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到共生:视觉文化博客群知识转型与价值解析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45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共享到共生”的知识转型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在多年国家精品课程教学与“视觉文化与信息技术”专题网站建设的实践中凝练的新型建构理念。文章以“视觉文化博客群”为例,通过解读学习者基于视觉文化博客群的知识转型过程,探究知识从共享到共生转型的四个阶段:内容共享、新知蕴育、知识创新、思想共生。最后形成一种既强调个体通过分享获取知识,又强调共同体内知识创新以及实现集体知识增长的新型知识建构目标。
  【关键词】内容共享;思想共生;视觉文化博客群;知识转型;价值解析
  知识建构的方式包括了个体知识建构和协作知识建构。但是,协作知识建构所探讨的仍然是个体在共同体中如何表达个人观点并与其他成员进行社会交往。“从共享到共生”是E-learning环境下的新型教学理念。本文以视觉文化博客群为例解读知识转型的过程,学习者通过相互共享知识、讨论交流、思维碰撞的方式在促进个体知识建构的同时也推动了集体智慧的生成,形成了一种从个体间相互共享知识到集体思想共生的可喜局面,这些思想又可成为新的学习资源被使用,呈现出一种从“共享”的“共生”现象。
  博客、博客群与视觉文化博客群
  博客是网络日志web-log的缩略词,是一种以时间为顺序不断更新表达个人生活与思想的网络出版形式。[1]博客内容丰富,没有限制,可以使生活记录、个人感悟、也可以是文章摘录等等。博客在中国的创始人方兴东在《博客宣言》中这样定义博客:“一种表达个人思想和网络链接,内容按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2]博客群是博客站点以“群”的方式组织的博客专集,以此推动同一类型文章的展示或某一主题的讨论。视觉文化博客群(http://www.fromeyes.cn/oblogup/index.html)是以视觉文化研究为主题,以书写心灵日志为主建设起来的跨越时空的网上头脑风暴群,它是一个资源共享、思想共享的平台。虽然每个学习者的表达与思维不同,在关注问题上也有各自的侧重,但具有共同之处表现为:学习者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已有的知识写博文,经历了内容共享、讨论交流、反思总结的过程,这些不仅是博客写作中要包含的要素,也是视觉文化博客群集体知识建构的过程。
  二、 视觉文化博客群知识建构:从内容共享到思想共生的转型
  视觉文化博客群作为学习共同体发展的平台,为个体知识建构到集体知识建构的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环境,博主利用视觉文化博客群共享内容,然后通过交流互动蕴育新知,在反思总结中创造新的知识,最后促进了集体知识的增长,实现了思想共生。
  (一)视觉文化博客群个体知识建构阶段:基于学习资源的知识共享
  博客最大的特点就是“共享”。[3] 这种共享是建立在分享的基础上,通过知识的分享,接受方获得了来自拥有方的某种知识,于是双方“共享”了这种知识[4]。视觉文化博客群作为一种网络交流工具,首先为这种共享提供了平台。例如,“水之灵子”在其博客中提到自己的见解,同时鼓励大家把自己的观点系统的整理出来共享。可见博主已经意识到鼓励大家共享自己的观点。
  (二)视觉文化博客群知识相互启迪阶段:基于群体交互的新知蕴育
  视觉文化博客群不仅注重学习者共享学习资源,更注重学习者能够在共享资源的基础上相互讨论和交流。学习者不再是简单的知识共享,而是基于交流互动的学习,是一个新知蕴育的过程。例如,博主潇沙紫-视觉文化在博文中说:“看了博客上阿泽对于‘视觉文化’的几篇日志,激发了自己对视觉文化的再思考……。”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者在共享基础上的思维碰撞,这些火花也许只是昙光一现,但却是新知产生的必经之路。
  (三)视觉文化博客群个体知识增长阶段:基于反思总结的知识创新
  视觉文化博客群为知识的共享创造了条件,这些知识共享的过程是新知识可能诞生的前提条件,而知识的创新在阅读和评论中产生,学习者相互之间的思维碰撞只是思想层面的交流,因此将这种瞬间产生的火花系统组织地记录下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知识创新。例如,“春花秋实”在其博客中回顾了自己毕业论文选题的曲折,最后给大家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博主通过不断的实践、交流、反思、再实践这种螺旋上升的过程不仅促进了个体知识的增长,也为集体知识的增长埋下了伏笔。
  (四)视觉文化博客群集体智慧生成阶段:基于团体协作的思想共生
  视觉文化博客群以“群”的形式使原来的个体学习发展为团体学习,实现知识的共生,促进视觉文化博客群集体知识的发展,这种集体知识建立在思想的基础上,并且会促进新思想的再生。例如,“12级论文写作”是南京师范大学视觉文化研究所2012级硕士研究生博客,大家根据总结上课所讲授的论文写作方法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加以组织。这种团体的学习是共生理念的具体表现形式。
  以上四个阶段体现了视觉文化博客群知识建构从个体建构到集体知识增长的过程。以内容共享为基础,新知蕴育为条件,知识创新为结果,思想共生为形态层层深入,为共同体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视觉文化博客群知识转型的价值解析
  (一)构建了学习共同体:从独自学习到共同学习
