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的一段跨国之谊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0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迎来了一支澳大利亚代表团,代表团中有一位名叫肯·莫利的人,这次他带着妻子和三个孩子一起来游览中国。游览杭州的时候,一天傍晚,一家人在公园散步,这时一个少年面带微笑朝他们走来:“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想锻炼一下英语口语技能,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肯·莫利一家相视一笑,一个和马云年龄相仿的少年开口道:“你好,我是戴维,这是我的父亲肯,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相互做了介绍之后,他们便聊起来。那时,来中国的外国人还不是很多,能和外国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非常难得,所以马云用蹩脚的英语侃侃而谈。肯一家对马云勤奋好学的态度很欣赏,他们约定,在杭州逗留期间,每天傍晚来这里和马云碰面,帮助他锻炼口语。随后几天接触下来,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肯一家要离开杭州了,看到马云依依不舍的样子,肯把他在澳大利亚的地址留给了马云:“以后有什么事或者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写信告诉我。”马云捧在手心里如获至宝,开始定期与戴维以及肯通信,并和戴维一样称肯为父亲。在帮助马云学习英语上,肯不遗余力,他告诉马云:“把字距留大点,这样好在回信时把一些纠正,写在字距空白处。”马云对肯的耐心细心充满感激,英语水平也是日增月涨。随着互相通信时间的拉长,马云和肯一家建立了深厚的跨国友谊。
  5年后,肯一家邀请马云来澳大利亚做客,那时马云已考入杭州师范大学。虽然已是大学生,但走出国门的想法他从来没有过,况且当时办护照是一件陌生的事,马云也不知道怎么办理。“试试看,说不定你可以拿到护照。”肯鼓励他。肯的邀请也激发了马云去国外看看的兴趣,通过半年的咨询和努力,马云终于拿到了护照。拿到护照,马云以为就可以去澳大利亚了,可对方告诉他,还需要办签证,而且必须到北京去办理。马云咬咬牙去了北京,尝试了7次都被拒。由于当时是还没有旅游签证,所以使馆屡次拒绝他。听说马云办理签证遇到了阻力,肯很着急,更为马云锲而不舍的精神感动,他找到朋友赶紧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去电报说明情况,马云才拿到了签证。
  肯的家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郊区,马云去的时候只带了100美元,但他却得到了肯一家热情的接待和照顾,他们带马云游览当地名胜,讲解风土人情,介绍朋友给马云认识,马云也很快和当地人打成一片,甚至给大家表演中国的太极拳。马云在纽卡斯尔住了29天,但就是这段经历,给马云的认知带来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地的文化、景色以及人民,彻底改变了他对世界的看法。等马云回国时,他已经变了一个人。
  马云与肯一家的友谊继续加深,第二年,肯带着次子斯蒂芬来杭州回访。马云家的房子太小住不下,又沒钱让他们住宾馆,只好把他们父子安排到大学宿舍去住。那些天,他们在马云家吃完饭,然后再骑车回学校。马云放假的时候,便带着肯父子去乡下游览,拜访朋友。这次回访,让肯对马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好感倍增。看到马云家里经济拮据,回到澳大利亚后,每隔一段时间,肯都会寄给马云一张支票,两年时间,总共资助了他200澳元。虽然钱不多,却无异于雪中送炭,让马云刻骨铭心。
  这段跨国友谊一直持续了24年,这期间,马云通过自己的奋斗已在中国崭露头角,声名鹊起,但他一直没有忘记肯一家对他的恩情和帮助,时刻想着回报。不料,2004年9月,肯因病离世。马云无比悲痛,他在唁电中说,曾计划有一天能跟肯这位“他的澳大利亚父亲和导师”一起乘西伯利亚铁路旅行,看来这个愿望再也无法实现了。为了纪念肯,马云把他与肯一家的合影摆在家里和办公室最显眼的位置,每每睹物思人,往事历历在目。
  没有及时回报肯的恩情,成了马云的一个心结,特别是事业有成后,马云更是深刻感悟到,如果没有当年肯为他打开第一扇世界之窗,让他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事物、思考问题,他不会有今天的成就。马云想到当年肯来杭州回访时,对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推崇有加,肯虽然不在了,但把他这种善良、乐于助人的优秀品质传承下去,或许是最好的报恩。2017年2月3日,马云来到肯的家乡,开启他的感恩之行。当天下午,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宣布,来自中国杭州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在纽卡斯尔大学设立了一笔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计划。这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奖学金的名字叫作马·莫利。
  马云说:“我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肯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就像肯当年帮助我一样。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种精神接力传承下去,让每一份善良都会收获甜美的果实。”马云用他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有情有义,也是对中华文明的最好的传承和播撒。
  (编辑/张金余)
其他文献
肖佳是一位盲人,卻是一名化妆师。肖佳原以为盲校毕业后只能从事按摩工作,如今她明白,经过努力,盲人可以从事更多的职业。肖佳正通过多种形式,将自己的化妆术传播给更多的视障女孩,以帮助更多的人。她感觉获得的不只是化妆术,还有未来更宽的路。  肖佳14岁那年,放下了手中的画笔。那一年,肖佳的视力开始逐渐下降,哪怕是坐在教室第一排,也难看清黑板上写的字。到医院就医后,肖佳得知一个让她绝望的消息:此生,她将失
李佩是中国“应用语言学之母”,人赞其为“年轻的老年人”。她曾代表中国女性在国际会议上第一个发声,80岁仍站在讲臺上为博士生讲授英语,随后开办中关村专家论坛并自任主持;95岁那年,组织人员完成钱学森在美国20年的英文论文集的翻译。  70岁的李佩离休后,觉得可以暂時把学术问题放一放,多在公益事业上下功夫,为社会做些事情,便联合北京大学几位热心老年事业的教授共同成立“中关村老年互助服务中心”,为所在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人心涣散。刘备出任豫州牧,袁涣任郡功曹,被刘备推荐为秀才。  由于战乱,袁涣流寓江淮一带,初为袁绍所用,后又投奔吕布。吕布与刘备不和,就让袁涣写信辱骂刘备,袁涣以为不妥。吕布再三强求,甚至用刀剑加以威胁,说:“做这件事就能活,不做就要死!”袁涣镇定自若道:“这个世界上,真正受辱的是德行不足,挨几句骂能怎样?再说,你骂刘备,他若是君子,不会在意;若是小人,必然回骂,受辱的是谁呢?
