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学科。根据《上海市生命教育纲要》精神,它的实质就是通过语言文字的教学,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提高生命质量,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于是我们尝试着在语文学科进行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一、挖掘教材因素,让生命之花在教学中绽放
1.认真研读文本,挖掘生命教育点
我们可以看到,二期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明显的变化,教材本身就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以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为例,它将第二单元的主题就确定为“生命如歌”。对于这样教学目标很明确的单元,对于生命教育点的确定非常容易把握。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要善待自己与他人,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
对于隐性的教材,我们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其显性化,寻找其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点。如新教材每册课文中总会有一个主题单元是写山水游记类的,这些山水游记本来就是描写一些自然风光,又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之作,不光风景美,文字也很美。如徐霞客的游记《蝴蝶泉》带我们走进了美丽的云南大理,目睹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看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怎能不令人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呢?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生活是如此美好,这样易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这不正是达成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了吗?
2.运用手段,感悟生命
(1)利用媒体,震撼心灵
多媒体教学则是老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选设备。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赞扬桑兰面对重大打击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我读了文本之后,自己也被桑兰这种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我想如何把这份感动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让桑兰的微笑真正走进学生心田,让这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的历程,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抓住一个题眼“微笑”做文章,带给学生一次美丽的感动体验。
为此,我利用教学媒体,把桑兰17岁前的经历进行浓缩,把她的获奖材料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再出示她迷人的微笑,这是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果不其然对她表露出羡慕之情,她有着美好的未来,可谁又能想到命运就是这样不公,再展示她不幸的图片与资料,学生马上又转变对她的同情,面对如此不幸,桑兰的选择依旧是微笑,感受桑兰经受不幸时依旧微笑的那种乐观态度,抓住“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接受康复治疗,忍着剧痛,轻哼乐曲”,面对困难、挫折,桑兰不但没有退缩,反而积极抗争,学生对桑兰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教学之余,我又引导学生上网寻找“关于现在的桑兰”,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跟桑兰进行对话,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的道理,才能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育,生命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滋润。
(2)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价值。
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轻声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生命教育点。
如五年级第一学期中一篇课文《妈妈,我们要活下去》,叙述了10岁的洛迪在洪水突然袭来,妈妈身体刚复原,不能太劳累的危难时刻,保护妈妈,鼓励妈妈,同妈妈一起坚持着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我们通过让学生自读、个别朗读、齐读的方式反复读,读出洛迪强烈的求生欲望,读出洛迪救护妈妈时顽强的意志,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顽强。
二、利用作业设计,谱写生命乐章
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读写练习作业,写出学生学习后的感受,写出他们的思想转变,提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尽情地释放他们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
1.以习作渗透为主旋律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
记得有一次指导学生写小动物一文,在指导完如何写这类文章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为了教学特意带来的小乌龟,看见小龟在玻璃缸内爬行,于是我用笔轻轻地让它四脚朝天,让它活动,谁知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习作里,我惊喜地发现这样一段文字:“……我不但可爱、机灵,而且还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呢!有一天,我被一个小男孩给翻了一個身。我只好把身体缩了进去,在生闷气,想:真是的,无缘无故,干嘛把人家翻个身呢?我用头顶着玻璃缸,用尽力气,可还是翻不过来……”
