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志的消失

来源 :启迪·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p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价值相对主义或价值虚无态度泛滥时,生活变得不再迷人,因为它不再有意义。
  价值的虚无主义,尼采早已预言过会在西方世界泛滥。因为对“信仰的时代”的反叛意味着求真的欲望的高涨,可是“求真”的意志必定导致虚无主义。一切都不再真实,于是只有虚无。此刻,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预言是,情感不可败坏,否则人将堕落。当存在主义风靡西方社会时,西方哲学已经接近了中国传统儒家所谓的“心性之学”。古代儒家的心性之学,极不同于现代西方人的知识之学。关于这一点,通常的说法是:古人之学是“为己之学”,今人之学是“为人之学”。为己之学,故而只问本心,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是谓“坐忘”,也叫作“知道”。为人之学,故而求知识以获取权力,旨在征服外界,征服他人。知识既是权力,掌握知识就不应叫作“知道”,不如叫作“昧于道”。
  情感不可败坏,那是什么样子的情感呢?黑格尔美学讲义里面有一术语,王元化译作“情志”(借自刘勰《文心雕龙》)。关于这一概念,元化先生三次撰文考证。黑格尔认为古希腊文“pathos”极难翻译,它既是“激情”与“理性”的融合,也是“世界精神”与个人“志思”的融合。希腊悲剧之感人,这两方面的要素缺一不可。英雄人物处于特定历史情境内,他的命运是不可改变的,并且他也知道自己命运之不可改变。然而在情志的驱使之下,他奋起反抗他的命运,壮美凄凉,遂成悲剧。悲剧之感人,是永恒的。因为人类不可避免地厌倦了随波逐流蝇营狗苟的生活,从而要来反抗他自己的命运。波伏娃在阐释萨特的存在哲学时指出:以自杀凸显生命意义,以“删除”凸显“被删除”的意义,表现了存在主义者的人文关怀。
  为什么情志消失就意味着情感的败坏和人的堕落呢?因为人之所以被定义为“人”,就因为他是自我创造的。当然,你可以嘲笑我,说那是康德的老调,或说那是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以及被认为是他们最杰出的弟子的牟宗三的老调。可是,假如你非要满足于随波逐流蝇营狗苟的生活,你将不能不承认那是一种无创造的生活,那是被你浪费了的生活,于是那不是一种值得生活的“人的生活”。
  你或许继续嘲笑我—— 即便如此又如何?难道蝇营狗苟的生活就不是生活吗?难道活着不是比死去更值得吗?难道鼓吹任何高尚的生活不是陈腐的说教吗?这就涉及到我们开篇探讨的问题,究竟有没有绝对的价值?如果一切价值都是相对的,那么我们只能采取价值的虚无主义态度,于是归根结底我们的生活就是毫无价值可言的。不过,逻辑上,我们很难否认某些价值比另一些价值更值得追求。于是,“绝对地相对的”价值观,是一种逻辑错误。也因此,奈特曾说,他赞同“相对地绝对的”价值观。
  只要你还承认“幸福”的意义,则情志将驱使你探寻更好的视角并据此改变你对生活的评价准则,实现你的更高价值。
  主持·编辑/乃清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人类社会在不断的进化中总结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本文就数学文化的内涵以及如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渗透数学文化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高中数学;数学文化;意义;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2-064-1  一、数学文化的内涵  在确认数学是一种文化之后,应进一步理解数学文化的丰富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