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湖北高考作文阅卷。在阅卷工作中,我发现,很多低分作文都存在“不会个性解读核心概念”的毛病。因为,在议论文的写作中,“關键词句、术语、概念”是最基本的逻辑单位。所以,在议论文写作中,解读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的意义是关键,它能决定作文的观点是否准确,是否深刻。
在2017年全国I卷作文中,概念的解读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材料提供了展示中国不同侧面的十二个关键词,也就是十二个重要概念,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有机联系的关键词,呈现自己认识的中国,并帮助外国朋友读懂中国。作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要将这两三个关键词(即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解读到位,且解读得具体、形象、有个性,绝非易事。下面以一篇优秀考场作文为例,具体谈谈议论文核心概念的个性化解读问题。
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咿呀呀”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并肩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历经岁月洗礼,世事变迁,京剧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一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才不过几年时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无论是高雅的京剧抑或是通俗的广场舞,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享受。所以,对二者谁高雅、谁通俗的纠结就可放到一边了。
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的人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的人跟着台上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雅俗之别、高下之分呢?
如今的中国,有沉迷京剧的票友,也有喜爱跳广场舞的大妈,他们的审美情趣截然不同,但没必要争吵,没必要纠结,各人有各人的路。地广物博的中国不会故作清高,更不会撒泼打滚,她推出京剧、广场舞两个艺术形式:“谁喜欢跟谁玩儿就跟谁玩儿吧!”于是,票友笑了,大妈笑了,大家都笑了。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多元的文化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中国,中国的文化更是纷杂。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因为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整个中国都幸福。
水袖舞青衣,鼓点动腰肢。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01] [立论 “关联”概念关系]
在议论文写作中,某个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一组相关概念之中,这些概念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语义场。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梳理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准确审题,确立论点。
2017年全国I卷作文材料中的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有很大的搭配组合自由度。如“长城”“京剧”的搭配可以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的组合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的组合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的组合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写出上佳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在《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的第二段,作者写到: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并肩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京剧和广场舞之间的关联,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代表。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共同性就是二者的内在关联。
[02] [论证 “丰满”概念关系]
所谓“丰满”概念关系,就是概念解读的“形象化”,即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如果有了形象生动甚至新颖别致的语言作为载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能得到更好地呈现。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对“宽容”作了如此解读:“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如此解读“宽容”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且启人心智。这不仅得益于安德鲁·马修斯思想的高度,也得益于形象化表达的魅力。
在《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中,作者对京剧和广场舞有一个形象的表述:
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一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才不过几年时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
京剧作为国粹,是典型的高大上的文化概念,但该考生却借助黑脸的包公“哇呀呀呀”,将其请下云端,让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广场舞作为俗文化的代表,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是节奏鲜明,动作简单。要让概念解读“形象化”,就要让概念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上,让生硬的概念可感可触,充满质感。
[03] [结论 “升格”概念关系]
一切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内涵不变而外延变大,只是堆砌式的叠床架屋;外延不变而内涵变大,只是教条式的喋喋不休。这就需要我们在论证时学会“升格”概念关系,努力打造原有概念关系的升级版。
在《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的结论部分,作者把京剧和广场舞的关系“升格”为“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因为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整个中国都很幸福。
通过“升格”,可以透过文字表层意义揭示概念的本质,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展示考生解读的个性化,彰显文章的深刻性。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其中不少题目在材料中即明确强调了核心概念,如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江苏卷的“智慧”,四川卷则涉及了“老实”与“聪明”两个不同的概念;2016年全国II卷的“语文素养”,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生活)”,浙江卷也涉及了“虚拟”与“现实”两个对立的概念;2017年北京卷的“纽带”,上海卷的“预测”,浙江卷则关涉到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个概念。而2017年全国Ι卷作文题因核心概念多达十二个,更是训练个性化解读概念的极佳材料。
(责任编辑 / 吴 锋)
在2017年全国I卷作文中,概念的解读更是写好作文的基础。材料提供了展示中国不同侧面的十二个关键词,也就是十二个重要概念,要求考生选择两三个有机联系的关键词,呈现自己认识的中国,并帮助外国朋友读懂中国。作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要将这两三个关键词(即核心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解读到位,且解读得具体、形象、有个性,绝非易事。下面以一篇优秀考场作文为例,具体谈谈议论文核心概念的个性化解读问题。
雅俗皆乐,幸福中国
唱念做打,生旦净末,“咿咿呀呀”中粉墨登场,她是中国的国粹——京剧。韵律十足,动感四射,她是大妈们的最爱——广场舞。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并肩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历经岁月洗礼,世事变迁,京剧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一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才不过几年时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无论是高雅的京剧抑或是通俗的广场舞,不可否认的是,她们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享受。所以,对二者谁高雅、谁通俗的纠结就可放到一边了。
偌大的广场,有空地,有戏台,台上是水袖青衣,台下是“动次达次”;台上人沉浸在戏中,或喜或嗔,或哀或愤,台下人陶醉在曲中,或进或退,或旋或蹲;有的人跟着台上人摇头晃脑,念念有词,有的人跟着台上人旋转跳跃,舞步翩跹。
什么是雅?什么是俗?每个人脸上都呈现笑意时,又有什么雅俗之别、高下之分呢?
