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王希杰的《修辞学导论》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775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阐述王希杰《修辞学导论》的三个方面学术价值:一是它的广度与深度,二是它新的突破,三是它清晰的思路与完整的体系。该书可以说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
  关键词:《修辞学导论》 学术价值
  王希杰先生《修辞学导论》(以下简称《导论》)2000年12月浙江教育出版社初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11年12月再版,这是修辞学界乃至整个语言学界少有的事。该书初版时,即在浙江修辞学会、江苏修辞学会的会员中传播,同时也在一定的学术圈子中传播并获得了好评。经过十多年的考验,这本书再版了,其中最大的缘由当然是它的学术价值。现距再版已近七年,重读这本书,可以冷静地思考一下,它的学术价值究竟何在?
  首先取决于它的广度与深度。早在1981年王希杰便在《修辞的对象及其他》(《语文研究》,1981(2))一文中提出向修辞学研究的广度与深度进军,在后来的《汉语修辞学》、《修辞学新论》及《修辞学通论》中各有侧重地体现了这一主张。如《汉语修辞学》侧重于以表达效果为纲研究汉语修辞规律,《修辞学新论》侧重于理论创新与探索,《修辞学通论》侧重于建立一个新的修辞学体系,而《导论》则在广度与深度上有全面的体现,其中的深度是著者多年来理论积淀的必然结果,广度则是著者全新的创造性成果展现。全书共分十二章,分别为第一章 语言、交际和文化,第二章 修辞学,第三章 词和词义,第四章 特殊词语,第五章 句子和句子成分,第六章 句型和句子的選择,第七章 比喻,第八章 对偶、对照和映衬,第九章 双关,第十章 话语衔接,第十一章 修辞格,第十二章 言语音乐美,外加引言与结束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修辞学性质、对象等基本知识、基本理论,重点放在词汇修辞、语法修辞上,最后以修辞学研究的方法、方法论与原则结尾,信笔写来,自然成章,切实有效。显示了著者观察语言的细致、阐述问题的全面,真正体现出研究的广度,对读者的帮助与启发很大。
  其次取决于它新的突破。《导论》突破了辞格研究主要集中在句子、语段之中的框架,如“篇章与辞格”一节,将辞格研究的视角投向篇章之中;突破了过去谈修辞仅局限在辞格的范围或略加引申的格局;突破了许多修辞学专著仅使用书面语及书面语中的常规性语料的模式,改为兼顾常规式语料和俚俗语、詈辞(骂人话)和脏话、隐语、(黑话)等语料及口语材料,扩大了语料范围,实际上也就是扩大了研究范围。另外在认识方面,也有新的突破,如对修辞学与文学、修辞学与逻辑学、修辞学与语法学的关系问题等的认识,提出中国修辞学“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论、诗话、词话、曲概、艺概中的修辞学思想,还应当继承和发扬国外文学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包括西方的和东方的,古代和现代的。”(67页)等新主张。骈文,这是现代人从内容出发基本上予以否定的一种文体,但它在文学史上特别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作用是不可否认的,著者认为,在修辞上,它最充分地表现出汉语的形式美与音乐美。“它的确是汉语中最优美的一种形式,是对偶最成功的运用。”(317-318页)这种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决定了他能够新见迭出且令人信服。
  最后取决于它清晰的思路与完整的体系。贯穿《导论》全书的总纲是辩证法,因为修辞学要处理很多关系与矛盾,只有以辩证的眼光才能看清这些关系和矛盾。《导论》的中心内容是同义手段选择,本书开头一句话便是“一样话百样说”,说明的是同义手段的选择问题,因为究竟选择哪一种说法,是有理据的,修辞活动实际上是同义手段选择的活动过程,全书谈到的各种修辞手段与方法均离不开同义手段的选择。衡量表达效果好坏的参考框架是语境,因为任何修辞活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对语境的适应性,不能适应语境的修辞效果必然不好,只能适应语境的修辞才有可能是好的,同义手段的选择依据往往是语境,所以也可以说语境是一条中心线索。衡量表达表达效果好坏的核心标准是得体性原则,这个体系里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网状结构。总之,书中其它各种具体的修辞手段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展开的,显得线索清楚,思路清晰。
  《导论》无论是在广度与深度方面还是理论创新与现实价值、思路与体系方面,均可视为一个完美的结点与新的起点。如果说《汉语修辞学》、《修辞学通论》等已经为汉语修辞学研究树立了丰碑的话,那么《修辞学导论》便是汉语修辞学研究的又一座丰碑。
其他文献
