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夫妻的婚前公证

来源 :经典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gust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婚姻法》关于婚前财产的规定引发了自觉弱势的女人们口水板砖横飞。回到800年前的南宋,秦桧的老婆为了争取妻权,也是一地鸡毛。
   遥想当年,金兵攻宋,秦桧和他老婆一起被金兵绑走,在金国住了一段时间,又一起返回大宋。回去的路上,秦桧跟老婆吵了一架,老婆很生气,指着他的鼻子说:“我嫁到你们秦家,那可是明媒正娶,光嫁妆就值20万贯,有什么对不起你的?现在你当个破俘虏,竟想把我扔在半路上,摸摸你的良心,是不是叫狗吃了!”秦桧顿时哑口无言,乖乖地带着老婆继续往前走了。
   秦桧的老婆王氏有背景,她的爷爷,在宋徽宗一朝当过宰相,她的姑表姐,就是大名鼎鼎的女词人李清照。可是她跟秦桧吵架时,这些背景一概不提,只说自己的嫁妆值多少多少钱。
   她的嫁妆值多少钱呢?铜钱20万贯。北宋末年,按铜钱在开封地区的综合购买力,铜钱1文,等于人民幣1毛3分钱。1贯呢,是1000文,相当于130元。20万贯,就是2600万元。好家伙,陪嫁如此惊人,也怪不得王氏盛气凌人。
   宋朝后期,尤其江南一带,女子出嫁时,父母花到嫁妆上的钱,要比男方父母花到彩礼上的钱多得多。当时常见的嫁妆,除了无论贫家还是富家都必须给女儿准备的金银首饰,还包括成串的铜钱、成箱的布匹、成笼的衣服、成套的家具。有条件的家庭,甚至还用地皮和房子给女儿做嫁妆,例如南宋有个叫郑庆一的女子出嫁,嫁妆单子里就包括500亩土地、30间商铺,还有10万贯铜钱。相比而言,秦桧老婆王女士价值20万贯的嫁妆倒可能显得少了一些。
   女方父母之所以要备下这么多的嫁妆,一是攀比,怕嫁妆少了被人笑话;二是为了提高女儿在婆家的经济地位——嫁妆越多,在公婆和丈夫面前越有发言权,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宋朝妇女的婚姻生活中得到过完美体现;当然也还有第三条原因:根据宋朝法律,嫁妆是已婚妇女唯一可靠的纯私人财产,公婆、丈夫以及丈夫的族人,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动用。换句话说,父母不管拿多少嫁妆给女儿,都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因为以上三条原因,宋朝人嫁女儿,差不多是拼掉老命也要拿出一笔数目可观的嫁妆来的,譬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嫁女,就不惜卖掉了价值9400贯的耕地,折成人民币将近300万元(此时的铜钱比北宋末年值钱,1贯铜钱的购买力相当于人民币300元左右),而当时苏辙已经年过半百,在京城上班多年,连套房子都没有买上。
   当父母的给女儿办嫁妆不惜血本,当女儿的自然也对到手的嫁妆珍惜备至。过门之前,女方父母会在婚约后面列一张密密麻麻的财产清单,过门之后,新媳妇为了自己的嫁妆不被婆家染指和瓜分,还会要求婆家的人去祖庙里发个声明,向历代祖先讲清楚这个媳妇带来了哪些东西,而且这些东西是非媳妇同意不能动用的。总而言之,为了保护已婚妇女仅有的那点儿财产权以及财产权所带来的家庭地位,不光得有婚前公证,还得有婚后宣誓。
   我估计,文章开头的王女士在婚后漫长的夫妻斗嘴生涯里,她大概不止一次拿出过这个公证,展示她那20万贯嫁妆,以此来证明她的合法身份,证明她理应得到丈夫的尊重。这个场景,乍看去很恶俗,仔细想很心酸。
  摘自《齐鲁周刊》
其他文献
有人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也有人说,成年之牛怕老虎。这些话似乎在说,涉世的深浅与勇气的大小成反比。涉世浅,勇气大;涉世深,勇气小。这些说法,看起来好像是对的,但仔细一想,便觉不全面。涉世深浅与勇气的大小,没有必然的联系。  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事实上,牛犊此时所表现出来的“勇气”不能算是真正的勇气。它不怕虎,是因为年幼无知,不知道自己斗不过老虎。假如这只老虎很成熟,这头小牛必定会送命。此时的勇气,就成
杜牧《清明》诗中的“杏花村”到底在哪儿?人们一直争论不休,比较集中的说法就有六七处,如安徽贵池杏花村、山西汾阳杏花村、山东梁山杏花村、江苏丰县杏花村、湖北麻城杏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