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是孤独的猎手

来源 :当代外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5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是孤独的猎手》是美国南方文学代表作家卡森·麦卡勒斯于二十三岁出版的长篇处女作,轰动美国文坛,一夜成名。麦卡勒斯的神话便这样诞生了,成为属于美国的传奇。围绕孤独与爱,从未有人可以把人生的底色写得如此透彻心扉:八月,郁热沉闷的美国南方小镇,安静的聋哑人约翰·辛格成了众人倾诉的对象:怀揣音乐梦想的贫家少女、毕生追求公平的黑人医生、期望改革的狂热工人.
其他文献
最开始的它,绿色的封面,古朴雅致,是一代人的童年回忆。安徒生的童话充满着诗意和幻想。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乃至家庭中的家具和玩偶等都被赋予了生命,注入了思想感情。大胆的幻想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好奇的求知欲穿透了大自然的秘密,丑小鸭变成了优雅的天鹅,小人鱼为了爱变成了美丽的少女,夜莺奇妙的歌声制伏了死神……
动物是美国国家图书奖获奖小说《拾骨》的关键词之一。通过勾勒狗与黑人家庭在卡特里娜飓风中的生存困境,非裔美国作家杰丝米妮·瓦德呈现了生活在南方地区的动物和黑人共同被他者化的境遇。在物种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共谋前,瓦德借颠覆物种主义话语使种族主义话语失效,并通过建立跨物种情感探讨谋求跨种族情感的可能性。在此意义上,《拾骨》的动物叙事是瓦德对后种族主义话语的一次有力质询和反击。
英国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的创作经由现实主义"传统之尾"向后现代主义过渡。她对全球化的关注及实验的后现代元叙事极大地丰富了其新世纪以来的文学写作。在《红王妃》中,各式各样的叙事人物与穿插交叠的多重叙述声音古今交融,人魂对话。多声部的叙事策略有力地提升了作品的内涵和表现张力,更引发读者对人生苦难与生命追求等具有普遍性问题的哲思。
自从美国诗人郎费罗的《人生颂》成为第一首汉译英语诗歌以来,中国学人对于美国诗歌的兴趣与研究与日俱增,各种研究成果不断出现,但是长期以来,却一直缺乏一本比较全面、详实的美国诗歌史。诗歌一直被认为是个难懂的文类,因此要写诗歌史难度比较大,一方面需要作者有诗人的底蕴,另一方面也需要作者对美国的诗歌史有个全面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到了20世纪,美国诗坛已经成为世界诗歌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中心,诗人层出不穷,要想写得全面,写得生动,写得充实,委实不易。
一般来说,战后的世界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旧世界分崩离析,但新世界又尚未得到理解的陌生世界。在与外在现实密切相关的文学领域,这一观点尤其突出。因此,如何在共时性与历时性的层面重建对世界文学的总体性认识—尤其是当历史的总体性破碎(放弃统观把握一种总体性努力)之后—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这个问题都值得思索:理解一段跨越国别的世界文学史是否还有可能?
李臻发表在本刊2020年第一期的论文《试论索恩伯〈生态含混〉对东亚文学作品生态意识的揭示与误读》系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生态批评视域下的库切与莫言小说创作比较研究”(项目编号:TJWW17—001)的阶段性成果。特此更正。
2019年7月29日至8月2日,第22届国际比较文学学会(ICLA)年会在中国澳门大学隆重举行。大会以"世界各地文学和比较文学的未来"(Literature of the World and the Future of ComparativeLiterature)为主题,分设了15个分议题和34个圆桌论坛。作为第一次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的ICLA年会,中国比较文学研究在此次会议中受到了国际学界的空前关注。
20世纪常被称作"理论的世纪",外国文学研究更是率先经历文学理论的洗礼。我国研究者一向借助理论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多方位地认识、阐释外国文学发展史及其衍变进程,在作家、作品、理论思潮等研究方面取得丰硕的成果。进入21世纪以来,外国文学研究在"理论之后"与"理论反思"中继续阔步前行,在反思与质疑"理论"的同时,进一步吸纳其思想精髓、理论创建并在借鉴中拓展新的研究空间,不断推陈出新。为此,
《致命尖端》是品钦的最新小说,也是品钦第一次以家乡纽约为背景,献给"大苹果城"的礼物。对于这位83岁的老作家而言,此书很有可能是他写作生涯的最后一本。成名后深居简出的他,这次破例审读了简体中文版的序言,可见他对这本书的重视程度。与《万有引力之虹》把V—2火箭技术放在二战的历史语境下描述一样,《致命尖端》凸显了技术主题,将互联网、虚拟实境置于9·11事件、后现代消费社会等宏大的历史背景中。
一场突如其来的失去,一座世界尽头的小岛,一次与过往的漫长告别。她就像一条陷在金鱼缸里的金鱼,真实世界在玻璃的另一边。丈夫突然离开后,她来到丈夫生前写作的小屋整理旧物。这位昔日再熟悉不过的身边人,竟有这些她从不知晓的过去;而她的心里,还有另一块不敢触碰的地方郁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