人们都知道我的母亲茹志鹃,而我的父亲王啸平却极少有人知道,包括我自己,从来对父亲是不了解的。  小时候,我常常为父亲感到难为情,觉得他缺乏常识,且不合时宜。比如有邻家的男孩送我两条蝌蚪,我很珍贵地放在一个瓶子里,父亲看见却惊恐地叫道:脏死了!脏死了!从此,邻家的孩子看见我,就叫“脏死了”。他的口音还很古怪,是一种福建音很重的普通话,可一旦要他真正说福建话,他却又不会说了,他不会说也不会听上海话,这
内容摘要:密集书库是图书馆文献储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密集书库建设为例,论述高校图书馆建立密集书库的必要性,对密集书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为高校密集书库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 密集书库 文献储存 建设实践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推广,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于通过网络来获取所需要的文献资源。那么图书馆的纸本文献利用率明显下降,低利用
不知不觉已经到春天,每每到这季节,脑海中萦绕的尽是才女林徽因的诗意缱绻——“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人间四月天”。走在这春天里,我仿佛看见,就是在这断瓦残桓的巷子尽头,一位身着乳白色素锦旗袍的女子伫立在暗香浮动的花树下久久不愿离去。  这春,映出了杜丽娘的性格,一定是像这枝头粉色中透着殷红色的桃花一样,在温婉柔和的背后潜藏着一种生机勃勃的力量。是这股力量让她从层层的桎
内容摘要:基于交流语境的写作教学范型提倡创生一个真实的、具体的语境,让学生在具象的世界中写作,在具体的运用中写作。这种写作教学范型,是解决目前我国中小学写作教学效率低下,走出两难困境的的唯一正确途径。  关键词:交流语境 写作教学 改革  众所周知,当前我国大中小学校普遍存在着写作教学的两难:—提到写作,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教师不愿教、没法教、不去教。尽管教师们竭力摆脱这种困境,然而最终只
數学大王·中高年级202001,因本刊是合刊(数学大王·中高年级202001.02合刊),所以内容在2期~
内容摘要: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尤其是其变传统被动为主动的史学观;注重史家修养的史学观;注重通史的史学观;注重西学的史学观,都对整个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中国历史研究法》是当代历史研究的重要文献,更是近代历史学方面的开拓,它所提供的新的历史研究方法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关键词:梁启超 《中国历史研究法》 史学观  一.梁启超与《中国历史研究法》
内容摘要:好的产品关注功能,优秀的产品关注情感。情感化设计注重以人为本,可以提升产品价值,让产品与消费者直接交流。通过案例分析“情感化设计让产品有了灵魂”与日本产品设计比较“情感化设计的产品更好用”以及情感化设计未来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情感化设计 趣味性  人是有情感的,听悲伤的歌会流泪,看笑话会令人愉悦,看新闻也会为受害者感到怜惜,对犯罪者感到生气,这些情绪反应都是因为有情感。而人通过对产品
教学目标:一、了解虚词概念的基本含义。二、初步感知虚词在古诗特定语境下所包蕴的丰富内涵和盎然的情趣。三、养成关注古诗中虚词的重要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一、体会虚词对于整首诗的达意与诗脉顺畅的作用。二、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虚词在整首诗中具有的作用。三、学生初步掌握虚词与实词在古诗中的有机协调关系。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大家学过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一句是这样
内容摘要:李翊云因斩获国际大奖而声名大噪,其小说凝练精悍,以描写小人物的琐碎生活来表达其对人性的探讨。《多余》为其典型的一幅短篇小说。文章拟从三个冲突关系即: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己的关系入手,以具体文本分析为方法,深入文本,对三种关系进行分析并以此进行文化反思。通过对《多余》的分析,以管窥豹,领悟李翊云小说的独特魅力,倾听她的“孤独之声”。  关键词:《多余》 孤独之声 小人物 冲突关系 文
内容摘要:小说《耻》是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代表作。在作品中,有着含义深远的动物意象,而这些动物意象所指涉的文化和历史被国内外的众多学者所忽略。本文旨在具体探讨作品中狗的意象。在殖民时期,白人与狗是加害者,帮助殖民者暴力征服殖民地。而在小说《耻》中,西方的狗及其主人成为了受害者。曾被暴力征服的动物化的黑人以暴力的方式对殖民话语进行强烈的反击并取得成功。这种身份的转换,反映的是后殖民时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