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暴力走了,软暴力来了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tew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师生冲突并非由于教师师德有问题,而是由于教师的职业偏执所导致。
  硬暴力被强行压制下去了,但教育目标与孩子天性间的冲突并没有因之消除。于是,软暴力就应运而生。
  
  对于儿童来说,并没有规矩的概念。如果有,都是大人为这些欢蹦乱跳的“马儿”套上的鞍子和缰绳。爱自由、爱嬉戏,是孩子的天性。如果安分守己、毫无野性,还叫孩子吗?其实这种野性,或者说是缪斯灵性,一直都潜藏在孩子跃动的心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谓的文明教育,就是在和孩子的野性与缪斯灵性作斗争。有些所谓的优秀班主任,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于一种扼杀野性和缪斯灵性的高级机器人。正如《本能的缪斯》的作者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所言:“在充满缪斯天性的儿童文化和毫无缪斯情趣的学校文化之间,存在着强烈的冲突。学校是一种从事系统地压抑孩子天性活动的机构。”稍有点教育常识的人都会认同这一点,而且会把这种压抑视为教育的正道。但是,我们可能忘记了那句话,有压迫就有反抗。何况是压抑孩子的天性呢?
  教育需要井井有条。不少教师把秩序井然视为教学的前提,教育的成功标志。的确,一个由五六十人组成的庞大组织,没有秩序是不可想象的。但是,我们总是会忘记,我们所面对的不是和我们一样的成人。我们教育教学的中心,是儿童,是孩子。儿童是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种”。儿童的世界和成人世界有叠合的部分,但这个交集是很小的。更广阔的部分是交集外的独特天地。你经历过童年的阶段,但并不意味着你完全了解儿童,更不代表着你的精神世界和心理天空中仍保留着那颗单纯而又奇幻的童心。所以,当我们所有的教师都把所谓的纪律、秩序奉为校园宪法的时候,学生心中并不一定有这个概念。因为,儿童更偏爱一个嬉游的运动世界,一种恩戈麦的表达世界。这样看来,师生的冲突不可避免。同时,我们也不难想到,要对儿童进行秩序化改造,难度是很大的,出现冲突会成为校园里的常态。这是一场拉锯式的持久战,很容易耗费掉教师仅有的那么点耐心。教师这种职业,一般都是在积蓄不良情绪。如果不善于排解,不能让不良情绪的沙子从细小的心灵漏斗中及时流泻掉,爆炸或崩溃只是时间的问题。
  教育,本是极为自然的事情。如同饥餐渴饮一般。可是随着教育的发展,它越来越有精致化的贵族倾向。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级学校,从教育专家到一线教师,都对教育教学有一种过度规划的冲动。在人们的潜意识中,总认为教育教学越正式就越高级越完善。无形当中,我们的教育脱离儿童的实际,提出了过高的要求。当教育想当然地设定一个目标或标准的时候,就有可能偏离它本来的航向。成人标准不适合儿童生活。尽管,我们时常抱怨小学生不听话、不懂规矩,但实际上遇有集体活动或者开个会,作为成人的教师,表现又将如何呢?随便说话闹哄哄,迟到早退软松松,伸腰踢腿像练功……如果拍个录像,恐怕会让学生和其他公众大跌眼镜吧!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做不到,有什么理由对学生提出苛刻的要求呢?我们其实没有想到,为学生设定一个超限的目标,实际上就是为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设定了一个永远也无法达成的目标。落差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就越会有征服的冲动。有了征服的冲动,自然会对学生产生敌意。后续的会发生什么,可想而知。
  老师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成人中心的。作为一种职业心理,往往对学生苛严多而宽容少。尤其是优秀教师,特别追求完美无缺。他们更看重自己的影响力,更把自己的权威当命根,把自己的班级当兵营。容不得任何人犯一点错误、违反一项纪律。出了一丝一毫的问题,就好像是天塌下来了。客观地说,教师这种职业,整天“陷”在小小的教室内,单纯得只有师生关系。能够跳出这个小小的教育教学圈子加以自我观照、自我反思的机会甚少或者根本就不存在。这种状况很容易引发一种职业偏执,难免会有一种“一定要”的“执着”。学生一定要听话,作业一定要及时,书写一定要认真……如果有一个人做不到,偶尔有一次没做到,都必须严加惩处,不惜“高射炮打蚊子”。正所谓防微杜渐,杀鸡给猴看哪!我们的一些教师都有这种心理,放过一个,就可能倒了一片。班级无小事,课堂无小事。不严,不把他们统统拿下怎么行?是呀,我们的教师确实负责任,而且往往负责过了头。你不让他负责,他也一定要负责。该管的管,不该管的也要管,一切都在自己的监管之下。做教师时间长了,身上就会有一种非常浓重的教师味儿,它的名字叫教育偏执。
  教师这种职业,对心理谐调和精神健康的要求比较高。因为,儿童就意味着不确定性,就意味着成长的艰难与历险。教育教学的事儿,如果你目标定得过高,十有八九不如意。而且事实上,每天,每堂课都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这对于儿童来说,应该是一种常态。如果还有考试排名的压力,社会评价的压力,更会导致教师的偏执。再加上,教育教学,本身就是教师在对学生施加一定的影响。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可能不产生反作用力。只要课堂教学存在,只要集体活动存在,只要教师的权威存在,作为纪律的化身的教师,不可能不对学生释放一定的压力。教师的工作,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不断地累积着不良的情绪。而且这种情况很难完全加以避免。
