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的非线性结构体系和语文知识本身层次上的交叉性决定了学生语文水平的模糊性,我们很难按照一个线性序列确定学生处于哪一个层次上,这与数学等学科有明显的区别。由于同年级学生的语文水平差别之大远远超过其他学科,很难根据年级判断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但是我们又只能按年级进行教学,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只能在同一个层次上学习。所有这些,都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使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小学的日渐普及,语文的学科的弱点正在逐步演变为语文学科的优势,这无疑为在尴尬境地中蹒跚的语文教学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第一,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但是,由于语文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渠道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消化不了所学的知识,而是经常吃不饱。而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小学的日益普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展开网上讨论,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校园网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k12资源库、清华同方等各种专业教育软件的出现,可以使学生就不同问题、问题的不同方面展开跨越时空的专题讨论。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尽显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网上讨论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语文学科的非线性结构体系的缺点得以消融,变缺点为优点。
第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凸显。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事情,能否在汪洋大海中捞到自己想要的鱼,就决定了你能否成功,而这又取决于个人对信息涉取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在这一点上,语文的工具性色彩又一次光芒四射。
第四,紧密配合新课程标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虽然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教材有限的内容、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学生有限的阅历、教材内容和学生个别差异的冲突等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不用说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真善美的熏陶。而丰富的网络资源,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直观形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语文教学中,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网络和语文学科好像是天生的一对,在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的劣势正是它最大的优势。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语文学科的现代化教学肯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实现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和能力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古人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语文教学早已陷入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网络教学这一千載难逢的机遇,我们教师应当转变思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开拓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第一,教师伙伴地位的实现。过去,教师备课依赖的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现在,教师备课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过去,语文教师上课是演员,至多是导演;现在,语文教师上课更多地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已变为学生知识大厦的材料供应商。
第二,教师新思想的引入。没有现代化教学思想的人,即使面对价值连城的现代化设备,也只会视而不见。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已是时代所趋,任何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都会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粉笔加谈话”的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扬弃,否则语文教学就无效率可言,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与发展。
第三,教师新知识的学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并不等于就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教师还必须有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语文教师要学习一些电化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尤其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尽管教师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培训和考核,可教师们的实际计算机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制作课件、建立网站和论坛、展开网上讨论,资源的搜集、整理、制作与共享等等都需要教师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第四,教师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详有略地处理教材、补充教材,应当学会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第五,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势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不代表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灵活地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六,教师 “授人以渔”能力的实现。要想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以凸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需要提升的几个要素
随着教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再抱残守缺,局限于传统的看、听、记、练的学习方法,无疑是自取灭亡。
首先,学生要真正体现主体地位。过去,学生学习靠的是听讲、记笔记;现在,学生在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多涉猎、多思考,要花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分析讨论。过去,学生上课时是观众,至多是演员;现在,学生上课更多的是自编自演,开始吃“自助餐”,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自己知识大厦的真正建设者。
其次,学生应当有接受信息洗礼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面对现代化教学带来的大容量、快节奏的新式教学方法,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资源,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学生只能有“九斤老太”的唠叨。
再次,学生应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就有了更多的责任。学生应当从纷繁芜杂的资源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会去整理、裁剪、总结与升华,从而在教师的指引下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学生应当具备自律的能力。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给以学生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教师角色的转换、面对网络中更多的诱惑,学生必须提高警惕,时时告诫自己:我是学生,我的天职是学习知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网络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你愿不愿意,这已经是事实。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这是我们必须探讨而且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
一、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优势
