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关刺法为中国传统针刺手法之一,起源于《灵枢·官针》:"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临床上根据关刺法特殊针刺部位和操作手法,常用于治疗肌腱、腱鞘、关节附近周围软组织等疾病,结合TDP及电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关键词】 关刺法 针刺 骨关节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71-01
1 关刺法起源和释义
关刺,又名“渊刺、岂刺”,是《灵枢》五刺法之一,首见于《灵枢·官针》篇,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因多取关节或肌肉尽端直刺之,故称“关刺”。又肝主筋,主刺主治筋病,故本刺法又与肝相应。
2 关刺法操作方法
临床上采用关刺法治疗疾病时,针具选用毫针,长度根据针刺不同部位肌肉层次而定;多选用关节处肌腱、肌肉痛点进行进针,破皮后直刺,由于直刺于筋(现肌腱、肌肉深处),一般进针均较深,所以针刺时要慎重;针刺一定深度之后,捻转提插,使之得气,以患者局部感觉酸麻胀痛为度。
3 关刺法临床应用
关刺法主治经筋病,经筋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起于四肢末端,主司运动。筋经的病候如《灵枢·经筋》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能伸”;“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内经》云:“经会于节”,四肢筋肉的末端均在各关节处,故此法有舒利关节肌肉,缓解筋肉挛急的作用。历代医家常用关刺法治疗肌肉拘急、抽搐、驰缓、瘫痪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4 关刺法主治病种
关刺法在现代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等疾病,现将其主治病种介绍如下:
4.1 肩关节周围炎:本病特征为局部疼痛明显和关节活动受限;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气血虚衰,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或外伤积劳过度,瘀血内阻,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导致肩部疼痛,日久活动受限。治疗时取穴主要取肩部肌腱附部4-6处,以患者阿是穴为主配合本病基本穴位;针刺操作时,垂直或沿肌腱走行方向进针,达到适当深度后,小幅度捻转针体并调节进针方向,得气后患者以酸胀为度,不要求出现经络传感现象;临床上或配合电针治疗仪,施以疏密波强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且能承受为度。例如谭跃飞[1],以关刺法加温针灸改善肩周炎的疗效分析70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48.6%,好转率:48.5%,未愈率:2.9%。
4.2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血管,日久产生局部损伤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中医称为“项筋急”、“项肩痛”、“眩晕”等;基本病机在于气血不利,经筋失调,治疗主要以通调气血、舒利经筋、缓解挛急为原则。治疗时主要取斜方肌肌腱起点外缘处、肩胛提肌肌腱止点处、发生病变椎体的横突端处、所取横突的同椎体的棘突两侧,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等肌腱起始处为主,再配合基本穴位;操作时以上各穴位均左右同刺,以垂直于肌腱、韧带的方向进针,达到适当深度后进行行针,当针下有沉紧得气的感觉后留针。例如张冷等[2],以关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显效率:62.5%,有效率:37.5%,未愈率:0。
4.3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其特点是经头颅MRI或CT明确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伴一定程度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其基本病机在于血不荣筋、脉络闭阻,证属本虚标实。在治疗上,考虑肝肾不足之本虚难以达到速效,故着重缓解筋脉的拘挛而治其本,以舒筋通络、缓解痉挛为原则。治疗时常选用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等上肢三大关节附近的穴位;例如何晓华[3],运用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0例,轻度痉挛的患者显效率达到了70%,中度痉挛者显效率达到57%,重度痉挛者显效率亦达到33%。
5 关刺法临床应用趋势
在现代临床上,根据医家对原有理论的继承并不断的创新,关刺法有自己的多个优势病种;现较常倾向运用于肌腱、腱鞘、关节附近的周围组织疾病,即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或肌腱附着点的炎症或其余的不适病症。例如黄志刚[4]等用小针刀加TDP疗法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25.7%,显效率达71.4%,无效率2.9%;与对照组针刺加TDP疗法的疗效对比有显著差异。从上可以看出,小针刀和银质针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均是刺在“尽筋”上,即肌肉、肌腱附着点上,同属于关刺法,亦可为关刺法的创新。
6 小结
根据文献报道,关刺法能够直达病所,通过良性刺激,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改善患处的神经营养、消炎止痛,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恢复。并常配以电针疏密波,这种波形动力作用较大,治疗使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两种疗法一起使用能够互相作用,增强疗效,而且选取穴位时只考虑解剖位置和病理,操作方便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跃飞. 关刺加温针灸对改善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J].当代医学,2013,3(302):154-155.
[2]张冷,黄丽萍. “关刺”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 J].吉林中医学,2007,27(6):40-41.
[3]何晓华.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45-46.
[4] 黄志刚, 雷震, 尤斌. 小针刀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35例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 1) : 25 26.
