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真正达到牢固记忆并不易,只有通过不断地反复练习,才能让孩子对该字的模糊掌握上升到熟练运用,但练习并不是盲目的,要懂得运用一定的技巧:就是让孩子在练习中充分地借助手的运动,手脑并用。
[关键词]小学生 习字 动手
如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大,我们随处可见书店“门庭若市”,家长们为孩子大量购买各类书籍,希望他们能通过阅读习得更多生字,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虽然家长们的期望“殷切”,但因汉字音调的多变性和字形结构的复杂性等原因,家长们的期望往往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
一、案例:小学生认字
念念今年八岁,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为让她认识更多生字,妈妈为她订阅了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杂志,念念每天做完作业后都要读一篇杂志上的短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妈妈就一个一个地教她认。可是妈妈发现,刚教过的生字没过多久念念就忘得差不多了,比如生词“田野”,当妈妈把这个词读出来的时候,念念知道这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但让念念自己读的时候,她却想不起来这个生词的读音了。妈妈很沮丧,却又不知原因出在哪里。
二、案例的解析
世界上的文字类型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两个种类: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汉字属于唯一的非拼音的语素文字(10gogram),它的书写符号是语素,汉字以外的文字都是形音的结合,惟有汉字是形、音和义的三结合,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完整的字形,它有两维结构及不同的字音,并有相应的字义,从而使知觉上具有整体性,同时汉字的构字规则简明,形声字较多,声调变化成四声。汉字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小学生在习得汉字时不仅要明了发音、了解字义,还要比其他种类的语言多一项技能的掌握一字形,这就给孩子们的识字学习增加了难度。
(一)从音形义相互转换角度分析
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识字的本质就是记住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让这三个因素相互沟通,使神经联系过程可以在任何一方进行。
当妈妈读出“田野”这个词语,念念知道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时,证明音和义之间的转换运用是没问题的。但当妈妈让念念自己看着书读时,念念看着词的形状却读不出发音,说明音和形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念念不认识“田野”这个词的“形”,自然也不知道该词语所表达的词义,说明形和义之间的联系也未建构成功。汉字的习得必须建立在音形义三者都掌握的基础上,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说真正的掌握。
(二)从字形掌握的过程分析
儿童记忆汉字字形,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确分化阶段,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才能最终准确掌握。
泛化阶段。经过初步的生字教学,学生对汉字这一复合刺激物的字形轮廓建立了模糊地暂时联系。这一阶段因儿童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缺乏完整精细的分析综合能力,他们在感知汉字时呈现不完整性和缺乏精确性,记忆的随意性和机械性占相当地位。因此对汉字的音形义三者尚未建立牢固联系,很容易出现回忆不起来的现象。
初步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已初步建立暂时的联系,对三部分基本上已全部把握。这一阶段学生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已起主导作用,对汉字字形的分析综合活动已进入高一级的水平,但由于掌握程度不够牢固,偶尔对某些细微部分因遗忘把握不定而产生泛化现象。
精确分化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已达到精确,完整、熟练地水平,可在汉字的音形义三者间熟练转换,进入到这个阶段才算真正掌握了汉字。
根据以上原理进行分析,情况一:针对念念看着字形完全回忆不起字音和字义的生字,如案例中的“田野”,说明她只是很随意很机械地记忆了“田野”这个词,当妈妈教她时,她只对该词的音形义三者建立了模糊的暂时联系,仅进入了汉字记忆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情况二:当念念看着某个字形能够回忆起该词的字音和字义,但只是在某些部分有细微错误时,说明念念对汉字的音形义已建立了暂时联系,只是记忆不够牢固,这种情况说明她已进入了汉字记忆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
三、解决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发现念念的问题:1.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建立的联系不稳固,对字形的记忆很模糊;2.字形掌握只简单停留在泛化阶段或初步分化阶段,尚未达到精确分化阶段。针对同类情况,不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生字上注拼音。因为念念对音形之间的转化不熟练,妈妈可以在书上把念念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让她反复读阅读,借助汉字和拼音两个刺激物的反复出现,来强化该汉字音形之间的联系,进而加强二者之间转换的熟练程度。
加强手势练习。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在动手的时候也是在动脑,为更好地让念念记忆字形,妈妈可以让念念用一个手指在空中书写生字的笔画,通过手指的运动,可以让念念对该字的字形有一个清晰的感触,通过反复的手指练习,可以让她把该字牢固地记忆在脑海里。
重视摘抄。妈妈可以让念念在阅读杂志的过程中,摘抄一些她认为很好的句子或段落,这样不仅能为以后更高一级的阅读积累语感,更是让她在“动手”摘抄过程中加强对字形的深刻记忆,使之顺利地过渡到字形记忆的最高阶段。
鼓励写日记。日记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为以后的写作积累大量生活素材,打下基础坚实语言功底,更能在一字一句书写的过程中强化对字形的记忆。因此妈妈可鼓励念念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强化对字形的巩固。
