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标进入课堂教学实践,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存在着个体差异,这些差异不仅表现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心理素质方面。正是这些差异决定了让不同学生达到同一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我们应该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过程,进行不同的教学评价。但原来在实践教学中并未从真正意义上去关注学习主体——学生,去关注教育的实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教育要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地发展——学习的过程应是富有个性的。其旨在把学习回归真实的自然状态,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展示学生个性,发展学生个性。
我所在的美术教研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如:创建了常州市版画工作室、动画设计小组、服装表演队、特长明星展示窗等。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校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个性是指个人的智慧、气质、技能、德行等各方面的总和。本文借鉴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个性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结果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包括他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习惯性行为”。
特长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张扬优良个性。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人。
综上所述,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已成为当今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多渠道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学科渗透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2.课后活动渠道。星期二的第二节课后,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以各个美术活动为形式的第二渠道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其所长。
3.双休活动渠道。利用星期日下午建立以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为形式的双休日学生乐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其所长。
4.校外活动渠道。校外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行操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
二、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个性潜能
1.开放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情感性、创造性。
2.开放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内容,乡土资源中的民间艺术,尽可能多地把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传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3.开放的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四个方面:①师生关系的开放性。确定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参与过程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双主体”间的关系,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活动。②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引进实物、器乐、投影、音像、电教等手段,再现生动情景,渲染氛围,扩展信息容量,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重点,使教学手段得以充分优化。③课堂训练的开放性。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氛围,进行集中训练、发散训练、独立训练、合作训练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设计开放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综合评价等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三、开展丰富的个性特长的日常文化活动
1.学校开设素描、剪纸、版画、卡通画、中国画、服装设计等第二课堂,分低、中、高不同小组分别训练,持之以恒。要求每位第二课堂的任课教师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做到训练地点、训练时间落实,切实提高训练质量,真正使培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我们还积极参加社区的节假日学习展示活动,每学期开展相关的艺术展示活动和竞赛。如“艺术特长明星”、“设计特长明星”、“素描特长明星”等。学校以庆祝“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声势浩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班班有特色,个个有特长”、“特色队员评比”为基础,深入推进学校写字铭志工程,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现场绘画汇报表演。开展“送艺术进家庭、进社区”活动,让沸腾的现实生活纳入文化艺术教育渠道,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体验和成功的满足,逐步培养乐于合作的精神。
四、享受活动成果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第二课堂教育历时三年,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
学校剪纸、版画在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比赛活动中均能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并且于2007年9月批准为常州市剪纸、版画工作室。
五、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学生个性特色发展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在学校开放性第二课堂教育教程中,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课程资源,不仅使第二课堂教育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如实验中,我们把学生分成“优、良、中”三组,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美术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了“美术教学汇报课”活动,每月开展了“月月展”,教师观念有所更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得到深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培养学生个性特色的工作中,让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优良个性、特长的培养,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识,达到多方面的要求,保持相当的一致性真的很难。思想的统一,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其健康快乐地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共识,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以适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包括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实践氛围、全方位综合合作研究等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理论认识、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测评工作还不全面,还需在不断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逐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4]孙春成.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袁振国等主编.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杨九俊等主编.建设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行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州市教研室,2008.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刘志,汤旭主编.上一堂好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
我所在的美术教研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如:创建了常州市版画工作室、动画设计小组、服装表演队、特长明星展示窗等。
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校要求以学生发展为主体,并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个性是指个人的智慧、气质、技能、德行等各方面的总和。本文借鉴了前苏联心理学家的观点“个性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结果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包括他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习惯性行为”。
特长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张扬优良个性。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人。
综上所述,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已成为当今教育需要迫切解决的重要任务。下面我结合具体实践谈一些看法。
一、多渠道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1.学科渗透渠道。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因材施教。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在美术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成为学习的主人,发展他们的个性特长。
2.课后活动渠道。星期二的第二节课后,学生自愿选择参加以各个美术活动为形式的第二渠道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其所长。
3.双休活动渠道。利用星期日下午建立以各种兴趣小组活动为形式的双休日学生乐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发挥其所长。
4.校外活动渠道。校外也让学生自己组织、自行操作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有施展自己才能的广阔“舞台”。
二、实施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个性潜能
1.开放的教学目标。充分挖掘教育的审美性、艺术性、情感性、创造性。
2.开放的教学内容。结合《中学教学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适当补充美术教学中欣赏教学内容,乡土资源中的民间艺术,尽可能多地把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把民间艺人请进课堂,传授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
3.开放的教学过程,重点突出四个方面:①师生关系的开放性。确定学生为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引导学生这个主体积极参与过程的主体。正确处理好“双主体”间的关系,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活动。②教学手段的开放性。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引进实物、器乐、投影、音像、电教等手段,再现生动情景,渲染氛围,扩展信息容量,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重点,使教学手段得以充分优化。③课堂训练的开放性。创设生活化、趣味化的学习氛围,进行集中训练、发散训练、独立训练、合作训练等多样化的训练形式,设计开放的主题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综合评价等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
三、开展丰富的个性特长的日常文化活动
1.学校开设素描、剪纸、版画、卡通画、中国画、服装设计等第二课堂,分低、中、高不同小组分别训练,持之以恒。要求每位第二课堂的任课教师制订好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做到训练地点、训练时间落实,切实提高训练质量,真正使培训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学有所成。我们还积极参加社区的节假日学习展示活动,每学期开展相关的艺术展示活动和竞赛。如“艺术特长明星”、“设计特长明星”、“素描特长明星”等。学校以庆祝“五一”、中秋、国庆等传统活动为契机,大力开展声势浩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活跃学生身心,陶冶学生情操,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全校范围内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以“班班有特色,个个有特长”、“特色队员评比”为基础,深入推进学校写字铭志工程,每学期举办一次学生现场绘画汇报表演。开展“送艺术进家庭、进社区”活动,让沸腾的现实生活纳入文化艺术教育渠道,加强学生的切身体验,使学生真正获得审美体验和成功的满足,逐步培养乐于合作的精神。
四、享受活动成果的喜悦,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我校第二课堂教育历时三年,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发。
学校剪纸、版画在新北区、常州市、江苏省比赛活动中均能多次获得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等奖项。并且于2007年9月批准为常州市剪纸、版画工作室。
五、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提升
学生个性特色发展活动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在学校开放性第二课堂教育教程中,我们采取了积极、有效的课程资源,不仅使第二课堂教育课程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而且从中得到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和经验。如实验中,我们把学生分成“优、良、中”三组,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美术教研组每学期开展了“美术教学汇报课”活动,每月开展了“月月展”,教师观念有所更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得到深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在培养学生个性特色的工作中,让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优良个性、特长的培养,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的共识,达到多方面的要求,保持相当的一致性真的很难。思想的统一,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其健康快乐地发展,不仅仅是一个共识,教师本身的素质也有待提高,以适应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包括理论修养、研究能力、实践氛围、全方位综合合作研究等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理论认识、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测评工作还不全面,还需在不断的美术教学实践中逐步加强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
[2]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4]孙春成.给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袁振国等主编.一个被称作学校的地方.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6]杨九俊等主编.建设新课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7]行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常州市教研室,2008.
[8]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刘志,汤旭主编.上一堂好课的22个关键要素.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