作者介绍:
1.第一作者:冉孟骄(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骨关节疾病机理研究。
2.通讯作者:黄剑(1973-),男,硕士导师,副教授,研究生方向:针灸治疗骨关节疾病机理研究。
【关键词】 关刺法 针刺 骨关节疾病
【中图分类号】 R2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5)01-0271-01
1 关刺法起源和释义
关刺,又名“渊刺、岂刺”,是《灵枢》五刺法之一,首见于《灵枢·官针》篇,曰:“关刺者,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此肝之应也。”因多取关节或肌肉尽端直刺之,故称“关刺”。又肝主筋,主刺主治筋病,故本刺法又与肝相应。
2 关刺法操作方法
临床上采用关刺法治疗疾病时,针具选用毫针,长度根据针刺不同部位肌肉层次而定;多选用关节处肌腱、肌肉痛点进行进针,破皮后直刺,由于直刺于筋(现肌腱、肌肉深处),一般进针均较深,所以针刺时要慎重;针刺一定深度之后,捻转提插,使之得气,以患者局部感觉酸麻胀痛为度。
3 关刺法临床应用
关刺法主治经筋病,经筋为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多起于四肢末端,主司运动。筋经的病候如《灵枢·经筋》曰:“阳急则反折,阴急则俯不能伸”;“寒则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内经》云:“经会于节”,四肢筋肉的末端均在各关节处,故此法有舒利关节肌肉,缓解筋肉挛急的作用。历代医家常用关刺法治疗肌肉拘急、抽搐、驰缓、瘫痪等疾病,取得较好疗效。
4 关刺法主治病种
关刺法在现代临床中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软组织等疾病,现将其主治病种介绍如下:
4.1 肩关节周围炎:本病特征为局部疼痛明显和关节活动受限;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正气不足,气血虚衰,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阻滞经络,气血不畅,或外伤积劳过度,瘀血内阻,气血凝滞,脉络不通,不通则痛,导致肩部疼痛,日久活动受限。治疗时取穴主要取肩部肌腱附部4-6处,以患者阿是穴为主配合本病基本穴位;针刺操作时,垂直或沿肌腱走行方向进针,达到适当深度后,小幅度捻转针体并调节进针方向,得气后患者以酸胀为度,不要求出现经络传感现象;临床上或配合电针治疗仪,施以疏密波强度以患者感到舒适且能承受为度。例如谭跃飞[1],以关刺法加温针灸改善肩周炎的疗效分析70例,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愈率:48.6%,好转率:48.5%,未愈率:2.9%。
4.2 颈椎病:是颈椎间盘退行性改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引起脊柱内、外平衡失调,刺激或压迫颈神经、血管,日久产生局部损伤而引起的一组综合征。中医称为“项筋急”、“项肩痛”、“眩晕”等;基本病机在于气血不利,经筋失调,治疗主要以通调气血、舒利经筋、缓解挛急为原则。治疗时主要取斜方肌肌腱起点外缘处、肩胛提肌肌腱止点处、发生病变椎体的横突端处、所取横突的同椎体的棘突两侧,与斜方肌内侧缘之间的凹陷处等肌腱起始处为主,再配合基本穴位;操作时以上各穴位均左右同刺,以垂直于肌腱、韧带的方向进针,达到适当深度后进行行针,当针下有沉紧得气的感觉后留针。例如张冷等[2],以关刺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显效率:62.5%,有效率:37.5%,未愈率:0。
4.3 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其特点是经头颅MRI或CT明确脑梗死、脑出血的诊断,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瘫痪呈痉挛性,伴一定程度肌张力升高、腱反射亢进。其基本病机在于血不荣筋、脉络闭阻,证属本虚标实。在治疗上,考虑肝肾不足之本虚难以达到速效,故着重缓解筋脉的拘挛而治其本,以舒筋通络、缓解痉挛为原则。治疗时常选用患侧肩髃、曲池、合谷等上肢三大关节附近的穴位;例如何晓华[3],运用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30例,轻度痉挛的患者显效率达到了70%,中度痉挛者显效率达到57%,重度痉挛者显效率亦达到33%。
5 关刺法临床应用趋势
在现代临床上,根据医家对原有理论的继承并不断的创新,关刺法有自己的多个优势病种;现较常倾向运用于肌腱、腱鞘、关节附近的周围组织疾病,即肌肉痉挛所引起的疼痛或肌腱附着点的炎症或其余的不适病症。例如黄志刚[4]等用小针刀加TDP疗法对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治愈率达25.7%,显效率达71.4%,无效率2.9%;与对照组针刺加TDP疗法的疗效对比有显著差异。从上可以看出,小针刀和银质针对于这类疾病的治疗均是刺在“尽筋”上,即肌肉、肌腱附着点上,同属于关刺法,亦可为关刺法的创新。
6 小结
根据文献报道,关刺法能够直达病所,通过良性刺激,使局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改善患处的神经营养、消炎止痛,有利于损伤组织的恢复。并常配以电针疏密波,这种波形动力作用较大,治疗使兴奋效应占优势能增加代谢,促进气血循环,改善组织营养,消除炎性水肿。两种疗法一起使用能够互相作用,增强疗效,而且选取穴位时只考虑解剖位置和病理,操作方便安全,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谭跃飞. 关刺加温针灸对改善肩周炎的疗效分析[ J].当代医学,2013,3(302):154-155.
[2]张冷,黄丽萍. “关刺”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24例[ J].吉林中医学,2007,27(6):40-41.
[3]何晓华. 恢刺和关刺法治疗中风后上肢痉挛性瘫痪临床观察[ 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12):45-46.
[4] 黄志刚, 雷震, 尤斌. 小针刀治疗钙化性冈上肌腱炎35例疗效观察[ J].上海针灸杂志, 2006, 25( 1) : 25 26.
作者介绍:
1.第一作者:冉孟骄(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针灸治疗骨关节疾病机理研究。
2.通讯作者:黄剑(1973-),男,硕士导师,副教授,研究生方向:针灸治疗骨关节疾病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