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我们提笔在备课笔记上郑重地写下“教学目标”四个字时,是否深入思考过这样几个问题:为什么要写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源于什么?应该怎样准确描述?学生完成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能达成教学目标?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过程。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是在教学过程写好之后,再从其中提炼教学目标。虽然他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或许已经“心中有目标”,但这正像是凭直觉射箭,射中哪里,就把目标定在哪里。更令人焦虑的是,有时教学目标一项竟然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而填上的,或者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来“充门面”。这种对教学目标漫不经心的态度,暴露了教师对目标导向功能缺乏深思的现状。
为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常常研读教材、翻阅教参,却忽略了课程标准。在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44%的教师主要依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只是帮助我们接触课程灵魂的工具而已,脱离了课程标准,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必然会随着教材的不同而飘忽不定。南京师范大学的钟柏昌老师在点评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的参赛案例时也提到:“有些教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粗糙、随意,表现为条理性不够,知识点描述不清楚、不科学……”可见,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教材为素材、以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为参照、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若孤立地使用其中的单个文件,都会导致教学目标设计的不科学。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全面的、有效的、有指导价值的目标。
课程标准犹如扬帆远航时的目的地。它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规定课堂上要完成的课程目标。同时,课程标准中所有的条目都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底线。教师制定目标时,应该最先阅读课程标准,从中找出和本课教学内容相应的条目或词组,再对它们分解和细化,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关于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与功能”。据此,我们可以分解出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说出网络通信协议的作用,可以描述OSI七层协议的工作流程。能够说出其与TCP/IP协议的对应关系。这个目标由课程标准解读而来,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达到的“教学点”。
教材就如同远航时可以参阅的旅游导游图。它是在课程专家解读课程标准以后,从教材编写者的视角来完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思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教材是大范围使用的,追求普遍适用性,故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再次加工,对其内容要有增有减;很多教材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科框架完整性,没有照顾到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大的调整。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中关于TCP/IP,就以较多篇幅阐述了不同层次中所采用的有代表性的协议类型,并举了邮局的例子来描述OSI的工作流程。据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完善为:
(1)学生通过观看邮局传递信件流程的视频,可以描述OSI七层协议的工作流程。可以说出TCP/IP与OSI各层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2)能够说出TCP/IP四层中分别有哪些主要的协议类型。
远航时,旅客需要记住很多路上的景点。在教学中,这些需要记住的“景点”就是考点。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一个源于课程标准,又在难度上高于课程标准的文件。它是教学必须直接指向的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参照它,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做加法。例如,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IP地址”部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OSI模型的基本思想;了解TCP/IP协议的概念及其作用。所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就要增加一条:
(3)可以说出TCP协议与IP协议各自的定义和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好比远航前人们的生活阅历。曾经去过的景点就可以省略,而感兴趣的景点就要多驻足一会儿。它是教学设计之前,要由教师利用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能否准确获取学生基础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决定了教师设计的目标能否有效达成。该部分也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把握的功力。根据对学生的观察,我认为学生会对本节中涉及的理论理解起来较困难,于是,将教学目标最终改造为:
(1)学生通过观看邮局传递信件流程的视频,能够描述OSI七层协议的工作流程,可以说出TCP/IP与OSI各层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展示各层的功能。
(2)能够说出TCP/IP四层中分别主要有哪些协议类型。
