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同源字看“古人多舌音”

来源 :汉字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orbre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古音学家提出的“古无舌上”“娘日二母归泥”“照三归端”“喻四归定”等观点,将不少声母归入了舌音的范畴,反映了“古人多舌音”的现象.文章利用前人未曾系统运用的同源字材料,以《同源字典》《同源字典补》《同源字典再补》为底本,通过统计同源字组的中古声母,对上述观点进行了验证,从而为“古人多舌音”补充新证.
其他文献
《浮生六记》作为清代自传体散文,主要以第一人称“余”来进行叙述,同时也出现了“我”“吾”.文章简要分析“余”“我”“吾”的来源,从语法功能、语义特点、感情色彩三个方
结合文献用例,采用训诂学方法,文章对《诗经》中两个具有争议的重言词“迟迟”进行考辨,并指明其本义训释与语境释义的差别.其中“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中的“迟迟”当为“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