汉字学的研究表明:汉字是形、音、义融合为一体的“复脑文字”,从造字法角度说,汉字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一个个的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有规律,仿佛一个亲密的家族。汉字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与教师,只要做有心人,让孩子通过动手多练习,就一定能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得自然,学得开心。
参考文献
[1]胡 平.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J]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
[3]张惠萍.傅名花.张效珍.陈树民现代儿童识字教育新探[J]
[关键词]小学生 习字 动手
如今,家长对子女的期望越来越大,我们随处可见书店“门庭若市”,家长们为孩子大量购买各类书籍,希望他们能通过阅读习得更多生字,为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打下坚实基础。然而,虽然家长们的期望“殷切”,但因汉字音调的多变性和字形结构的复杂性等原因,家长们的期望往往无法收到预想的效果。
一、案例:小学生认字
念念今年八岁,是小学二年级学生,为让她认识更多生字,妈妈为她订阅了一本适合小学生阅读的杂志,念念每天做完作业后都要读一篇杂志上的短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妈妈就一个一个地教她认。可是妈妈发现,刚教过的生字没过多久念念就忘得差不多了,比如生词“田野”,当妈妈把这个词读出来的时候,念念知道这个词所表达的意义,但让念念自己读的时候,她却想不起来这个生词的读音了。妈妈很沮丧,却又不知原因出在哪里。
二、案例的解析
世界上的文字类型多种多样,但总的说来,可分为两个种类:拼音文字和非拼音文字。汉字属于唯一的非拼音的语素文字(10gogram),它的书写符号是语素,汉字以外的文字都是形音的结合,惟有汉字是形、音和义的三结合,也就是说,每个汉字都有一个完整的字形,它有两维结构及不同的字音,并有相应的字义,从而使知觉上具有整体性,同时汉字的构字规则简明,形声字较多,声调变化成四声。汉字的这些特点导致了小学生在习得汉字时不仅要明了发音、了解字义,还要比其他种类的语言多一项技能的掌握一字形,这就给孩子们的识字学习增加了难度。
(一)从音形义相互转换角度分析
就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学生识字的本质就是记住汉字的音、形、义,而且让这三个因素相互沟通,使神经联系过程可以在任何一方进行。
当妈妈读出“田野”这个词语,念念知道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意义时,证明音和义之间的转换运用是没问题的。但当妈妈让念念自己看着书读时,念念看着词的形状却读不出发音,说明音和形之间的联系尚未建立。念念不认识“田野”这个词的“形”,自然也不知道该词语所表达的词义,说明形和义之间的联系也未建构成功。汉字的习得必须建立在音形义三者都掌握的基础上,缺少任何一个因素,都不能说真正的掌握。
(二)从字形掌握的过程分析
儿童记忆汉字字形,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泛化阶段、初步分化阶段、精确分化阶段,经过以上三个阶段,才能最终准确掌握。
泛化阶段。经过初步的生字教学,学生对汉字这一复合刺激物的字形轮廓建立了模糊地暂时联系。这一阶段因儿童大脑皮层对复合刺激物缺乏完整精细的分析综合能力,他们在感知汉字时呈现不完整性和缺乏精确性,记忆的随意性和机械性占相当地位。因此对汉字的音形义三者尚未建立牢固联系,很容易出现回忆不起来的现象。
初步分化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对汉字的音,形、义已初步建立暂时的联系,对三部分基本上已全部把握。这一阶段学生的有意识记和意义识记已起主导作用,对汉字字形的分析综合活动已进入高一级的水平,但由于掌握程度不够牢固,偶尔对某些细微部分因遗忘把握不定而产生泛化现象。
精确分化阶段。这个阶段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已达到精确,完整、熟练地水平,可在汉字的音形义三者间熟练转换,进入到这个阶段才算真正掌握了汉字。
根据以上原理进行分析,情况一:针对念念看着字形完全回忆不起字音和字义的生字,如案例中的“田野”,说明她只是很随意很机械地记忆了“田野”这个词,当妈妈教她时,她只对该词的音形义三者建立了模糊的暂时联系,仅进入了汉字记忆的三个阶段中的第一阶段。情况二:当念念看着某个字形能够回忆起该词的字音和字义,但只是在某些部分有细微错误时,说明念念对汉字的音形义已建立了暂时联系,只是记忆不够牢固,这种情况说明她已进入了汉字记忆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
三、解决对策
从以上的分析中发现念念的问题:1.字形与字音字义之间建立的联系不稳固,对字形的记忆很模糊;2.字形掌握只简单停留在泛化阶段或初步分化阶段,尚未达到精确分化阶段。针对同类情况,不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在生字上注拼音。因为念念对音形之间的转化不熟练,妈妈可以在书上把念念不认识的生字注上拼音,让她反复读阅读,借助汉字和拼音两个刺激物的反复出现,来强化该汉字音形之间的联系,进而加强二者之间转换的熟练程度。
加强手势练习。科学研究证明,儿童在动手的时候也是在动脑,为更好地让念念记忆字形,妈妈可以让念念用一个手指在空中书写生字的笔画,通过手指的运动,可以让念念对该字的字形有一个清晰的感触,通过反复的手指练习,可以让她把该字牢固地记忆在脑海里。
重视摘抄。妈妈可以让念念在阅读杂志的过程中,摘抄一些她认为很好的句子或段落,这样不仅能为以后更高一级的阅读积累语感,更是让她在“动手”摘抄过程中加强对字形的深刻记忆,使之顺利地过渡到字形记忆的最高阶段。
鼓励写日记。日记要求学生在日常的生活中用眼观察用心思考,坚持写日记不仅可为以后的写作积累大量生活素材,打下基础坚实语言功底,更能在一字一句书写的过程中强化对字形的记忆。因此妈妈可鼓励念念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强化对字形的巩固。
汉字学的研究表明:汉字是形、音、义融合为一体的“复脑文字”,从造字法角度说,汉字有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等,一个个的汉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很有规律,仿佛一个亲密的家族。汉字是伟大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孩子的教育者——家长与教师,只要做有心人,让孩子通过动手多练习,就一定能让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学得自然,学得开心。
参考文献
[1]胡 平.汉语儿童识字的心理机制及其给教育的启示[J]
[2]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
[3]张惠萍.傅名花.张效珍.陈树民现代儿童识字教育新探[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