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归昌之一:郯子的故乡
在鲁西南的郯城县,有个归昌乡,虽然那里只是一个乡镇,但是,经归昌书记张元曙介绍以后,我才发现,归昌是个历史文化宝地。
有文化的风景,更悠远,更令人神往。没有文化的风景只是一片山或水而已,缺少了人的灵性。在写归昌的时候,我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想起他写《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因为没有文化,也不懂文化,就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用一点生活用品就卖给了外国人,人家一车一车的拉走了我们宝贵的经卷与灿烂的文化。一说曲阜,都知道那个小城是孔子生活的地方,去曲阜,去看孔庙,就是看孔子,感受一代圣人的思想光芒。他是那个时代的学者,大家,千年过去了,他的《论语》我们现在还在解读。仍为我们现在人所崇,需要,学习。二千五百年以前,他讲出的一些道理,二千五百年以后,仍然高不可及,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讲的道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孔子的《论语》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从而真正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他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人们的影响。孔子说,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做人。孔子还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喜欢这两句话。
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事和人,都与归昌有关。归昌,的确值得我们好好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对于一个喜欢文化风景的人来说,那里可谓风水宝地。一直有一个疑问,孔子有如此大的学问,他有老师吗?若有,他的老师是谁呀?别人怎么不知道呀?答案是肯定的,孔子有老师,他的老师是郯子。
老实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孔子是有老师的,之前,我一直以为,像孔子这样被我们尊称为圣人的人是没有老师的,他的才华是上天赐给他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天才。但事实不是,人间哪有天才?若有的话,也是他自己努力学习修行的结果。
去归昌之前,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里是孔子老师郯子生活的地方。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本来归昌是我的这次行走的不经意的一站,甚至没有人提醒我。要不是中午从孙膑庞涓决战的古战场马陵古道回到这里吃午饭,有可能就错过了归昌之行。在我的记忆里也永远没有归昌这二个字。命该有缘。