如今的中国,有沉迷京剧的票友,也有喜爱跳广场舞的大妈,他们的审美情趣截然不同,但没必要争吵,没必要纠结,各人有各人的路。地广物博的中国不会故作清高,更不会撒泼打滚,她推出京剧、广场舞两个艺术形式:“谁喜欢跟谁玩儿就跟谁玩儿吧!”于是,票友笑了,大妈笑了,大家都笑了。
当今世界发展迅速,多元的文化也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国家之一的中国,中国的文化更是纷杂。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因为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整个中国都幸福。
水袖舞青衣,鼓点动腰肢。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01] [立论 “关联”概念关系]
在议论文写作中,某个概念(特别是核心概念)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处在一组相关概念之中,这些概念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的概念语义场。因此,我们必须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梳理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才能整体把握材料的核心内涵,准确审题,确立论点。
2017年全国I卷作文材料中的12个“中国关键词”是考生落笔的抓手,而“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则有很大的搭配组合自由度。如“长城”“京剧”的搭配可以讲讲拥有古老文明的传统中国,由“高铁”“移动支付”的组合谈谈现代开放的高科技中国,由“中华美食”“广场舞”的组合说说好玩的中国或热情的中国,由“共享单车”“移动支付”的组合聊聊生机勃勃的时尚中国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的互联网中国。另外,还可以将传统的国粹“京剧”与时下流行的“广场舞”并置而观,将文化悠久的“中华美食”与“食品安全”的严峻现实作勾连,也可以将古时的“长城”与当下的“一带一路”相互对照……凡此种种,都可写出上佳文章。每一个关键词都是中国的缩影和表征,它们之间既存在着丰富的张力和层叠的思辨空间,又共同构成了多样而立体的中国。
在《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的第二段,作者写到:
一个阳春白雪,一个下里巴人,看似天差地别,但她们并肩站在一起,笑得灿烂:“不,我们都是中国!”
作者开宗明义地提出京剧和广场舞之间的关联,他们都是中华文化多元化的代表。这两种艺术形式的文化共同性就是二者的内在关联。
[02] [论证 “丰满”概念关系]
所谓“丰满”概念关系,就是概念解读的“形象化”,即孔子所说的“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维的载体,如果有了形象生动甚至新颖别致的语言作为载体,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就能得到更好地呈现。安德鲁·马修斯在《宽容之心》中对“宽容”作了如此解读:“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容。”如此解读“宽容”概念,让人耳目一新,且启人心智。这不仅得益于安德鲁·马修斯思想的高度,也得益于形象化表达的魅力。
在《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中,作者对京剧和广场舞有一个形象的表述:
京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从唱词到唱腔,从服饰到妆容,她就像一个文化符号,使人一说起中国,便有个黑脸的包公开始“哇呀呀呀”。而作为舞坛新秀,广场舞的兴起才不过几年时间,但鲜明的节奏、简单的动作使她迅速在大妈中流行,掀起了一股广场舞热。
京剧作为国粹,是典型的高大上的文化概念,但该考生却借助黑脸的包公“哇呀呀呀”,将其请下云端,让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形;广场舞作为俗文化的代表,我们对它的印象就是节奏鲜明,动作简单。要让概念解读“形象化”,就要让概念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上,让生硬的概念可感可触,充满质感。
[03] [结论 “升格”概念关系]
一切概念都有内涵与外延,内涵不变而外延变大,只是堆砌式的叠床架屋;外延不变而内涵变大,只是教条式的喋喋不休。这就需要我们在论证时学会“升格”概念关系,努力打造原有概念关系的升级版。
在《雅俗皆乐,幸福中国》一文的结论部分,作者把京剧和广场舞的关系“升格”为“雅俗共欢乐,幸福满中国”:
古老的文化艺术与新兴的娱乐活动仿佛势不两立,但中国以其融会贯通的包容心将两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无论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只是中国这个泱泱大国不同的面貌罢了。
当京剧遇上广场舞,大雅遇上大俗,没有争论嘲笑,只有理解友好。因为雅俗共赏,雅俗皆乐,所以每个人都可以快乐,整个中国都很幸福。
通过“升格”,可以透过文字表层意义揭示概念的本质,使文章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而展示考生解读的个性化,彰显文章的深刻性。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其中不少题目在材料中即明确强调了核心概念,如2015年天津卷的“范儿”,江苏卷的“智慧”,四川卷则涉及了“老实”与“聪明”两个不同的概念;2016年全国II卷的“语文素养”,上海卷的“评价(他人生活)”,浙江卷也涉及了“虚拟”与“现实”两个对立的概念;2017年北京卷的“纽带”,上海卷的“预测”,浙江卷则关涉到了“有字之书”“无字之书”“心灵之书”三个概念。而2017年全国Ι卷作文题因核心概念多达十二个,更是训练个性化解读概念的极佳材料。
(责任编辑 / 吴 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