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7日至30日,OpenStack东京峰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本届峰会的主题是“OpenStack-Powered Planet”(OpenStack驱动星球),这一主题延续了今年5月举办的OpenStack温哥华峰会主题,意味着全球许多公有云和私有云都运行着同一套核心服务体系,使得便捷地采用IT资源,以及搭建复杂的混合云场景成为可能。
OpenStack已被公认为是云计算领域部署最为广泛的开源软件,为目前流行的数据中心技术提供广泛的支持,并且成为服务提供商和部署云服务的企业之间实现整合的重要引擎。
进入应用黄金期
一些多次参与OpenStack的参会者表示,本届峰会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演讲、参会的用户多了,Bitnami、SKT、GMO、NTT和富士通等OpenStack企业用户将发表重要演讲。这说明OpenStack的平台更加健壮,生态更加完善,用户接受度更高,标志着OpenStack经过五年飞速发展后进入了应用黄金期。
在这些用户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获得OpenStack超级用户大奖(Super User)的日本NTT集团。NTT副总裁 Toshio Nishiyama介绍,OpenStack支持 NTT集团的goo平台每个月10亿的网页浏览量,以及 60个服务,浏览量今年较去年增长了15%到20%。
谈到为何选择OpenStack,Toshio Nishiyama表示,主要有三个因素:OpenStack可以帮助NTT集团通过减少从服务设计到服务发布的时间,加速业务运营;节省运营成本;为NTT集团采用更多新技术提供可能性。在技术选型方面,NTT集团选择了Puppet和Zabbix进行自动化部署与监控,通过SDN与NFV控制网络访问。NTT集团还计划不断升级OpenStack平台,引入硬件和Neutron负载均衡,引入Ceph分布式存储,让NTT集团的业务扩展性更强。
雅虎日本公司是另外一个典型用户。雅虎日本公司已经将一些关键任务应用部署在OpenStack之上。
福岛地震等突发事件曾让雅虎日本平台的负载直线上升。如何在特殊时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为用户提供天气、灾难预报、救援信息等服务,是雅虎日本面临的一大挑战。雅虎日本公司基础设施工程高级经理和OpenStack 专家Takuya Ito认为,数据中心的运行要实现资源的快速配置,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在任何运行环境下采用统一的API。
他们希望以OpenStack为核心实现数据中心抽象,借助数据中心抽象来实现物理环境的迁移,从而建立可持续的数据中心生命周期,让基础架构能够轻松接纳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数据中心抽象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所有的物理和逻辑组件被抽象并插入一个强大的管理层,这种新模型有时也被称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Takuya Ito回忆说,在2013年之前,雅虎日本公司的IaaS平台都是自己开发的,所以无论是什么功能,都要自己来开发。而在2013年采用OpenStack后,雅虎日本公司采用了统一API,IaaS平台的基本功能是由OpenStack社区提供的;应用功能方面,他们可以和供应商共同开发;只有一些特殊功能才需要雅虎日本公司自己开发。Takuya Ito总结说,采用OpenStack,他们可以对不断变化的数据中心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据中心抽象,在所有环境中使用同一个API,用户不用担心物理环境不一样;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我们相信联合创新非常重要。我们和供应商合作开发,并回报社区。” Takuya Ito最后说。
欣赏社区运作模式的用户还有日本电子商务公司乐天(Rakuten)。乐天的发言人表示,他们热爱OpenStack,他们受益于社区,也回馈社区。“这不是责任,而是一种哲学。”他强调。据悉,乐天的私有云在第一代采用Xen、第二代采用VMware后,最终决定第三代采用OpenStack。乐天的发言人表示,他们希望采用Cinder引入块存储,应用SDN、SLB和DNS完善网络管理,最大化应用OpenStack的API以实现完全自动化。
采用统一API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是众多用户选择OpenStack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华为、UnitedStack有云等相关软件厂商都积极通过OpenStack的互操作性测试。
对于越来越多用户选择OpenStack的现象,UnitedStack有云创始人兼CEO程辉曾表示,这是商业利益使然,拥抱开源标准、使用开源软件符合用户利益。