(3)可以说出TCP协议与IP协议的定义和作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同时符合了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了。当我们能保证教学目标正确后,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只要能完成教学目标,就至少是一节合格的课;若能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高效达成目标,就是一节优秀的课。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叙写思路,我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一定会真真正正教得踏实、学得实在!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
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南针,它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方向。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再设计教学过程。但在实践中,很多教师是在教学过程写好之后,再从其中提炼教学目标。虽然他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或许已经“心中有目标”,但这正像是凭直觉射箭,射中哪里,就把目标定在哪里。更令人焦虑的是,有时教学目标一项竟然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而填上的,或者从教学参考中照搬几条来“充门面”。这种对教学目标漫不经心的态度,暴露了教师对目标导向功能缺乏深思的现状。
为了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常常研读教材、翻阅教参,却忽略了课程标准。在一次调查中笔者发现,有44%的教师主要依据教材确定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是课程的灵魂,教材只是帮助我们接触课程灵魂的工具而已,脱离了课程标准,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必然会随着教材的不同而飘忽不定。南京师范大学的钟柏昌老师在点评全国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大赛的参赛案例时也提到:“有些教案对教学目标的描述粗糙、随意,表现为条理性不够,知识点描述不清楚、不科学……”可见,我们非常有必要通过科学合理的、依据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分解来解决这一问题。
那么,教学目标应该从何而来呢?笔者认为应该以课程标准为纲领、以教材为素材、以学业水平测试说明为参照、以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若孤立地使用其中的单个文件,都会导致教学目标设计的不科学。只有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制定出合理的、全面的、有效的、有指导价值的目标。
课程标准犹如扬帆远航时的目的地。它站在课程的高度来规定课堂上要完成的课程目标。同时,课程标准中所有的条目都是所有学生必须达到的最低标准,是教学目标的底线。教师制定目标时,应该最先阅读课程标准,从中找出和本课教学内容相应的条目或词组,再对它们分解和细化,转化为具有可操作性的教学目标。例如,关于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新课程标准是这样要求的:“理解网络协议的基本概念,能描述网络的开放系统互联协议(OSI)分层模型的基本思想,能描述因特网TCP/IP协议的基本概念、思想与功能”。据此,我们可以分解出这样的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说出网络通信协议的作用,可以描述OSI七层协议的工作流程。能够说出其与TCP/IP协议的对应关系。这个目标由课程标准解读而来,是课堂教学中必须达到的“教学点”。
教材就如同远航时可以参阅的旅游导游图。它是在课程专家解读课程标准以后,从教材编写者的视角来完成课程目标的一种思路,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教材是大范围使用的,追求普遍适用性,故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需要再次加工,对其内容要有增有减;很多教材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学科框架完整性,没有照顾到学生的认知习惯,教师还要对教材进行大的调整。例如,教育科学出版社教材《网络技术应用》第三章第二节《网络通信的工作原理》中关于TCP/IP,就以较多篇幅阐述了不同层次中所采用的有代表性的协议类型,并举了邮局的例子来描述OSI的工作流程。据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完善为:
(1)学生通过观看邮局传递信件流程的视频,可以描述OSI七层协议的工作流程。可以说出TCP/IP与OSI各层级之间的对应关系。
(2)能够说出TCP/IP四层中分别有哪些主要的协议类型。
远航时,旅客需要记住很多路上的景点。在教学中,这些需要记住的“景点”就是考点。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一个源于课程标准,又在难度上高于课程标准的文件。它是教学必须直接指向的目标,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依据。参照它,我们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般要做加法。例如,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对“IP地址”部分内容的要求为:了解网络协议的概念及其作用;了解OSI模型的基本思想;了解TCP/IP协议的概念及其作用。所以,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就要增加一条:
(3)可以说出TCP协议与IP协议各自的定义和作用。
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认知能力好比远航前人们的生活阅历。曾经去过的景点就可以省略,而感兴趣的景点就要多驻足一会儿。它是教学设计之前,要由教师利用观察、调查、测试等方法获取的信息。能否准确获取学生基础与认知能力的信息,决定了教师设计的目标能否有效达成。该部分也主要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把握的功力。根据对学生的观察,我认为学生会对本节中涉及的理论理解起来较困难,于是,将教学目标最终改造为:
(1)学生通过观看邮局传递信件流程的视频,能够描述OSI七层协议的工作流程,可以说出TCP/IP与OSI各层级之间的对应关系,并能够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展示各层的功能。
(2)能够说出TCP/IP四层中分别主要有哪些协议类型。
(3)可以说出TCP协议与IP协议的定义和作用。
这样的教学目标,同时符合了课程标准、教材、考试说明和学生已有的基础,可以说是“名正言顺”了。当我们能保证教学目标正确后,不管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只要能完成教学目标,就至少是一节合格的课;若能使用有效的教学策略高效达成目标,就是一节优秀的课。有了这样的教学目标叙写思路,我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一定会真真正正教得踏实、学得实在!
(作者单位:江苏锡山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