人心重德,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论语》言:“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说的是,君子有敬畏之心。怀德怀刑,都是敬畏之心的表现。但孔子将“怀德”放在“怀刑”的前面,可见他对“怀德”的重视。一般而言,“刑”是强迫性服从,“德”是主动提升。“怀刑”是每个公民的义务,“怀德”则是一种自觉追求,因为缺乏强力逼迫,所以更显得难能可贵。  《陋室铭》中有“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的句子,“德”是灵魂
一个女孩把焊枪玩得得心应手,内敛、专注、不哗众取宠,把焊接当绣花,并获得了2016年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她就是拥有国家专利的焊工大师赵小燕。  出生在陕北山区的赵小燕,在家中排行老大,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初中还未毕业就来北京闯荡。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第二制药厂制造制药装备的厂房里打扫卫生,一起进城的同乡男孩都在厂里做焊接,只有她每天要打扫1000平方米的厂区。同乡都在干技术活,而自己
在2013年的瑞典文明城市评选中,风景优美的哥德堡市因垃圾分类不达标而落选,市长为此大发雷霆,责令环保局务必严格整治,确保哥德堡在三年后的下一轮评选中榜上有名。  分管此事的副局长斯曼滕压力山大,他深知垃圾混合装袋是哥德堡人的顽症,为了改善垃圾问题,斯曼滕在网上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的结果是:有人认为丢垃圾很无趣,懒得去分類;有人说街头的垃圾桶又脏又难看,不想因为分类而多看它一眼;还有人甚至觉得分类
别来评价我的容貌, 因为我不靠脸吃饭  东施学西施,落了个贻笑大方的下场。东施去河边洗衣服,一边洗衣服一边感叹,两滴眼泪落进河里。没多久河面上一阵旋动,西施从河中走了出来。东施吓了一跳,但还是忙向西施问好,西施却摇摇头:“我不是西施,我是老河神,已经600岁了!”  “为什么你长得和西施一模一样呢?”东施好奇地问。  “我刚从2020年回来,那儿到处都是整容医院,你想要变多美就能变多美。所以,不是
完颜吴乞买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弟弟,力大能搏熊。他们兄弟情深,在“头鱼宴”事件中,阿骨打作为部落的代表應邀参加。按照惯例,每个首领都要翩翩起舞,逗辽国皇帝高兴。阿骨打很有骨气,打死也不跳。吴乞买深知天祚帝为人,就利用其秋山射猎的机会主动前去献技,表演了赤手空拳搏熊,敬献于天祚面前,并一再表达了女真完颜部对辽帝的一片忠诚,用行动化解了天祚帝的杀机。由此,完颜吴乞买深得兄长赏识,并钦定为皇位继承人,跟
大清千叟宴上,康熙说:“这第三碗酒,朕要敬给朕的死敌们,鳌拜、吴三桂、郑经、葛尔丹,还有那个朱三太子,他们都是英雄豪杰啊。他们造就了朕,他们逼着朕立下了这丰功伟业。朕恨他们,也敬他們,唉,可惜啊,他们都死了,朕寂寞啊!朕不祝他们死得安宁,祝他们来生再与朕为敌吧!”无独有偶。古印度有一位王子,在率军征战凯旋的宴会上,举起金杯感谢父王、长者、功臣、将士,甚至马夫。他的父王说:“孩子,你还应该感谢一个人
曾笃信“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于是怀着对远方的憧憬,一度执着远游,只想能“有多远走多远”。  去了一趟三峡大坝。顺江而下,彼时天气晴好,万里碧空下,江面上浮光跃金,清风送爽;两岸青山如画,映入眼眸。沿途更有锦绣一般的三峡风光,让人心醉神迷。到达大坝,那实现了“隔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偉大构想的浩浩工程,令人叹为观止。登上185平台,俯瞰四围,一幅气势恢宏的壮丽画面尽收眼底,心中不由得涌起阵阵身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