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有效实现形式,要求企业全面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能够有效解决学校教育与企业就业之间的矛盾。正因如此,借鉴西方国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探索和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中急需研究并落实的重大战略性课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包含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内容,目的是有效整合现有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真正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与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培训相结合,通过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充分继承了传统学徒制“师带徒”的优点,同时又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师+师傅”的授课机制,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分离的局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推进工学结合,形成学校和企业两个施教主体。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度,双方共同参与协商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考评标准等,实行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最终使学生(学徒)取得两种证书,即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学徒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具体措施
(一)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术技能,有6周在企业岗位进行机械基本技能操作实训,有3周专业理论综合课程设计,这一学年企业面试订单班,合格的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同时,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工作,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第二学年,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参加企业岗位工作培训,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学生由企业培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享有企业学徒工的薪金及待遇,学徒期间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评定。非订单班的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选择相关岗位,完成8周岗位技能训练。
第三学年,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如钳工证、电工证、焊工证等,并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要从事的岗位,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完成企业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同时学生每周要一篇工作总结,把学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技术问题等通过学校网络反溃给学校教师,由学校教师完成岗位技术问题指导。学生毕业前半个月企业指导教师通过学校网络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学生也通过学校网络填写顶岗实习报告,把一年来在企业工作岗位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概括总结。
(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企业实训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经过企业调研,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和需求,修订《机械设计基础》、《机床电器PLC控制技术》等项目课程体系,有效的把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衔接。
企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发动机的喷油泵作为载体,第一学年二学期;拆装、测绘喷油泵零件,徒手绘制零件图、CAD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第二学年二学期;喷油泵体三孔的加工设计,改装钻床,把一轴成为三轴同时能钻出泵体的三个孔,并通过UG软件把设计好的三轴装配模拟仿真。第三学年一学期;设计泵体三孔加工的夹具,根据自己的设计参数,到实训加工中心完成泵体的零件产品加工,经师傅检验合格方能过能考核。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把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项目,建设成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
三、现代学徒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积极探索
(一)召开校企深度合作论坛,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合作模式
为加强与企业交流与合作,巩固校企合作成果,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改革顶岗实习机制与管理。会议讨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形式:
(1)学校服务企业:承担加工任务、员工培训、提供硬件设施、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为企业培养预备工人。
(2)企业服务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提供实训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提供兼职教师、为专业献计献策。
(3)校企共同合作:项目研发,课程建设,共建实训基地。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订单班、工学交替、学徒制、顶岗实习。
(二)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结构体系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培养模式,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发展目标体系,建立校企一體化的新学徒制考评体系,使现代学徒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四、结语
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洪.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31):49-53.
[2]赵志群.瑞士经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154-160.
[3]朱志红.高职教育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J].科技创业,2014(5):117-119.
作者简介:陈玉球,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为株洲市社科联2018年度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株洲市职业院校为例》(课题编号:ZZSK18048)研究成果。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现代学徒制”包含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内容,目的是有效整合现有的职业院校和企业有限的教育资源,进一步拓展校企合作的内涵,使职业教育真正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的模式上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人才素质。
一、“现代学徒制”内涵与特点
“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与企业学徒培训相结合,通过院校和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和师傅的联合传授知识技能,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核心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是以校企合作为基础,充分继承了传统学徒制“师带徒”的优点,同时又与职业教育相结合,形成“教师+师傅”的授课机制,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分离的局面,是对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一次重大革新。
现代学徒制的核心是推进工学结合,形成学校和企业两个施教主体。按照企业岗位需求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建立校企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度,双方共同参与协商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和考评标准等,实行学校以理论教学为主、企业以实践教学为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专业设置与岗位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无缝对接”,最终使学生(学徒)取得两种证书,即学校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现代学徒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具体措施
(一)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学年,以学校育人为主,学生大部分时间在校学习基础理论知识,训练基本技术技能,有6周在企业岗位进行机械基本技能操作实训,有3周专业理论综合课程设计,这一学年企业面试订单班,合格的学生与企业签订用工协议,同时,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校讲座,让学生了解企业岗位工作,适应企业工作环境。
第二学年,订单班学生到企业参加企业岗位工作培训,成为企业的预备员工,学生由企业培训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享有企业学徒工的薪金及待遇,学徒期间必须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考核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技能评定。非订单班的学生在校学习专业基本理论,训练专业基本技能,根据企业岗位需求,选择相关岗位,完成8周岗位技能训练。
第三学年,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实训内容,培训结束后经考试合格授予国家承认的职业资格,如钳工证、电工证、焊工证等,并进入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通过企业和学生双向选择,确定学生要从事的岗位,由企业指定师傅和专业教师共同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指导,完成企业岗位专项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同时学生每周要一篇工作总结,把学生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技术问题等通过学校网络反溃给学校教师,由学校教师完成岗位技术问题指导。学生毕业前半个月企业指导教师通过学校网络给学生顶岗实习成绩,学生也通过学校网络填写顶岗实习报告,把一年来在企业工作岗位与本专业的理论知识概括总结。
(二)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
在现代学徒制中,学徒的学习是企业实训与课堂学习的有机结合。构建“学校课程+企业课程”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团队经过企业调研,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和需求,修订《机械设计基础》、《机床电器PLC控制技术》等项目课程体系,有效的把学校课程和企业课程衔接。
企业课程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发动机的喷油泵作为载体,第一学年二学期;拆装、测绘喷油泵零件,徒手绘制零件图、CAD绘制零件图及装配图,第二学年二学期;喷油泵体三孔的加工设计,改装钻床,把一轴成为三轴同时能钻出泵体的三个孔,并通过UG软件把设计好的三轴装配模拟仿真。第三学年一学期;设计泵体三孔加工的夹具,根据自己的设计参数,到实训加工中心完成泵体的零件产品加工,经师傅检验合格方能过能考核。以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实际工作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把企业的实际工作项目作为教学项目,建设成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
三、现代学徒制在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积极探索
(一)召开校企深度合作论坛,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合作模式
为加强与企业交流与合作,巩固校企合作成果,探索校企深度合作,改革顶岗实习机制与管理。会议讨论了校企深度合作的主要形式:
(1)学校服务企业:承担加工任务、员工培训、提供硬件设施、参与企业技术研发和改造、为企业培养预备工人。
(2)企业服务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和就业岗位、提供实训基地、设立企业奖学金、提供兼职教师、为专业献计献策。
(3)校企共同合作:项目研发,课程建设,共建实训基地。
(4)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订单班、工学交替、学徒制、顶岗实习。
(二)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结构体系
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培养模式,建立校企一体化的新发展目标体系,建立校企一體化的新学徒制考评体系,使现代学徒制逐步形成制度化、规范化,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四、结语
推进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完善现代企业劳动用工制度,解决合作企业招工难问题,对完善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梅洪.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加强内涵建设的思考[J].职教论坛,2015(31):49-53.
[2]赵志群.瑞士经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15(3):154-160.
[3]朱志红.高职教育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探索[J].科技创业,2014(5):117-119.
作者简介:陈玉球,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
注:本文为株洲市社科联2018年度立项课题《“现代学徒制+工匠精神”的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以株洲市职业院校为例》(课题编号:ZZSK18048)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