  我们每个人的耐心都是有限的。当一个教师把他的耐心、热情和爱平均分给每个学生的时候,每一份是很小的。也就是说,此刻教师频繁遭遇问题学生或学生问题的时候,就显得极为脆弱。教师大发雷霆,绝大多数不是师德的问题,而是教师心理承受能力的问题,是职业偏执带来的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越是优秀的教师,这种火山爆发就越是猛烈,有时甚至不可控制、不顾一切。
  过去,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间内,体罚是被默认的。即使有文件禁止,体罚仍是教育的“潜规则”。现在,谁体罚学生,考评就会被一票否决。许多教师不敢碰这条高压线了。至此,似乎问题就解决了:令行禁止,师德上了一个大台阶,可谓管理有成效,教师无风险,学生无皮肉之痛,皆大欢喜。但我们真的能笑得起来吗?你看看,硬暴力躲起来了,软暴力马上就冲出来成为“时尚”。让学生练少林蹲马步的有之,还美其名曰锻炼身体、强健体魄;鼓动全班学生和极少数“坏分子”划清革命界限、彻底孤立“一小撮人”的有之,还洋洋得意地宣称这是隔离“病毒”,引导学生“跟好人学好人”;全民总动员,把家长和学生一起拉进来和教师搞三堂会审的有之,自以为“人多力量大”。更有甚者,把拖拉作业的学生拉到讲台前面,让全班学生集体凝视30秒,以无形之剑“杀”之;让做错基本题的学生“刻苦”抄题一百遍,以便终生难忘;让上课不听话、不积极思考的学生,尽情“享受”一番不厌其烦的唠叨乃至酣畅淋漓的责骂……可见,软暴力,采用了体罚之外的各种惩罚手段,是体罚的“病毒变种”。软暴力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罚做重复性的超量作业,以成十上百为计;二是逼迫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以操场上跑多圈、蹲马步数分钟为常见形式;三是滥用集体力量,或集体凝视聚焦,或全班批判,或采取隔离、孤立政策,不允许其他学生与被罚对象交往;四是剥夺学生的休息权、活动权、上课的权利;五是语言暴力,打击孩子自信心。
  硬暴力,是直截了当的惩罚;软暴力是间接曲绕的惩罚;硬暴力,是肌肤疼痛的体罚;软暴力,更多的是慢慢折磨的心罚;硬暴力,是就事论事;软暴力,牵涉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剥夺他们的权利,引发更多的“株连”。软暴力的危害不亚于硬暴力。它比硬暴力的形式更丰富,对学生的关涉更全面、触动更持久、伤害更深重。软暴力,是一种实施“精神打击”“立体围攻”的“内核”武器。使得教室和校园成为弥漫着冷漠、恐怖气息的地方,使得学生备受精神的折磨与摧残,使得师生之间产生更严重的情感裂痕与对立。我们完全可以说随着软暴力的盛行,教育不再是实事求是的教育、客观公正的教育、就事论事的教育,而蜕变成滥罚的教育、蛮不讲理的教育、大搞株连的教育、全面掌控的教育。被软暴力污染的教育离人文精神的原点越来越遥远。令人痛心的是,如果我们在用最不人文的方式进行所谓的人文教育,岂不是南辕北辙?
  为什么校园里的硬暴力与软暴力会此消彼长呢?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绝不能简单地把它归结为某些教师的师德水平低下。
  如今,学校对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和监管的力度不断加大。教师的体罚冲动被强力压下去了。但正如学者崔卫平所说的那样,任何被压抑的东西并不会消失,它会转换成另一种形式加以释放。所以,软暴力就在硬暴力躲进地道后从四面八方飞了出来,五颜六色、千姿百态、花样百出。看来,仅仅靠禁止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真正为学生着想,真正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就应该想方设法去缓解教师的工作压力,切实地将过高的教育目标调试到正常的水平;为教师提供更多的跳出“班级小井口”加以自我关照和反思的机会,从而有效地“治愈”教师的“职业偏执症”;不断修正教师的儿童观,从成长的不确定性的角度去了解并理解真实的儿童,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对儿童的误解,减少教师不良情绪的产生。我们还要铺设必要的情感通道,加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从而建立起坚实的互信机制;加强同学间师生之间的聊天式交流,通过相互劝慰以及时排遣不良情绪;加强教师的心理健康调试工作,建立教师心理档案,并对重点对象加以系统关照;加强教育教学影响力的培训,让广大教师拥有引导学生的教育机智和发展性行动策略。
  总之,让暴力远离我们的教育,让温馨回归我们的校园,才是教育之幸,师生之幸!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萧田
其他文献
介绍了水轮机抗磨板的使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将新型抗磨板材料聚烯烃塑料合金与其他材料的耐磨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聚烯烃塑料合金与金属复合抗磨板具有优良的耐磨性能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我国迎来全新的发展时代——网络时代。在新时代背景下,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不同产业和领域增加了和互联网技术的联系
班主任工作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登上这个艺术宝殿,把班级工作开展得淋漓尽致?    一、创设情景,营造“大家庭”氛围    对于学生,尤其是住宿生来说,班集体就好像是一个大家庭,每天学生就在这个大家庭里学习、生活、为自  己的理想而拼搏。班主任对于他们来说就好像是这个大家庭的家长。而要发挥“家长”的灵魂作用,首先要创设一条感情线用以牵系“一家人”的感情。所以,在接待新生的第一
本文结合出口伊朗蝶阀的实际设计、试验、制造、运行情况,对电站大型蝶阀的结构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