Lithium Technologies云平台工程师Lachlan Evenson 表示:“我们使用OpenStack是因为我们的核心服务只需这样的一个平台就能得到满足,同时该平台还能兼容容器等全新技术。OpenStack这种以一个开放社区的模式接受全新技术的能力,正是我们选择OpenStack的主要原因。”
Forrester Research高级分析师Lauren Nelson 在2015年5月发表的题为《OpenStack已经就绪,你呢?》的报告中也提道:“宝马、迪士尼和沃尔玛等财富100强企业已经向我们充分证明,OpenStack完全可以用于生产环境。这些传统企业都已如此依赖OpenStack,更不用说Etsy、Facebook和Netflix这样的网络公司了。”
关注三大特性
新发布的OpenStack软件的第12个版本Liberty是本届峰会关注的另一焦点。业内人士认为,该版本是Openstack里程碑式的版本,它满足了云计算建设者、运维人员和用户对于OpenStack的一长串愿望。据悉,本次峰会还确定了OpenStack软件的第13个版本Mitaka的开发计划与发展路线,预计它将于2016年4月正式发布。 据悉,Liberty版本将为云平台的构建带来多个全新功能和改进。OpenStack基金会执行总监Jonathan Bryce表示,OpenStack最新版本Liberty的推出离不开大家的努力,OpenStack现在已经有超过400万行代码,这其中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是重中之重。
第一,更强的可管理性。Liberty提供更细化的访问控制和更简单的管理功能。OpenStack云平台添加了诸如公共库采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等新功能,同时添加了用于Heat编排和Neutron网络项目的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这些控制功能可以让运营商在API的不同层级对安全设置进行微调。
第二,简化的可扩展性。当前OpenStack的部署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很多用户要求OpenStack能改善对大型部署的支持。在Liberty版本中,这些用户可以获得性能和可靠性的诸多改善,其中初版的Nova Cells v2便提供了能够支持规模庞大的多点计算部署的新模式。此外,Liberty用户可在Horizon面板、Neutron网络Cinder块存储服务中,以及将系统升级至Nova计算服务时获得更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第三,支持全新技术的可延伸性。OpenStack用于管理虚拟机、容器和裸机实例三大主要云计算技术,同时也是企业实施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理想平台。Liberty凭借可延伸的Nova计算调度器、网络QoS框架和增强的LBaaS(负载平衡即服务)等新特性,进一步提升OpenStack在上述三大领域的功能。
变革运作模式
Jonathan介绍,来自164家机构的1933名个人用户通过上游代码、评估检测、文档编制和全球化协作,为OpenStack Liberty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Liberty版本发行周期内,开源社区改变了组织和确认上游项目的方式,Jonathan称之为“大帐篷(big tent)”。
据悉,这些变化促使开源社区能够专注于规模较小的核心服务,同时鼓励在更为广阔的上游生态系统中实现更多创新。这些核心服务可以在所有OpenStack驱动的产品或公共云、中央计算(包括虚拟化和裸机)、存储(块和对象),以及网络连接中获得。
OpenStack基金会首席运营官Mark Collier表示:“社区将这些项目重新组织成核心服务和可选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简化构建和部署OpenStack驱动的云平台的流程。Project Navigator以简单的图解形式向社区的新用户展示核心和可选项目信息,帮助他们迅速就所需部署的组件做出明智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Project Navigator是OpenStack基金会推出的一个新的工具,旨在让用户更好地了解每个OpenStack服务或者项目的信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标志着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后,OpenStack开始关注用户体验。
据悉,目前OpenStack名下已有超过25种云相关服务或项目,OpenStack用户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如何了解每项服务的应用广度和成熟度。Project Navigator通过整合每个项目的重要信息,如成熟度、发布日期、封装和文档支持,形成易于浏览的界面。除了提供每个项目的相关数据外,Project Navigator还能显示基于真实用户应用案例和白皮书的配置范例,包括大数据、网络托管、电子商务、高吞吐计算、公共云,以及视频处理和内容交付。