尽管归昌是一个乡镇,或许是因为有了郯子,在我的视野里突然变得蓬荜增辉,与众不同,她不再是一个乡镇,而是一个文化宝库,我再一次想到了敦煌,她的名气来源于壁画。归昌是一个偏远乡里,她曾经生活着孔子的老师,真正的大师之师。就这一点,就值得人们记住。她是多么让人向往和值得一看的地方?在我看来,归昌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这个资源,郯子的灵魂,一直萦绕在故乡,一直照耀着他的子孙。但,为什么她不像曲阜一样有名?不像敦煌一样被世人所知?为什么她不能吸引众多国内游客?她完全可以像孔子一样,在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都建有孔子学院,传播他的思想和文化。却没有郯子学院,作为一个文化人,连我都不知道孔子的老师是郯子,若不是介绍,我根本就不知道那天中午,我就坐在郯子老家的政府大院吃饭。实在是不该。我也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惭愧。
这里不但有孔子的老师,郯子,还有郯子墓。郯国故城。以及太多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归昌始建于周,古时称为兴隆镇。周代周文王(姬昌)曾带兵在这里长期休整。后为纪念文王姬昌访贤归来,更名为归昌,后来,又传说,因夕闻凤凰村东高阜音似归昌,汉代刘向《说苑·辩物》:凤晨鸣曰发鸣,集鸣曰归昌,《朝诗·外传》曰凤鸣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鸣,昼鸣曰上塑,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一说凤凰夕鸣叫归昌。北周庾信《周宗庙歌·昭夏》上说:龙图革命,凤历归昌。
郯子就在这里出生。他的故事多着呢。
郯国为东夷少昊在商朝建立的一个小国,为鲁国附属。于公元前414年被越所灭,存世约650年。郯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趋衰败。当年,郯子成了国君。据说,郯子成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国君,而是因为他的为人,首先他非常孝心,‘鹿乳奉亲’的故事就是讲他的。更因为孔子也跑来拜他为师,与他在一起学习人生与做人的道理。他死后,就葬在这里,郯子墓就在归昌乡,该墓原封土高约8米,东西南北长各约60米,土堆上遍植松柏。他死后,后人在这里修建了郯子庙,清朝乾隆28年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据这里的老人讲,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断裂,拼凑在一起,用铁扒子扒住。立于西廊门房北,是康熙七年地震时摔断的,现已找到四块石碑。老人讲,郯庙非常壮阔,院落原有十亩,庙地八十亩,大殿三间,系砖灰瓦,屋顶有‘翻毛鸡子’古式建筑。东西廊房各三间,庙门向南,大殿里供奉着郯子、孔子、老子三座圣像。大殿正中是郯子像,泥塑金身。右立孔子像,脸色稍黑。双手向上伸开,叠抱胸前。左立老子像,白脸银须,发髻横插如意,怀抱一大如意。
每年古历二十三日,适逢庙会,很多善男信女都来此祭拜郯子。
郯子庙会,不但是文化圣地,还带动一方经济。
归昌之二:姜湖传说
说归昌有名,不枉来这里,是有道理的,乾隆来过归昌。姜子牙还在这里钓鱼。一个是皇帝,下来微服私访,路经此地,一个是名人,智者,可谓名人汇集。康熙七年的冬天,归昌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过后,随即三天三夜的暴雨,当时的归昌一片汪洋,几乎没有了人烟,地震过后,姜湖几十里都成了涝洼地,姜湖的土质细腻,湖底所生之鱼,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刺柔易融,幼儿食不挑刺。姜子牙曾在这里钓鱼,留下一句名言,愿者上钩,不愿意者顺水流。
这个小湖也就成了现在的姜湖。
归昌之三:姜湖贡米