  “视觉文化博客群”暗示的“博客群”实际上是一种“共同体”,学习者在博客群中通过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共享资源的方式构成了一种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视觉文化博客群集合了分享的资源,也共享了思想,帮助学习者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扩充了集体知识。
  另外,视觉文化博客群为学习者提供了自我反思的平台。视觉文化博客群的知识转型促使了学习者的学习导向由以个体为中心转变为以群组为中心,构建了一个学习共同体,学习者不再是孤独的思考,而是大家共同思考,共同进步。
  (二)促进协作知识建构:从个体知识增长到集体智慧生成
  视觉文化学习共同的学习者在进行个人知识建构的同时通过共享也为集体知识的增长做出了贡献。关于协作知识建构的过程,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学者Gunawardena 等人在1995 年提出的四阶段说,即共享和比较信息、发现和分析观点间的差异、通过提出新建议共同建构知识、成员间达成共识并应用新的知识。[5]但是以往的研究是基于BBS的,博客与BBS有很大的区别,博客的文字相对审慎,语言是经过相对周密的思考组织起来的,因此体现了更加强烈的共享追求以及比较与分析观点的需求。
  (三)形成新型的学习文化:从内容共享到思想共生
  博客不仅仅是一种网络交流手段, 它还是一种网络文化现象。当学习者真正开始使用博客的时候, 意味着学习者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作方式、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交流方式。当共同体热衷于博客的时候, 实际上就形成一种教师文化。视觉文化博客群的创建有利于形成“理性、开放、共享、创新、协作” 的学习文化。
  参考文献
  [1] 杨欢耸. 教育博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与分析[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10,01:83-86.
  [2] 方兴东,王俊秀.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3.
  [3] 韩明秋. 利用区域教师博客群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J]. 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03:79-81.
  [4] 华海英. 试析基于博客系统的组织知识共享[J]. 现代情报,2006,07:76-77.
  [5] 魏宁. 协作知识建构:教师博客群发展的新视角[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11:52-54.
其他文献
杂交水稻制种的母本系由上年用保持系与不育系繁殖得来的。又由于繁殖田的前茬常有落粒再生苗生长。因此,在母本种子内往往会混入保持系种子或其他常规稻种子,这样,制种田中
本文研究内容来源于西门子中国公司对AS 620系统进行改进的招标项目。本文的研究方向是如何在各个控制器之间架设可靠、高速的通信网络以及如何保证系统的可靠性。西门子AS 6
生物体的低温无损保存必须防止纯水冰晶的形成和盐质的偏析,常规是采用快速冷冻或加低温保护剂来解决。而快速冷冻对较大型生物组织效果不佳,低温保护剂则常有化学污染和中毒等
国家中学生物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赵占良老师曾指出:“探究发端于问题,在课堂上教师能否提出有效的问题,能否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在一定程
遗传学作为高中生物的核心主干知识,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和难点.近几年高考试卷对遗传题中概率计算的形式可谓多样,各具特色.不少学生由于受到能力的限制,不能推出后代概率的变
回顾2015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进入改革关键年,消费时代已经来临。而中国资本市场可谓风云变幻,经历了国家政策的层叠而出,二级市场的大起大落,以及“互
住房保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我国住房供给主要分为商品住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立政府保障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住房制度,而当前经济适用房和廉租
腋淋巴结的性质是乳腺癌患者临床诊疗方案选择的重要依据,也是重要的预后指标。研究显示,腋淋巴结清扫术给患者带来许多并发症,因此对淋巴结的性质进行术前评估非常有必要。
安徽省芜湖地区应用“两系”方法,即没有保持系,以不育系和恢复系配制杂交水稻种子,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去冬今春,已在海南制种25亩,今年全地区将可制种200亩,于宣城、郎溪、
Many industrial processes have compositive complexities including multivariable, strong coupling, nonlinearity, time-variant and operating condition vari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