OpenStack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Thierry Carrez透露,OpenStack技术委员会将今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从整合版模式过渡到“大帐篷”治理模式,利用各种标签来描述项目属性。他说:“Project Navigator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整合技术委员会的大部分工作,并进行直观、简洁的展示。该工具有望成为OpenStack新用户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来源。”
Project Navigator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区分不同的核心服务和可选服务,前者是OpenStack云平台最常部署的六个项目,后者是用户根据应用案例可以选择部署或不部署的服务。支持Project Navigator网站的数据由OpenStack技术和用户委员会提供。
在Jonathan看来,Liberty增强了Openstack作为一个多元的全球开源社区的能力,使其在技术决策层面达成一致,同时优化项目管理,以完善软件并满足市场需求,最终设计出用户和运营商所需的软件。“在这个实现人人参与的开源社区的基础上,Openstack搭建了一个整合当前和未来技术的可延伸平台。”Jonathan说。
令人瞩目的容器技术
Adrian Otto是Rackspace的架构设计师,同时还是OpenStack容器组的主席和OpenStack Magnum的PTL。在OpenStack东京峰会上,Adrian Otto那10岁的儿子Jason可出尽了风头。Jason用短短45秒时间就用Carina完成了一个集群的申请和登录。Carina是Rackspace提供的易用、即刻上线的容器环境,关注可迁移性,可让客户为容器化的应用创建和部署一个集群,速度要比客户自行构建和部署快6.5倍。
据悉,华为也已经在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6.0版本中融合容器技术。
可以说2015年是OpenStack全面拥抱容器技术的一年。早在OpenStack温哥华峰会上,关于容器的讨论就如火如荼。今年7月,谷歌加入OpenStack基金会之后,OpenStack与谷歌开源容器项目Kubernetes 的整合行动进一步加快。在替代传统IT架构、扮演云计算时代基础计算资源统一调度平台的同时,OpenStack也在全力与云端下一波浪潮的宠儿——容器技术实现融合。 华为已经在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6.0版本中融合容器技术。
OpenStack基金会官方还于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探索机遇:容器与OpenStack》的白皮书。这份由来自Mirantis、Rackspace、思科等公司的技术专家共同撰写的白皮书试图用通俗的语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技术探讨展示在OpenStack中部署容器的价值,两者之间的融合应用路径,以及如何利用OpenStack Nova搭建容器的托管环境。
Liberty带来了首个完整版的Magnum容器管理项目。Magnum从一开始就支持包括Kubernetes、Mesos和Docker Swarm在内的多个目前流行的容器集群管理工具。Magnum集成在Nova、Ironic和Neutron等OpenStack的现有服务之中,使得用户采用容器技术更加方便。据悉,名为Kuryr的新项目计划直接集成libnetwork等原生的容器网络组件。
着手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在峰会期间,Takuya Ito在演讲台上跟另外一个日本公司的代表说:“你们要小心,我们要扩充OpenStack的人才队伍。”由此可见OpenStack开发人员的短缺。在整个峰会期间,记者经常听到OpenStack开发人员短缺的说法。确实,随着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相关厂商或者用户感觉到相关人才已经捉襟见肘。
正是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OpenStack基金会在峰会期间宣布启动全新的职业认证项目。据悉,该项目将为世界范围内的OpenStack专业使用者提供衡量知识和技术的基准,OpenStack培训人员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OpenStack管理员专业认证”在线测试。首批OpenStack管理员认证(COA)将于2016年进行。
来自OpenStack基金会的消息称,全球目前已有几十家公司提供OpenStack培训,其中Cisco、Cloud Enabled、EMC、Firefly、HP、Rackspace和SUSE等都将加入认证计划。