与其说这是一只多么有生命的小龟,不如说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命的孩子,在他的字里行间写出了他对小动物生命的尊重,对所有生命的敬重。
2.以读写双通道为小插曲
根据新教材课文编排的特点,一方面在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改写等小练笔,引领学生积累、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在”读写双通道中”设计专门的习作练习题,一般采用话题习作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的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我们可以利用读写双通道,让学生动笔写写,大家一起用笔交流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于生存的价值等,在作业中培养他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瑞恩的井》写的是6岁的加拿大儿童瑞恩听到非洲儿童缺少饮用水时,通过做一些额外的家务劳动和募捐的方法为面临饥饿和死亡的非洲小朋友募集打井钱的故事。
由于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年龄相仿,很容易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果然,学了这篇课文,学生纷纷被瑞恩那颗善良的心所感动,对瑞恩这位同龄人平凡而伟大的行动十分佩服。在水到渠成的时候,我结合课后读写双通道练习就设计了一道题目:“小瑞恩凭借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了数以千计的非洲儿童。你一定很佩服瑞恩吧?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可以给远在加拿大的瑞恩写一封信。”学生们一挥而就。
三、结合语言实践活动,唱响生命之音
在语文新教材的练习里,增加了语言实践活动这项内容。这项内容是通过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办报、出专栏、组织讨论会、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合作,提高人际交流、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如五年级第二册第7单元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容是搜集几句英雄的豪言壮语或者一位英雄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事前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英雄,明白轰轰烈烈为国捐躯的是英雄,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也是英雄,然后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走访社区等寻找英雄,搜集英雄的豪言壮语、英雄的故事,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办报的方式,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的问题去学习英雄精神,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个孩子在自己的周记中写道:“我的一生可以过得很平凡,但要有意义。”多么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孩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这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 上海市闸北区幸福小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
一、挖掘教材因素,让生命之花在教学中绽放
1.认真研读文本,挖掘生命教育点
我们可以看到,二期课改中的小学语文教材有了明显的变化,教材本身就非常重视生命教育。以小学五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教材为例,它将第二单元的主题就确定为“生命如歌”。对于这样教学目标很明确的单元,对于生命教育点的确定非常容易把握。我们要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的可贵,要善待自己与他人,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所在。
对于隐性的教材,我们也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的方式让其显性化,寻找其可以利用的生命教育点。如新教材每册课文中总会有一个主题单元是写山水游记类的,这些山水游记本来就是描写一些自然风光,又多选自名家的经典之作,不光风景美,文字也很美。如徐霞客的游记《蝴蝶泉》带我们走进了美丽的云南大理,目睹了蝴蝶泉泉水的清冽、树的奇特、蝶的优美,看到如此美丽的自然风光,怎能不令人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呢?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到大自然是如此美丽,生活是如此美好,这样易激发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这不正是达成了在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了吗?
2.运用手段,感悟生命
(1)利用媒体,震撼心灵
多媒体教学则是老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选设备。四年级教材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记录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赞扬桑兰面对重大打击时所表现出的那种惊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我读了文本之后,自己也被桑兰这种不屈的精神所感动。我想如何把这份感动让学生也能感受到,让桑兰的微笑真正走进学生心田,让这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成长过程中一段难忘的历程,于是我精心设计教学,抓住一个题眼“微笑”做文章,带给学生一次美丽的感动体验。