姜湖的鱼有名,姜湖的米更有名,因为地震过后,姜湖这里五谷不生,寸草不长,家家一点粮食也没有,老百姓饿得没什么吃的,只能找一些浅水植物充饥,其中有一个老者,地震时他只有三四岁,因睡在河沿的茅棚里,才免于一死,由于害怕和饥饿,昏睡了好几天,迷迷糊糊中,有一位道士打扮的老者,来到其跟前,从怀中掏出红芒稻,一掰为二,说,这上一半收起来,春天撒在田里,秋天就有收获,去其外壳,可煮食之,食之神清气爽。这下一半放在坛子里,每天取半碗,下锅维持生活,切记不可多取,若不够,可以从河边上采一些野豆,一起煮着吃。醒后,他半信半疑地照办,秋天果真收获了稻谷,从此这片涝洼地结束了不长稻谷的历史,1751年2月,乾隆皇帝到南方进行微服私访,路过姜湖,当时,天色快要接近黄昏时分,乾隆见这里的茅舍冒着炊烟,便与侍卫向茅舍奔去,轻轻叩开篱笆门,一位白发苍苍、满面清秀的老人走了出来,乾隆说自己是过路商人,想讨碗水喝,老人盛情地招待了乾隆,茶罢,老人说,天已不早,二位爷一定饿了吧,吃口饭再走吧,此时主仆二人已经饥饿难耐,并未推辞,老人端出了姜湖米做的白豆拌饭,和一盘青菜。一来二人走得又饿又累,二来是姜湖米清香怡人。因此,主仆二人吃得非常香甜,边吃边赞口不绝,于是乾隆问这饭是什么米做成的?饭里的白豆子是什么豆子?哪里来的?老人抽了一口旱烟,讲述了当年地震的惨景和姜湖米的来历,乾隆皇帝当即御封贡米,此后,当地百姓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从此便有了姜湖贡米之说。
归昌之四:三千年的银杏园
这棵银杏真的很有名,据说有三千多年了,你要是真看到这棵树说她活了五千年也不过分,我上前搂抱了一下,那银杏的树干粗到八九个男人在一起你也搂不过来。那真叫银杏的标本。却依旧看不出枯枝败叶的景象,相反,枝繁叶茂,很多人的相机根本无法把银杏的全身取下来。站在那棵古老的银杏前,让你想到四个字:长生不老,我见过很多古树,上千年的很多,但这棵银杏这么老的还是第一次。我在想,要是人活到三千岁还这样,该是什么样?鹤发童颜还是老得不成样子?她见证了归昌的历史,不知道当年乾隆皇帝在这棵树前做何感想。
进了银杏园,看见一棵柿子树,在黄昏的天空中虽然不那么显眼,但我还是一眼发现了她。大部分柿子已经被主人摘走,还剩下一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柿子树,金黄的柿子挂在树上,很诗意的风景,我连忙按下快门,但是,因为黄昏的光线很不好,所以,有些不是很清楚。但我记住了银杏园中那唯一的一棵柿子树,小时候爱吃这样的大柿子,但是,从来不知道她从哪里长出来的。
归昌之五:窦娥的墓地
从前有一个孝顺媳妇,叫窦娥,有一天,窦娥外出挖了一些豆瓣菜,在回家途中捡到一枚铜钱,她就用这一枚铜钱买了香油调豆瓣菜给婆婆吃。没想到,婆婆吃了媳妇的豆瓣菜却一命呜呼——孝心的窦娥顿时成了杀害婆婆的凶手,被打入死牢。当刽子手要对窦娥行刑前,窦娥说:如果我有心害婆婆,一定会红血冒三尺,如果我不是有意害婆婆,那白血一定会冒三尺。判官和刽子手们怎么能相信人被砍死会冒白血呢?当时正值六月天。屈死的窦娥人头落地之时,天气突然变化,并且下起了大雪。在行刑前,为了证实窦娥所说的白血冒三尺,判官事先令挂起了白练。当天空下雪的时侯,也就是窦娥的白血飞入白练之际。
站在窦娥的墓地前,我在想,要是现在就好了,可以化验胃里的成分,可惜,那时科技不发达,窦娥只有含恨而死。
归昌,真是值得你来看一看的地方。
在鲁西南的郯城县,有个归昌乡,虽然那里只是一个乡镇,但是,经归昌书记张元曙介绍以后,我才发现,归昌是个历史文化宝地。
有文化的风景,更悠远,更令人神往。没有文化的风景只是一片山或水而已,缺少了人的灵性。在写归昌的时候,我想起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想起他写《道士塔》中的王道士,因为没有文化,也不懂文化,就把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精华用一点生活用品就卖给了外国人,人家一车一车的拉走了我们宝贵的经卷与灿烂的文化。一说曲阜,都知道那个小城是孔子生活的地方,去曲阜,去看孔庙,就是看孔子,感受一代圣人的思想光芒。他是那个时代的学者,大家,千年过去了,他的《论语》我们现在还在解读。仍为我们现在人所崇,需要,学习。二千五百年以前,他讲出的一些道理,二千五百年以后,仍然高不可及,没有人能超过他。他讲的道理永远都是朴素的。孔子的《论语》教给我们如何在现代生活中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从而真正找到自己人生的坐标。