认证测试将由Linux基金协助运作,该组织已搭建了一个虚拟测试平台,便于测试者在全球范围内以较低费用进行COA测试。
Jonathan表示,OpenStack职业认证项目满足了企业对高水准、经专业培训的OpenStack管理员的需求。他们期望COA认证能够成为可供人事部审核求职者的职业标准,更希望OpenStack职业认证项目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OpenStack社区,进一步丰富行业的人才资源。
中国力量崛起
在本届峰会上,中国企业格外引人注目。除了华为以外,EasyStack、UnitedStack有云和海云捷迅三家OpenStack创业公司也参展。OpenStack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OpenStack基金会5月份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OpenStack开发和应用区域之一。其中,作为白金会员,华为对OpenStack社区的贡献已经排到了第五位。
Jonathan透露,鉴于中国在 OpenStack社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明年 OpenStack峰会有可能在中国举办。
OpenStack已被公认为是云计算领域部署最为广泛的开源软件,为目前流行的数据中心技术提供广泛的支持,并且成为服务提供商和部署云服务的企业之间实现整合的重要引擎。
进入应用黄金期
一些多次参与OpenStack的参会者表示,本届峰会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演讲、参会的用户多了,Bitnami、SKT、GMO、NTT和富士通等OpenStack企业用户将发表重要演讲。这说明OpenStack的平台更加健壮,生态更加完善,用户接受度更高,标志着OpenStack经过五年飞速发展后进入了应用黄金期。
在这些用户中,最令人瞩目的是获得OpenStack超级用户大奖(Super User)的日本NTT集团。NTT副总裁 Toshio Nishiyama介绍,OpenStack支持 NTT集团的goo平台每个月10亿的网页浏览量,以及 60个服务,浏览量今年较去年增长了15%到20%。
谈到为何选择OpenStack,Toshio Nishiyama表示,主要有三个因素:OpenStack可以帮助NTT集团通过减少从服务设计到服务发布的时间,加速业务运营;节省运营成本;为NTT集团采用更多新技术提供可能性。在技术选型方面,NTT集团选择了Puppet和Zabbix进行自动化部署与监控,通过SDN与NFV控制网络访问。NTT集团还计划不断升级OpenStack平台,引入硬件和Neutron负载均衡,引入Ceph分布式存储,让NTT集团的业务扩展性更强。
雅虎日本公司是另外一个典型用户。雅虎日本公司已经将一些关键任务应用部署在OpenStack之上。
福岛地震等突发事件曾让雅虎日本平台的负载直线上升。如何在特殊时期保证平台的正常运行,并为用户提供天气、灾难预报、救援信息等服务,是雅虎日本面临的一大挑战。雅虎日本公司基础设施工程高级经理和OpenStack 专家Takuya Ito认为,数据中心的运行要实现资源的快速配置,在紧急情况发生时保证数据中心的正常运转,在任何运行环境下采用统一的API。
他们希望以OpenStack为核心实现数据中心抽象,借助数据中心抽象来实现物理环境的迁移,从而建立可持续的数据中心生命周期,让基础架构能够轻松接纳新技术。值得一提的是,数据中心抽象是一个新兴的领域,其中所有的物理和逻辑组件被抽象并插入一个强大的管理层,这种新模型有时也被称为软件定义的数据中心。
Takuya Ito回忆说,在2013年之前,雅虎日本公司的IaaS平台都是自己开发的,所以无论是什么功能,都要自己来开发。而在2013年采用OpenStack后,雅虎日本公司采用了统一API,IaaS平台的基本功能是由OpenStack社区提供的;应用功能方面,他们可以和供应商共同开发;只有一些特殊功能才需要雅虎日本公司自己开发。Takuya Ito总结说,采用OpenStack,他们可以对不断变化的数据中心进行生命周期管理;实现数据中心抽象,在所有环境中使用同一个API,用户不用担心物理环境不一样;同时还降低了成本。
“我们相信联合创新非常重要。我们和供应商合作开发,并回报社区。” Takuya Ito最后说。
欣赏社区运作模式的用户还有日本电子商务公司乐天(Rakuten)。乐天的发言人表示,他们热爱OpenStack,他们受益于社区,也回馈社区。“这不是责任,而是一种哲学。”他强调。据悉,乐天的私有云在第一代采用Xen、第二代采用VMware后,最终决定第三代采用OpenStack。乐天的发言人表示,他们希望采用Cinder引入块存储,应用SDN、SLB和DNS完善网络管理,最大化应用OpenStack的API以实现完全自动化。
采用统一API实现不同平台之间的互操作,是众多用户选择OpenStack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华为、UnitedStack有云等相关软件厂商都积极通过OpenStack的互操作性测试。
对于越来越多用户选择OpenStack的现象,UnitedStack有云创始人兼CEO程辉曾表示,这是商业利益使然,拥抱开源标准、使用开源软件符合用户利益。
