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而重要的学科,不仅让学生掌握数学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敢于创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動手实践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营造学生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创造性地扩展思维,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谈几点浅见。
一、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创新观念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但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不少老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备课时,往往迷信教材、围绕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不敢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造的个性受到压抑。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知识型、书生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学问,培养的是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开放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是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同时,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師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和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如在教学方位与数数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班级的座位开始说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初步渗透坐标的知识。或组织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到“电影院”找座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使学生学有所有用,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印象和感受会很深,理解得也很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积极操作,大胆实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结果把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有的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平形四边形、有的拼成三角形和梯形,从不同的角度去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设计出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不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逐步学会自发地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能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
一、联系生活实际,树立创新观念
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变的更聪明。但长期以来,在传统观念的束缚和升学考试的重压下,不少老师成了教学的机器。备课时,往往迷信教材、围绕课本、教学参考书和教案,不敢对教材做大胆的处理。上课时,常常不敢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学生被束缚在教师和课堂的圈子中,被动的接受教师的灌输,其创造的个性受到压抑。这种封闭式的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积累,培养的是知识型、书生型的人才。而创新教育强调的是教会学生去主动探求知识,创造学问,培养的是创造型、开拓型的人才。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增强课堂教学开放意识。
现实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生的学习内容即可以从教学中学,也可以从生活实践中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所要学的理论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直观的丰富的客观事物为载体,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充分地利用学生生活环境中的人与事,从学生平时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开始,积极地创设活动的、可操作性的、是学生可以做的教学内容,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在实践活动中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变“学了做”为“做中学”。同时,学生在这种学、做、用一体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到知识的价值,进一步激发了学习知识和探索大千世界的欲望。教師要积极地组织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去了解世界,丰富经验,充实教学内容,激活教学内容,使知识的获得、应用和创新相互融合,各方面的能力同步发展。如在教学方位与数数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观察班级的座位开始说说自己,前后左右的同学坐在第几组第几位。引导学生体会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条件,初步渗透坐标的知识。或组织学生用所学的知识到“电影院”找座位,看谁找得又快又对,使学生学有所有用,饶有兴趣地思考。探索所遇到的问题,丰富和发展所学知识,并从中激发创新意识。
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在愉悦、和谐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涨,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因此,创设愉悦和谐的课堂环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1.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敢于创新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就是为每一个学生创设形形色色的舞台,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和谐、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数学课堂氛围,促使学生愉快地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肯想、敢想的情感。对学生中具有独特创新想法要特别呵护、启发、引导,不轻易否定,切实保护学生“想”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这为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提供自主学习、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创新
在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占有足够的自学时间,享有广阔的联想空间。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提出在长6米、宽4米的房间里铺地毯,商店有宽1米、2米、4米三种型号让学生自由选择。有的说“买1米拿起来方便”;有的说“买4米的铺起来美观大方没有接口”;还有的说“选择2米,这样又方便又省钱,床底下可以不用铺”。课堂上学生质疑问难,创新意识的苞芽得到了保护,将逐步形成会问、善问的思维品质。
三、在自主探索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为学生留有探索和思考的余地,为学生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创造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也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的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给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尊重学生以不同方式理解和解答问题。
在教学中,把学习主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探索新知,这对学生来说印象和感受会很深,理解得也很深刻,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时,让学生动手用“割”、“补”、“拼”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跃跃欲试,积极操作,大胆实践,课堂气氛异常活跃,结果把圆分成16等份、32等份……有的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有的拼成平形四边形、有的拼成三角形和梯形,从不同的角度去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学生在设计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设计出最佳方案,从而使学生不但学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也逐步学会自发地从日常生活中找出数学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整个推导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发明创造者”。能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时代赋予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根本,把教学内容建立在学生日常喜闻乐见的事物上,灵活驾驭教材,努力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富有思维容量的练习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环节。只有富于探索性的教学内容,才能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潮流,也才能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得到和谐发展,使我们的数学课堂不仅着眼于学生知识的增长,更注重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提高,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创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