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择业过程中的心理误区及心理调适

来源 :科学大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blb0628w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生求职择业,不仅应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也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 心理
  中图分类号:G6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3-134-001
  
  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而多变的。从积极方面看,主要表现是:第一,通过大学生活,在知识、能力与人格方面有了积极的显著的发展。第二,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第三,热爱所学专业,准备在专业领域内一展身手。但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又难免出现种种心理误区。有时出现的这些方面的问题还是比较严重的。
  一、择业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1.求职的竞争就是关系的竞争
  有些大学生认为,专业的竞争不是求职者素质的竞争,而是关系的竞争,看谁的关系硬,看谁的关系起作用。于是,这些学生不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努力上,而是找关系、托门子,用庸俗化的一套对待择业,自己反对不正之风,又用不正之风的一些手法对待择业,使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原则受到了损害。
  2.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
  许多毕业生在择业时不是从自身实际和社会的需求出发,而表现出盲目性,存在着“趋势从众”的心理,盲目追随社会上的各种“热”,认为大多数人钟情的,一定是好工作,而对确有需要,又利于发挥专业所长的单位则不愿考虑,从而导致被动择业的局面。
  3.选择单位就看实惠不实惠
  一部分学生认为,择业既然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选择单位就要看其实惠不实惠。他们奉行“金钱第一”的择业标准,且美其名曰:“给的工资越高越体现了知识的价值。”因而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首先问及的是该单位效益怎样,奖金多少,福利如何,很少问及专业是否对口。
  4.“非国有单位不予考虑”
  有些学生的择业观点是“非国有单位不予考虑”。他们认为:国有单位可靠、稳定;非国有单位反之。但是,工作可靠不可靠、稳定不稳定,绝不是以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而关键是看其是否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是否有发展势头。实际上,不少非国有单位发展势头很好,既是对公有制经济的有力补充,又缓解了国家的就业压力。
  5.一心想找个好“婆家”
  有的大学毕业生,自以为学历层次高,专业热门,是天之骄子,一心想找个好“婆家”。因而,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不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只注重单位的社会地位、经济利益,片面强调“专业对口”。求职应聘时,摆出一副“我有知识,你就得用我”的架势。由于期望值过高,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
  二、择业心理问题调适
  1.提高大学生自我调适的自觉性
  由于环境条件的改变,社会对个人会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以致使个人感到难以适应。此时,如果能够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或改变环境,使个人与环境保持协调,就可以渡过难关。相反,如果个人不能调适自己以符合环境的要求或不能克服环境的某些限制,在发展的道路上就会出现滞留现象。
  2.用积极的心态正视自身与现实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调适,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这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深入分析自己的气质、兴趣、知识、技能、性格和个性特征,判断自己属于或接近于哪种类型,并以此为基础,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目标的职业和单位。
  大学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一员,其职业选择不可避免地要适应各种不同的社会需要。社会为大学生求职择业提供了优越条件,创造了较好的环境,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发展与成才。但是,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又不可能使人人满意,这都是社会的客观存在。
  实践证明:不能结合社会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选择,往往是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产生矛盾心理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善于正确认识自我,有机地结合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和单位的选择。
  3.自我调适的方法
   3.1自我安慰法。自我安慰,实质是自我辩解。人不可能事事顺心。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说服自己适当让步,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让自己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
  3.2自我转化法。有些时候,不良情绪是不易控制的。这时采取迂回的办法,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的活动中去。如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利用假日郊游等等,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
  3.3理性情绪法。理性情绪法认为,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观念。人的不良情绪根源来自人的非理性观念,反之亦然。要消除人的不良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变成理性观念。大学生在运用理性情绪法时,应首先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并对其进行挑战、质疑和论辩。鼓励自己向理性观念方面转化,从而有助于排除不良情绪。
  自我调适的方法还有很多,如自我重塑法,环境调节法、松弛练习法等。这些都是应变的一些方法,但主要的还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平时就注意培养良好的品质,磨练坚强的意志,开放各种感官接触社会,多方面体验生活,培养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择业的重要关头,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不至于在困难面前退缩。
  参考文献:
  [1]翟振元主编.大学生就业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 张意忠.当前大学生择业心态透视与指导
  [3]罗开元主编.大学生就业简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
其他文献
虚拟团队是近年来组织行为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信任问题是虚拟团队研究的焦点。本文从虚拟团队中信任的相关概念入手,介绍了虚拟团队中信任的特点,虚拟团队中信任的建立、维持和
文章针对目前"道路勘测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提出了改进的方法,强调了"道路勘测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旨在提高"道路勘测设计"教学质量
女作家乔叶始终关注着现代人的生存困境。她通过女性生命中的自我探寻、两性战场上的情爱博弈、异质文化下的城乡碰撞三个维度,写出了现代人的情感和生存状态,体察着社会中复杂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高校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传播地,始终位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前沿。本文讨论了高校学习型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辽宁省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影响其构建的因素,探索出构建高职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旨在培养更多的国际应用型人才。
摘要:现代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注重体育教学,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使学生获得自主、快乐的情绪,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体育教学的实效性。体育游戏的特点和作用决定其在体育教学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具有巨大的潜力,合理运用体育游戏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关键词:体育游戏;体育课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