Lithium Technologies云平台工程师Lachlan Evenson 表示:“我们使用OpenStack是因为我们的核心服务只需这样的一个平台就能得到满足,同时该平台还能兼容容器等全新技术。OpenStack这种以一个开放社区的模式接受全新技术的能力,正是我们选择OpenStack的主要原因。”
Forrester Research高级分析师Lauren Nelson 在2015年5月发表的题为《OpenStack已经就绪,你呢?》的报告中也提道:“宝马、迪士尼和沃尔玛等财富100强企业已经向我们充分证明,OpenStack完全可以用于生产环境。这些传统企业都已如此依赖OpenStack,更不用说Etsy、Facebook和Netflix这样的网络公司了。”
关注三大特性
新发布的OpenStack软件的第12个版本Liberty是本届峰会关注的另一焦点。业内人士认为,该版本是Openstack里程碑式的版本,它满足了云计算建设者、运维人员和用户对于OpenStack的一长串愿望。据悉,本次峰会还确定了OpenStack软件的第13个版本Mitaka的开发计划与发展路线,预计它将于2016年4月正式发布。 据悉,Liberty版本将为云平台的构建带来多个全新功能和改进。OpenStack基金会执行总监Jonathan Bryce表示,OpenStack最新版本Liberty的推出离不开大家的努力,OpenStack现在已经有超过400万行代码,这其中可管理性、可扩展性和可伸缩性是重中之重。
第一,更强的可管理性。Liberty提供更细化的访问控制和更简单的管理功能。OpenStack云平台添加了诸如公共库采用和优化配置管理等新功能,同时添加了用于Heat编排和Neutron网络项目的基于用户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这些控制功能可以让运营商在API的不同层级对安全设置进行微调。
第二,简化的可扩展性。当前OpenStack的部署范围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很多用户要求OpenStack能改善对大型部署的支持。在Liberty版本中,这些用户可以获得性能和可靠性的诸多改善,其中初版的Nova Cells v2便提供了能够支持规模庞大的多点计算部署的新模式。此外,Liberty用户可在Horizon面板、Neutron网络Cinder块存储服务中,以及将系统升级至Nova计算服务时获得更好的可扩展性和性能。
第三,支持全新技术的可延伸性。OpenStack用于管理虚拟机、容器和裸机实例三大主要云计算技术,同时也是企业实施NFV(网络功能虚拟化)的理想平台。Liberty凭借可延伸的Nova计算调度器、网络QoS框架和增强的LBaaS(负载平衡即服务)等新特性,进一步提升OpenStack在上述三大领域的功能。
变革运作模式
Jonathan介绍,来自164家机构的1933名个人用户通过上游代码、评估检测、文档编制和全球化协作,为OpenStack Liberty的诞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在Liberty版本发行周期内,开源社区改变了组织和确认上游项目的方式,Jonathan称之为“大帐篷(big tent)”。
据悉,这些变化促使开源社区能够专注于规模较小的核心服务,同时鼓励在更为广阔的上游生态系统中实现更多创新。这些核心服务可以在所有OpenStack驱动的产品或公共云、中央计算(包括虚拟化和裸机)、存储(块和对象),以及网络连接中获得。
OpenStack基金会首席运营官Mark Collier表示:“社区将这些项目重新组织成核心服务和可选服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简化构建和部署OpenStack驱动的云平台的流程。Project Navigator以简单的图解形式向社区的新用户展示核心和可选项目信息,帮助他们迅速就所需部署的组件做出明智决策。”
值得一提的是,Project Navigator是OpenStack基金会推出的一个新的工具,旨在让用户更好地了解每个OpenStack服务或者项目的信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这标志着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技术发展后,OpenStack开始关注用户体验。
据悉,目前OpenStack名下已有超过25种云相关服务或项目,OpenStack用户面临的一项挑战是如何了解每项服务的应用广度和成熟度。Project Navigator通过整合每个项目的重要信息,如成熟度、发布日期、封装和文档支持,形成易于浏览的界面。除了提供每个项目的相关数据外,Project Navigator还能显示基于真实用户应用案例和白皮书的配置范例,包括大数据、网络托管、电子商务、高吞吐计算、公共云,以及视频处理和内容交付。
OpenStack项目技术委员会主席Thierry Carrez透露,OpenStack技术委员会将今年的大部分时间用于从整合版模式过渡到“大帐篷”治理模式,利用各种标签来描述项目属性。他说:“Project Navigator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整合技术委员会的大部分工作,并进行直观、简洁的展示。该工具有望成为OpenStack新用户获取有用信息的重要来源。”
