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射生军小考

来源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j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提到的“射生宫女”,实际上是唐代宫廷射生军在宫廷游戏中的反映。“射生”一职,早在唐高宗时期即已出现。到唐玄宗开元时期,射生官仍是兼官,还不是固定官职。唐肃宗时期,由射生官组成的英武军介入宫廷政治生活。到唐代宗时,左右英武军又改称宝应军。唐代宗到唐德宗期间,宝应军才改名为射生军。德宗贞元以后,由于神策军的兴起,射生军逐渐消亡。宫女射生的宫廷游戏的存在,表明了在由宦官统领之神策军崛起的同时,之前与皇帝关系亲密的射生军逐渐被疏远,终至废置不用,而神策军则逐步取代了射生军原有的显赫地位。
其他文献
高校从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担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主要教学任务。在新世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挑战和加强自身生命力的挑战。教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者,应该勇敢面对挑战,在教学中转变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教法,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原则的大前提下,创造性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具有时代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心理与自我是两个相关而又不同的概念。在哲学史上,笛卡尔持心我同一观,把心理现象视为自我实体的活动。康德对于真正的心我关系持不可知论态度,不予言说。费希特也持心我同一观,但他是把心理现象视为自我的存在状态,二者为质与态的关系。詹姆士的精神自我是与心理意识绝对同一的,但胡塞尔的现象学则把纯粹自我视为心理意识内的一个中心主体或"自我极",故二者(心与我)是不同一的。海德格尔的"在世"理论重新把心理现象(现象世界)述为自我(此在)的存在状态,又回到"质态模式"的心我同一观。根据现代的观点与科学知识,在上述几种心我
音乐美学,作为近代意义上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学科,在我国或许可以说还是一个新兴的事物,它的较大力度的发展,应该说是在70年代后期的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的兴起和逐步深化,一部分音乐理论工作者的目光转向了这个领域。经过二十余年的风风雨雨和坚韧努力、勤奋耕耘,它终于在我国的音乐理论界乃至整个人文学科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学科建设和人材培养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面前已经开始展现了一个新的前景。
呈献在读者面前的这部珍贵的文稿,是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美学教研室已故何乾三教授生前撰写的音乐美学论文和讲义遗稿的汇集。它之所以珍贵,不仅在于它的丰富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在于这部文稿体现了作者对待知识和学术的执着精神。我同作者相识和共事近四十年,她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回忆,
同每当我读到一部我们的中青年学者撰写的学术新著时的心情一样,当我拜读徐孟东教授的这部即将付梓的专著《二十世纪的帕萨卡里亚研究》时,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欣喜。
近年来,碍于友人、同行之约,写了一些序言之类的文字,多是为音乐学家们的专著或文集而作。而为作曲家的文集作序言,则是我从未做过的事。金湘君自己曾说:为人情、应景而作,是折磨,决不动笔。然而我如今却应他之约,允诺为他的这部文集《作曲家的求索》即将付梓之际写一点什么。我承认,我之所以允诺,其中有“人情”的因素,
中央音乐学院自1950年建院时就创设了“民族音乐研究所”,将此作为建设新型音乐学院的重要方针之一。后经调整,学院研究机构先后更名为“创作研究部”(1977),“音乐研究所”(1985),“音乐学研究所”(2000)。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积累,中央音乐学院目前已拥有由老中青三代学者组成的全国一流的音乐学科研队伍,在音乐学诸多科研领域,如音乐美学、中西音乐史、民族音乐学、作曲技术理论与创作研究、音乐表演理论研究等,都产生了在全国居领先地位的学术成果,为音乐学研究所成为国家级重点科研基地奠定了丰厚的基础。19
《凡物流形》提出的百姓惟有重视政治权威君主、君主惟有重视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内心惟有重视统一的治道,是一种层层递进的如何统治的政治逻辑。作为统治起点的百姓的“贵君”,意味着百姓对君主政治权威的认同,而不是把君主权威目的化;统治一旦从被统治者应该如何做转变为统治者应该如何做,统治者首先要做的是从自身的精神世界中获得统治的内在驱动力,然后将这种驱动力同客观化的统治原理“一”或“道”紧密地结合起来。从以“一”或“道”作为统治的最高原理和原则来看,《凡物流形》的政治思想属于黄老学的谱系。
我国农村信用社法受政治哲学影响之成因在于政治的不可避免性以及农村信用社法的不自足性。以自由论与社群论为例,政治哲学对我国农村信用社之地位、属性、产权、治理乃至特权等基本范畴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而这种影响是有限度的,即农村信用社法必须保持自主性并采取“拿来主义”策略,从而与政治哲学形成良性互动,以缓解法律功效与法律性质之间的紧张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