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清塘荷韵》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xin03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塘荷韵》选自苏教版《语文读本》必修二,作者季羡林是著名国学大师,还是文学家、佛学家、史学家。因季羡林对我国古典散文的熟稔、对散文艺术性的重视以及对“真情”的强调,使其散文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本文选自其同名散文集《清塘荷韵》。文章表面上是写景状物的散文,以荷的生长过程为线索,描写荷花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茂的生长过程;实际上,作者融入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刻感悟,并在文章字句间渗透出淡淡的禅意。这正是本文教学的难点。而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对生命的感悟不深刻。那么,该如何让学生能体味到文中的禅意,提升对生命的认识?
  抓古典意象,明佛学渊源
  首先从荷的佛学渊源说起。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荷花又名莲花,莲与佛教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莲”就是“佛”的象征。这里可以找到多种印证。比如:佛祖释迦牟尼,端坐在大雄宝殿的莲花宝座之上;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也都是坐在莲花之上;其余的菩萨,或手执莲花,或脚踏莲花,或作莲花手势,或向人间抛洒莲花;几乎有佛的地方大都有荷花相伴。正因为荷与佛教的特殊渊源,佛教还将许多美好圣洁的事物以莲花作比喻,以莲花为代表。
  通过对荷这个意象的理解,让学生初步了解荷与佛的关系,在品读文章时就能有意识地感悟《清塘荷韵》里富有禅意的生命启示。
  抓文中语句,悟句中禅意
  《清塘荷韵》一文中“池花对影落”的寓意深刻又很难理解。为此,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对该诗句“池花对影落”的品读,从残荷之姿感受文本中渗透的禅意。池花,是指水中凋零的莲花。落花轻轻接触水面,镜中月、水中花,想象中的画面宁静而优美;而凋零向来给人残败、衰颓的感觉。中国古代诗词有很多描写落花的词句:“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古代文人大多见落花而伤怀,大多因情移所致,从落花想到自己,从而发出“人世苦短”的慨叹。
  可为什么季羡林笔下荷花的凋零之姿,没有残败、衰颓的影子?这里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同样面对逝去,荷花显现出什么样的姿态?”他的凋零之姿是平静、从容而洒脱的。由盛而衰是不可逆的自然规律。欧阳修的《秋声赋》云:“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荷花凋零也符合自然规律,但“莲”是生命的强者,又是生命的智者,他的平静、从容而洒脱的凋零之姿,启迪人们参悟生命:“面对生命的凋零,人们该用平静淡泊的态度来面对;如果对生命的消逝都能看透,还有什么能使人烦恼呢?”
  季羡林能做到不以荷花凋零为悲,与他的人生境界分不开。他的“三辞桂冠”就是很好的明证。季羡林被国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对此,他在《病榻杂记》中力辞这三顶桂冠:“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他还常把陶渊明的四句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季羡林说:“我早就认识到,永远变动,永不停息,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经历十年浩劫的季羡林,历经世事沧桑,并没有被生活打倒,反而参透了陶渊明的诗的境界。耄耋之年的季羡林最终参透生命的真谛:人不是为欲望而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不能就此放弃,要有淡然之心追寻生命的意义。
  季羡林的这种人生境界是我们难以企及的。但是,本文开出了一剂富有禅意的良方,可教学生以此应对生活的种种烦扰。
  从荷花情结品禅意人生
  学生很容易找出荷与季羡林的联系,被历史学家周一良先生命名的“季荷”就体现了季羡林的荷花情结。学生从文本中读透“池花对影落”一句,对“季荷”的理解是有益的。命名“季荷”寓意丰富,荷实际是季羡林生命的表征。荷生长的历程是季羡林人生历程的写照,从荷花开放之姿看到生命的热烈,由凋零之姿想到生命的消逝。
  天地万物都有其生存的空间和惊人顽强的内力,万物顽强而美丽的风姿装点了五彩缤纷的世界。生得热烈,逝得淡然。荷花的生长历程,对照佛家理论,就代表了生死轮回。佛教主张:从生到死,构成生命存在的一个过程,谁也逃不脱;没有什么可以恒久。一切世界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既然交相更迭是自然界的法则,那么,人生就要清静淡泊、超然豁达。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季羡林学生、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认为,用“纯粹与平淡”评价自己的恩师最为合适。他说:“作为一个从各种运动中走过来的知识分子,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保持了人生的清白坦荡。该守望的、该坚持的,季先生一样也没有放弃。”正所谓境由心生,就像一首意境高远的禅诗写道:“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季羡林和他的《清塘荷韵》给人们的展现了他的禅意人生,给人们以生命的启示。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悠长悠长的南溪  掩映着碧翠碧翠的西山  金黄金黄的棠果  垂涎着殷红殷红的牡丹  那西山的山麓  那南溪的尽头  是一片湖  一片柔软得仿佛是白皋和绸缎的湖  几只白鹭  连同两群黑得发亮  红得透紫的野鸭  在这清脆的湖上  扑棱着翅膀  化作一抹粼粼的涟漪  把那掩映在湖畔的日影  悠然悠然地荡着  碧波的尽头  是一簇荷叶  一簇翠得犹如这片湖的荷叶  那轻薄的叶儿  掩映着一片泥泞的苇荡
期刊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质疑”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应该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让学生形成的习惯于被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让学生们意识到自己才是问题的发现者、提出者。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呢?  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能疑  由于传统教育观点、教材体制、课程设置等诸多因素的束缚,学生打的是“题海战术”,整
故乡的那扇门一直开着  很多人离开家时  把门关上 再上了锁  回忆在屋子里渐渐生尘  钥匙在抽屉里慢慢生锈  每次离去  故乡的那扇门一直都是开着的  我们从不带钥匙  任它在抽屉里自由自在  是父亲  守着它们的日夜朝夕  每次归来  父亲都会把门前的地坪打扫干净  种在屋后的蔬菜长势喜人  只要想吃 随时便可采摘  那种自然的沁甜味啊!  旅途的劳顿又算得了什么  父亲早已八十有余  却依然
期刊
基于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基础,人们有着不同的价值追求。一定的历史时代,总是呼唤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价值观,而适应时代特定的文化价值观,也能够对社会发展起到正面的促进作用。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观点。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体现。  具有历史必要性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社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而获得广泛关切。这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