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说,他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孔子的思想对后人们的影响。孔子说,人而无信,不可知其也,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讲信用,不知道怎么做人。孔子还说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喜欢这两句话。
我上面所说的这些事和人,都与归昌有关。归昌,的确值得我们好好走一走,看一看。尤其是对于一个喜欢文化风景的人来说,那里可谓风水宝地。一直有一个疑问,孔子有如此大的学问,他有老师吗?若有,他的老师是谁呀?别人怎么不知道呀?答案是肯定的,孔子有老师,他的老师是郯子。
老实说,我也是第一次听到孔子是有老师的,之前,我一直以为,像孔子这样被我们尊称为圣人的人是没有老师的,他的才华是上天赐给他的结果,也就是我们说的天才。但事实不是,人间哪有天才?若有的话,也是他自己努力学习修行的结果。
去归昌之前,说实话,我并不知道这里是孔子老师郯子生活的地方。原谅我的孤陋寡闻。本来归昌是我的这次行走的不经意的一站,甚至没有人提醒我。要不是中午从孙膑庞涓决战的古战场马陵古道回到这里吃午饭,有可能就错过了归昌之行。在我的记忆里也永远没有归昌这二个字。命该有缘。
尽管归昌是一个乡镇,或许是因为有了郯子,在我的视野里突然变得蓬荜增辉,与众不同,她不再是一个乡镇,而是一个文化宝库,我再一次想到了敦煌,她的名气来源于壁画。归昌是一个偏远乡里,她曾经生活着孔子的老师,真正的大师之师。就这一点,就值得人们记住。她是多么让人向往和值得一看的地方?在我看来,归昌真应该好好挖掘一下这个资源,郯子的灵魂,一直萦绕在故乡,一直照耀着他的子孙。但,为什么她不像曲阜一样有名?不像敦煌一样被世人所知?为什么她不能吸引众多国内游客?她完全可以像孔子一样,在世界各地的一流大学都建有孔子学院,传播他的思想和文化。却没有郯子学院,作为一个文化人,连我都不知道孔子的老师是郯子,若不是介绍,我根本就不知道那天中午,我就坐在郯子老家的政府大院吃饭。实在是不该。我也为我的孤陋寡闻而惭愧。
这里不但有孔子的老师,郯子,还有郯子墓。郯国故城。以及太多历史文化。
据史料记载,归昌始建于周,古时称为兴隆镇。周代周文王(姬昌)曾带兵在这里长期休整。后为纪念文王姬昌访贤归来,更名为归昌,后来,又传说,因夕闻凤凰村东高阜音似归昌,汉代刘向《说苑·辩物》:凤晨鸣曰发鸣,集鸣曰归昌,《朝诗·外传》曰凤鸣雄曰即即,雌曰足足,昏鸣曰固常,晨鸣曰发鸣,昼鸣曰上塑,举鸣曰上翔,集鸣曰归昌。一说凤凰夕鸣叫归昌。北周庾信《周宗庙歌·昭夏》上说:龙图革命,凤历归昌。
郯子就在这里出生。他的故事多着呢。
郯国为东夷少昊在商朝建立的一个小国,为鲁国附属。于公元前414年被越所灭,存世约650年。郯子生活在春秋时期,周王室渐趋衰败。当年,郯子成了国君。据说,郯子成名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国君,而是因为他的为人,首先他非常孝心,‘鹿乳奉亲’的故事就是讲他的。更因为孔子也跑来拜他为师,与他在一起学习人生与做人的道理。他死后,就葬在这里,郯子墓就在归昌乡,该墓原封土高约8米,东西南北长各约60米,土堆上遍植松柏。他死后,后人在这里修建了郯子庙,清朝乾隆28年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据这里的老人讲,明朝万历年间的石碑断裂,拼凑在一起,用铁扒子扒住。立于西廊门房北,是康熙七年地震时摔断的,现已找到四块石碑。老人讲,郯庙非常壮阔,院落原有十亩,庙地八十亩,大殿三间,系砖灰瓦,屋顶有‘翻毛鸡子’古式建筑。东西廊房各三间,庙门向南,大殿里供奉着郯子、孔子、老子三座圣像。大殿正中是郯子像,泥塑金身。右立孔子像,脸色稍黑。双手向上伸开,叠抱胸前。左立老子像,白脸银须,发髻横插如意,怀抱一大如意。