第一,网络资源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语文学科不同于数学学科,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大量的感性认识为基础。但是,由于语文学科处于尴尬的境地,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极其低下,传统的应试教育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渠道压缩到了最低限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感到困难的不是消化不了所学的知识,而是经常吃不饱。而随着计算机网络在中小学的日益普及,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图文、音频、视频资源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第二,展开网上讨论,可以突破时空的局限性。校园网的建立、网络教学平台的实现,k12资源库、清华同方等各种专业教育软件的出现,可以使学生就不同问题、问题的不同方面展开跨越时空的专题讨论。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话题,尽显自己的风采。这样的网上讨论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使语文学科的非线性结构体系的缺点得以消融,变缺点为优点。
第三,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得以凸显。信息时代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也是一个鱼目混珠的时代,不管你从事什么行业、干什么事情,能否在汪洋大海中捞到自己想要的鱼,就决定了你能否成功,而这又取决于个人对信息涉取的丰富性和准确性。在这一点上,语文的工具性色彩又一次光芒四射。
第四,紧密配合新课程标准,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著名语言学家、北京大学教授陆俭明认为,语文教育一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二是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三是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文能力和知识。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虽然被提到了空前的高度,可教材有限的内容、单一的信息传递形式以及学生有限的阅历、教材内容和学生个别差异的冲突等极大地妨碍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不用说文学素养的培养和真善美的熏陶。而丰富的网络资源,恰恰弥补了这一不足。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文学作品进行讲解,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五,直观形象,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在语文教学中,诗歌中的意象、意境等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有很大的难度。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复杂为简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网络和语文学科好像是天生的一对,在网络环境下,语文学科的劣势正是它最大的优势。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网络资源,语文学科的现代化教学肯定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挑战
在网络环境下,语文教学现代化的实现对教师来说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教师必须从思想上和能力上不断地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古人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我们语文教学早已陷入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步,面对网络教学这一千載难逢的机遇,我们教师应当转变思想、勤于学习、勇于创新,开拓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
第一,教师伙伴地位的实现。过去,教师备课依赖的主要是教材和教参;现在,教师备课除了在吃透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教参外,还要花大量的时间上网查找资料,制作课件。过去,语文教师上课是演员,至多是导演;现在,语文教师上课更多地是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充当学生学习的协助者和合作伙伴,教师已变为学生知识大厦的材料供应商。
第二,教师新思想的引入。没有现代化教学思想的人,即使面对价值连城的现代化设备,也只会视而不见。语文教学的现代化已是时代所趋,任何一个有创新意识的语文教师都会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扩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粉笔加谈话”的教学方式必须得以扬弃,否则语文教学就无效率可言,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与发展。
第三,教师新知识的学习。“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有了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并不等于就拥有了现代化的教学,教师还必须有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知识与能力。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要求语文教师要学习一些电化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尤其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技能。尽管教师都参加过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培训和考核,可教师们的实际计算机水平还远远落后于现代化教学的要求。制作课件、建立网站和论坛、展开网上讨论,资源的搜集、整理、制作与共享等等都需要教师更多的计算机专业知识。
第四,教师驾驭教材和组织教学能力的提高。教师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对教材知识的讲解,而应当在更高的层次上,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详有略地处理教材、补充教材,应当学会用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搜集素材、整理素材并进行创造性的学习。
第五,教师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能力的实现。网络资源的优势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的负担,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并不代表学生能力的提高,也不排斥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师应当灵活地将传统和现代结合起来,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采用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第六,教师 “授人以渔”能力的实现。要想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教师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唯有如此,学生的主体地位才会得以凸显,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网络环境下学生需要提升的几个要素
随着教学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和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学生再抱残守缺,局限于传统的看、听、记、练的学习方法,无疑是自取灭亡。
首先,学生要真正体现主体地位。过去,学生学习靠的是听讲、记笔记;现在,学生在掌握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要多涉猎、多思考,要花大量时间整理资料,分析讨论。过去,学生上课时是观众,至多是演员;现在,学生上课更多的是自编自演,开始吃“自助餐”,成为引导课堂教学的主导力量、自己知识大厦的真正建设者。
其次,学生应当有接受信息洗礼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面对现代化教学带来的大容量、快节奏的新式教学方法,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资源,没有良好的心理准备,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学生只能有“九斤老太”的唠叨。
再次,学生应当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随着师生角色的变化,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也就有了更多的责任。学生应当从纷繁芜杂的资源中搜寻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学会去整理、裁剪、总结与升华,从而在教师的指引下全面提高自己的能力。
最后,学生应当具备自律的能力。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给以学生更多自主权的同时,也给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面对教师角色的转换、面对网络中更多的诱惑,学生必须提高警惕,时时告诫自己:我是学生,我的天职是学习知识,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网络已经进入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管你愿不愿意,这已经是事实。如何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这是我们必须探讨而且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学改革将会在网络环境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