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权利,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
【关键词】教学;问题;培养;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总是被动的去解决问题,教师把提出问题看做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这就导致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创新精神。这与当前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问题教学理念极不一致。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制约学生提问能力正常发挥的因素
为探索制约学生提问能力的因素,我从多方面进行了调查、访问究其根源主要有如下诸多方面:
1、教育观念偏差。中国的教育教学生听懂胜过于教学生发问,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教的没有问题而不是教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引出的结果是:学生只注重解决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而不能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异议。可见,教育观念的偏差是制约学生提出化学问题的重要因素。
2、教育方式陈旧、单一。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系统大量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课堂教学演变成灌输式讲授,在教师长期的讲授下,学生蜕化为强化记忆、重复练习、机械模仿的机器,学生没能感受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这使得学生过早的失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好奇心被抹杀,从而养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习惯。
3、教育评价片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关心的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不是问了几个问题。总是以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这使得学生提问水平在考试中无法得到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深化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教育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自由提问的空间。
4、学生的自身因素。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座谈访问进行了解、分析得知,学生自身也有很多原因,如问题意识淡薄、无好奇心等。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1、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造就活跃的课堂气氛。青少年自尊心都很强,怕被别人耻笑,因此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要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会。通过一系列悉心引导,学生就会逐步养成凡事问为什么的习惯。
3、激发挑战性,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有质疑进而求异,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事和物。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4、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变观念、更新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勇于展示自我;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组织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增强问题意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因鼓励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针对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进行敏锐的观察、思考、挖掘每一处疑点,从知识的联系,差异中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6、交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给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提出问题的常用方法有:①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②因果联想法:即遇到化学问题,想一想,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③ 观察法。④逆向思维法。⑤特殊化法。⑥归纳法等。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提出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讲“溶解度”时,可提出“固体、液体、气体溶解度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在讲“强弱电解质”时,学生可提问“弱电解质的哪些性质强电解质不具有呢,而强电解质的哪些性质弱电解质又不具有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在学氧化-还原时,学生会问电子转移数目和化合价升降有联系吗?怎样确定电子转移数目?在学习氢气爆炸极限时,氢气低于4%和高于74.4%都不会发生爆炸,这是为什么?其它可燃性气体也有爆炸极限吗?等等。
总之,教师要创设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权利,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有创新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梁光林; 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年04期;
[2]叶荣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J];数学教学通讯; 2004年03期;
作者简介:范涛,(1966.9--),中学化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问题式教学法
【关键词】教学;问题;培养;能力
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要解决问题首先要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问题意识强,大脑就会处于高度的敏感状态。这种状态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生。然而,目前我国化学教学中存在着这样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总是被动的去解决问题,教师把提出问题看做是自己责无旁贷的责任,这就导致多数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缺少创新精神。这与当前课程改革中倡导的问题教学理念极不一致。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一件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制约学生提问能力正常发挥的因素
为探索制约学生提问能力的因素,我从多方面进行了调查、访问究其根源主要有如下诸多方面:
1、教育观念偏差。中国的教育教学生听懂胜过于教学生发问,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学生教的没有问题而不是教学生提出问题。由此,引出的结果是:学生只注重解决老师提出的每个问题而不能思考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异议。可见,教育观念的偏差是制约学生提出化学问题的重要因素。
2、教育方式陈旧、单一。我国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只是系统大量的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课堂教学演变成灌输式讲授,在教师长期的讲授下,学生蜕化为强化记忆、重复练习、机械模仿的机器,学生没能感受到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 这使得学生过早的失去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机会,好奇心被抹杀,从而养成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的不良习惯。
3、教育评价片面。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和家长关心的是学生考了多少分,而不是问了几个问题。总是以考试的成绩评价学生,这使得学生提问水平在考试中无法得到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一步分析深化问题的能力,因而我们应努力改变传统教育评价教育观念,给学生营造一个充分自由提问的空间。
4、学生的自身因素。从学生的问卷调查和教师的座谈访问进行了解、分析得知,学生自身也有很多原因,如问题意识淡薄、无好奇心等。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策略
1、加强师生交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学生是否愿意提出问题,关键取决于是否有一个合适的教学环境,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过程,它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良好的师生关系,能造就活跃的课堂气氛。青少年自尊心都很强,怕被别人耻笑,因此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自尊心,保证学生的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让学生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精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问题源于情境,情境是产生问题的沃土,要呈现给学生刺激性的问题情境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故意设置障碍、留出疑问、露出破绽作为切入点,给学生提供“有问题可提”的机会。通过一系列悉心引导,学生就会逐步养成凡事问为什么的习惯。
3、激发挑战性,诱导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人才的先决条件在于培养学生勇于向权威挑战、勇于批判、勇于反驳、勇于否定的精神,有质疑进而求异,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自己认为有问题的事和物。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激励学生大胆质疑,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问题,不要人云亦云。
4、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因此,教师应从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转变观念、更新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应保护学生的“异想天开”和独到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理解学生的“盲目过错”,让每个学生在教师面前都能勇于展示自我;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5、组织引导学生钻研课本,增强问题意识。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因鼓励每一位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时,针对知识的形成和应用进行敏锐的观察、思考、挖掘每一处疑点,从知识的联系,差异中发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当然,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还应鼓励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逐步培养问题意识。
6、交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给学习提出问题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提出问题的常用方法有:①比较分析法。比较相近事物之间的关系与区别,发现异同,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②因果联想法:即遇到化学问题,想一想,条件和结论有什么联系?怎样得到这个结论?③ 观察法。④逆向思维法。⑤特殊化法。⑥归纳法等。例如,在讲分子和原子的概念时,提出 “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在讲“溶解度”时,可提出“固体、液体、气体溶解度表达方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吗?”;在讲“强弱电解质”时,学生可提问“弱电解质的哪些性质强电解质不具有呢,而强电解质的哪些性质弱电解质又不具有呢?”,“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情况呢?”;在学氧化-还原时,学生会问电子转移数目和化合价升降有联系吗?怎样确定电子转移数目?在学习氢气爆炸极限时,氢气低于4%和高于74.4%都不会发生爆炸,这是为什么?其它可燃性气体也有爆炸极限吗?等等。
总之,教师要创设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尊重学生的权利,不断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习惯,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这样,才能不断进取,才能培养出新世纪的有创新精神的人。
【参考文献】
[1]梁光林; 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教学策略 [J];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年04期;
[2]叶荣琳;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J];数学教学通讯; 2004年03期;
作者简介:范涛,(1966.9--),中学化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问题式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