每年古历二十三日,适逢庙会,很多善男信女都来此祭拜郯子。
郯子庙会,不但是文化圣地,还带动一方经济。
归昌之二:姜湖传说
说归昌有名,不枉来这里,是有道理的,乾隆来过归昌。姜子牙还在这里钓鱼。一个是皇帝,下来微服私访,路经此地,一个是名人,智者,可谓名人汇集。康熙七年的冬天,归昌发生过一次大地震,地震过后,随即三天三夜的暴雨,当时的归昌一片汪洋,几乎没有了人烟,地震过后,姜湖几十里都成了涝洼地,姜湖的土质细腻,湖底所生之鱼,不但味道鲜美,而且刺柔易融,幼儿食不挑刺。姜子牙曾在这里钓鱼,留下一句名言,愿者上钩,不愿意者顺水流。
这个小湖也就成了现在的姜湖。
归昌之三:姜湖贡米
姜湖的鱼有名,姜湖的米更有名,因为地震过后,姜湖这里五谷不生,寸草不长,家家一点粮食也没有,老百姓饿得没什么吃的,只能找一些浅水植物充饥,其中有一个老者,地震时他只有三四岁,因睡在河沿的茅棚里,才免于一死,由于害怕和饥饿,昏睡了好几天,迷迷糊糊中,有一位道士打扮的老者,来到其跟前,从怀中掏出红芒稻,一掰为二,说,这上一半收起来,春天撒在田里,秋天就有收获,去其外壳,可煮食之,食之神清气爽。这下一半放在坛子里,每天取半碗,下锅维持生活,切记不可多取,若不够,可以从河边上采一些野豆,一起煮着吃。醒后,他半信半疑地照办,秋天果真收获了稻谷,从此这片涝洼地结束了不长稻谷的历史,1751年2月,乾隆皇帝到南方进行微服私访,路过姜湖,当时,天色快要接近黄昏时分,乾隆见这里的茅舍冒着炊烟,便与侍卫向茅舍奔去,轻轻叩开篱笆门,一位白发苍苍、满面清秀的老人走了出来,乾隆说自己是过路商人,想讨碗水喝,老人盛情地招待了乾隆,茶罢,老人说,天已不早,二位爷一定饿了吧,吃口饭再走吧,此时主仆二人已经饥饿难耐,并未推辞,老人端出了姜湖米做的白豆拌饭,和一盘青菜。一来二人走得又饿又累,二来是姜湖米清香怡人。因此,主仆二人吃得非常香甜,边吃边赞口不绝,于是乾隆问这饭是什么米做成的?饭里的白豆子是什么豆子?哪里来的?老人抽了一口旱烟,讲述了当年地震的惨景和姜湖米的来历,乾隆皇帝当即御封贡米,此后,当地百姓年年进贡,岁岁来朝,从此便有了姜湖贡米之说。
归昌之四:三千年的银杏园
这棵银杏真的很有名,据说有三千多年了,你要是真看到这棵树说她活了五千年也不过分,我上前搂抱了一下,那银杏的树干粗到八九个男人在一起你也搂不过来。那真叫银杏的标本。却依旧看不出枯枝败叶的景象,相反,枝繁叶茂,很多人的相机根本无法把银杏的全身取下来。站在那棵古老的银杏前,让你想到四个字:长生不老,我见过很多古树,上千年的很多,但这棵银杏这么老的还是第一次。我在想,要是人活到三千岁还这样,该是什么样?鹤发童颜还是老得不成样子?她见证了归昌的历史,不知道当年乾隆皇帝在这棵树前做何感想。
进了银杏园,看见一棵柿子树,在黄昏的天空中虽然不那么显眼,但我还是一眼发现了她。大部分柿子已经被主人摘走,还剩下一些,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柿子树,金黄的柿子挂在树上,很诗意的风景,我连忙按下快门,但是,因为黄昏的光线很不好,所以,有些不是很清楚。但我记住了银杏园中那唯一的一棵柿子树,小时候爱吃这样的大柿子,但是,从来不知道她从哪里长出来的。
归昌之五:窦娥的墓地
从前有一个孝顺媳妇,叫窦娥,有一天,窦娥外出挖了一些豆瓣菜,在回家途中捡到一枚铜钱,她就用这一枚铜钱买了香油调豆瓣菜给婆婆吃。没想到,婆婆吃了媳妇的豆瓣菜却一命呜呼——孝心的窦娥顿时成了杀害婆婆的凶手,被打入死牢。当刽子手要对窦娥行刑前,窦娥说:如果我有心害婆婆,一定会红血冒三尺,如果我不是有意害婆婆,那白血一定会冒三尺。判官和刽子手们怎么能相信人被砍死会冒白血呢?当时正值六月天。屈死的窦娥人头落地之时,天气突然变化,并且下起了大雪。在行刑前,为了证实窦娥所说的白血冒三尺,判官事先令挂起了白练。当天空下雪的时侯,也就是窦娥的白血飞入白练之际。
站在窦娥的墓地前,我在想,要是现在就好了,可以化验胃里的成分,可惜,那时科技不发达,窦娥只有含恨而死。
归昌,真是值得你来看一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