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
【机 构】
: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基金项目】
:
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大学)资助课题(202001010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以明代洪武朝对官式建筑制度的整理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明初遗构太原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特征,探讨了明初官式制度如何在地方得以落实。研究发现,崇善寺大悲殿作为洪武朝建造于地方的官式建筑作品,明显受到洪武制度“格式化”的约束,但官式制度主要反映在平面形制、间架组织这类系统性要素上,而在具体的细部样式中,仍然保留有地方的或是上一时代官式传统的构造和装饰做法。另一方面,大悲殿作为罕见的供奉三尊立像的单层大殿,体现了颇具“个性化”的宗教空间特征。可以说,在崇善寺大悲殿的建筑上,集中体现了宋元样式与明代样式、地方传统与
其他文献
平陆县位于山西省最南端的运城市,地处山西、河南、陕西三省交界处,充足的日照、干旱的气候、较低的地下水位和特殊的地貌地质为地坑窑的营造提供了条件。文章在现场调研、工
文章将黄河干支流、长城防御线、晋商线路等视为晋系区域文化和乡土建筑的主要传播途径,得到三个结论:一是将汾、渭河入黄河口的地带视为“中原”文化及其乡土建筑的核心区域
黄河晋陕沿岸中原官话区汾河片的风土聚落,与相邻的晋中及晋东南地区相比,呈现自然的有机形态,并存在“村寨分离”特征。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口述史研究,从“村-寨”关系及边
文章以唐代之后西安地区历代城市的城垣格局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辨析、互证古代史志、考古报告与物质实体,发掘、精研已灭失建筑的历史影像,尝试梳理总结城垣格局在隋唐、唐末
现代主义建筑发展初期,包括设备在内的技术措施在建筑中承担着重要角色。图根哈特别墅中的建筑设备表现更为典型,成为建筑师实现空间理念的重要手段。作者结合相关资料并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