为此,我利用教学媒体,把桑兰17岁前的经历进行浓缩,把她的获奖材料罗列出来,让学生一下子就感受到这是一个多么优秀的体操运动员。再出示她迷人的微笑,这是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学生果不其然对她表露出羡慕之情,她有着美好的未来,可谁又能想到命运就是这样不公,再展示她不幸的图片与资料,学生马上又转变对她的同情,面对如此不幸,桑兰的选择依旧是微笑,感受桑兰经受不幸时依旧微笑的那种乐观态度,抓住“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接受康复治疗,忍着剧痛,轻哼乐曲”,面对困难、挫折,桑兰不但没有退缩,反而积极抗争,学生对桑兰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教学之余,我又引导学生上网寻找“关于现在的桑兰”,其实也是在帮助学生跟桑兰进行对话,从而达到教学目的: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教会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才能改变自己的人生的道理,才能让学生理解人生的价值观。通过这样的教育,生命教育才会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滋润。
(2)读中体验,读中感悟
朗读教学是课堂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课堂中可以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体验生命的可贵,理解生命的价值。
读的方式有很多,自由读、轻声读、默读、个别读、分角色读、比赛读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促进学生的朗读能力的提高,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生命教育点。
如五年级第一学期中一篇课文《妈妈,我们要活下去》,叙述了10岁的洛迪在洪水突然袭来,妈妈身体刚复原,不能太劳累的危难时刻,保护妈妈,鼓励妈妈,同妈妈一起坚持着活下去的感人故事。我们通过让学生自读、个别朗读、齐读的方式反复读,读出洛迪强烈的求生欲望,读出洛迪救护妈妈时顽强的意志,通过这样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深深感受到生命的宝贵,生命的顽强。
二、利用作业设计,谱写生命乐章
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结合一些读写练习作业,写出学生学习后的感受,写出他们的思想转变,提升他们对生命的认识,尽情地释放他们的才华、灵气和创造力。
1.以习作渗透为主旋律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伟大、生命的可贵、生命的可敬,体会生命的意义。
记得有一次指导学生写小动物一文,在指导完如何写这类文章后,我引导学生观察为了教学特意带来的小乌龟,看见小龟在玻璃缸内爬行,于是我用笔轻轻地让它四脚朝天,让它活动,谁知在第二天交上来的习作里,我惊喜地发现这样一段文字:“……我不但可爱、机灵,而且还有着坚持不懈的精神呢!有一天,我被一个小男孩给翻了一個身。我只好把身体缩了进去,在生闷气,想:真是的,无缘无故,干嘛把人家翻个身呢?我用头顶着玻璃缸,用尽力气,可还是翻不过来……”
与其说这是一只多么有生命的小龟,不如说这是一个多么热爱生命的孩子,在他的字里行间写出了他对小动物生命的尊重,对所有生命的敬重。
2.以读写双通道为小插曲
根据新教材课文编排的特点,一方面在课后思考题中安排续写、仿写、补写、改写等小练笔,引领学生积累、领悟、揣摩并及时运用写作方法;另一方面在”读写双通道中”设计专门的习作练习题,一般采用话题习作的形式,使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实践能够与单元文化的主题有机地整合起来,确保习作成为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特别是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顺利实现从阅读实践到习作实践的迁移。我们可以利用读写双通道,让学生动笔写写,大家一起用笔交流自己对于生命的认识,对于生存的价值等,在作业中培养他们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瑞恩的井》写的是6岁的加拿大儿童瑞恩听到非洲儿童缺少饮用水时,通过做一些额外的家务劳动和募捐的方法为面临饥饿和死亡的非洲小朋友募集打井钱的故事。
由于学生与文中主人公年龄相仿,很容易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果然,学了这篇课文,学生纷纷被瑞恩那颗善良的心所感动,对瑞恩这位同龄人平凡而伟大的行动十分佩服。在水到渠成的时候,我结合课后读写双通道练习就设计了一道题目:“小瑞恩凭借自己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了数以千计的非洲儿童。你一定很佩服瑞恩吧?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吗?可以给远在加拿大的瑞恩写一封信。”学生们一挥而就。
三、结合语言实践活动,唱响生命之音
在语文新教材的练习里,增加了语言实践活动这项内容。这项内容是通过学生主动收集资料、办报、出专栏、组织讨论会、读书会、朗诵会、故事会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合作,提高人际交流、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如五年级第二册第7单元中的语言实践活动内容是搜集几句英雄的豪言壮语或者一位英雄的故事,在小组里交流。
针对这样的教学内容,我们事前先让学生了解什么样的人是英雄,明白轰轰烈烈为国捐躯的是英雄,默默无闻为人民服务的也是英雄,然后让学生通过看书、上网、走访社区等寻找英雄,搜集英雄的豪言壮语、英雄的故事,接着通过小组合作办报的方式,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带着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的问题去学习英雄精神,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个孩子在自己的周记中写道:“我的一生可以过得很平凡,但要有意义。”多么质朴的语言,却道出了孩子积极的人生价值观。
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生命意识的渗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敬重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且反过来也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内涵,这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作者单位 上海市闸北区幸福小学
(责任编辑 王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