Project Navigator可以帮助用户轻松区分不同的核心服务和可选服务,前者是OpenStack云平台最常部署的六个项目,后者是用户根据应用案例可以选择部署或不部署的服务。支持Project Navigator网站的数据由OpenStack技术和用户委员会提供。
在Jonathan看来,Liberty增强了Openstack作为一个多元的全球开源社区的能力,使其在技术决策层面达成一致,同时优化项目管理,以完善软件并满足市场需求,最终设计出用户和运营商所需的软件。“在这个实现人人参与的开源社区的基础上,Openstack搭建了一个整合当前和未来技术的可延伸平台。”Jonathan说。
令人瞩目的容器技术
Adrian Otto是Rackspace的架构设计师,同时还是OpenStack容器组的主席和OpenStack Magnum的PTL。在OpenStack东京峰会上,Adrian Otto那10岁的儿子Jason可出尽了风头。Jason用短短45秒时间就用Carina完成了一个集群的申请和登录。Carina是Rackspace提供的易用、即刻上线的容器环境,关注可迁移性,可让客户为容器化的应用创建和部署一个集群,速度要比客户自行构建和部署快6.5倍。
据悉,华为也已经在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6.0版本中融合容器技术。
可以说2015年是OpenStack全面拥抱容器技术的一年。早在OpenStack温哥华峰会上,关于容器的讨论就如火如荼。今年7月,谷歌加入OpenStack基金会之后,OpenStack与谷歌开源容器项目Kubernetes 的整合行动进一步加快。在替代传统IT架构、扮演云计算时代基础计算资源统一调度平台的同时,OpenStack也在全力与云端下一波浪潮的宠儿——容器技术实现融合。 华为已经在FusionSphere云操作系统6.0版本中融合容器技术。
OpenStack基金会官方还于近日发布了一份名为《探索机遇:容器与OpenStack》的白皮书。这份由来自Mirantis、Rackspace、思科等公司的技术专家共同撰写的白皮书试图用通俗的语句、生动的案例和深入的技术探讨展示在OpenStack中部署容器的价值,两者之间的融合应用路径,以及如何利用OpenStack Nova搭建容器的托管环境。
Liberty带来了首个完整版的Magnum容器管理项目。Magnum从一开始就支持包括Kubernetes、Mesos和Docker Swarm在内的多个目前流行的容器集群管理工具。Magnum集成在Nova、Ironic和Neutron等OpenStack的现有服务之中,使得用户采用容器技术更加方便。据悉,名为Kuryr的新项目计划直接集成libnetwork等原生的容器网络组件。
着手解决人才短缺问题
在峰会期间,Takuya Ito在演讲台上跟另外一个日本公司的代表说:“你们要小心,我们要扩充OpenStack的人才队伍。”由此可见OpenStack开发人员的短缺。在整个峰会期间,记者经常听到OpenStack开发人员短缺的说法。确实,随着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越来越多相关厂商或者用户感觉到相关人才已经捉襟见肘。
正是为了解决人才短缺问题,OpenStack基金会在峰会期间宣布启动全新的职业认证项目。据悉,该项目将为世界范围内的OpenStack专业使用者提供衡量知识和技术的基准,OpenStack培训人员将在全球范围内提供“OpenStack管理员专业认证”在线测试。首批OpenStack管理员认证(COA)将于2016年进行。
来自OpenStack基金会的消息称,全球目前已有几十家公司提供OpenStack培训,其中Cisco、Cloud Enabled、EMC、Firefly、HP、Rackspace和SUSE等都将加入认证计划。
认证测试将由Linux基金协助运作,该组织已搭建了一个虚拟测试平台,便于测试者在全球范围内以较低费用进行COA测试。
Jonathan表示,OpenStack职业认证项目满足了企业对高水准、经专业培训的OpenStack管理员的需求。他们期望COA认证能够成为可供人事部审核求职者的职业标准,更希望OpenStack职业认证项目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才加入到OpenStack社区,进一步丰富行业的人才资源。
中国力量崛起
在本届峰会上,中国企业格外引人注目。除了华为以外,EasyStack、UnitedStack有云和海云捷迅三家OpenStack创业公司也参展。OpenStack中国力量正在崛起。
OpenStack基金会5月份发布的报告表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活跃的OpenStack开发和应用区域之一。其中,作为白金会员,华为对OpenStack社区的贡献已经排到了第五位。
Jonathan透露,鉴于中国在 OpenStack社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明年 OpenStack峰会有可能在中国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