校德育课教学生活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技校 德育 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人们从中可知,教育要联系生活,从生活出
摘 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职业教育的今天已经被大家认可。本文结合笔者学校在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专业课程设置目标 课程目标设置 双师型教师  目前,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即将出台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高考。据鲁昕介绍,第一种高考模式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第二种高考模式就是现在的高考,学术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