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资源的视角来分析解读山水城市,分别从山水资源的景观功能、文化功能、交通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多方位体现山水城市的多功能性。并选取各具代表的几个山水城市加以详细分析,从而使大家更了解山水资源的在山水城市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对未来山水城市的建设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一、钱学森先生论山水城市及其内涵
1.1、钱学森先生论山水城市
钱学森先生在1984年的一封信中是用“园林式的城市”来表达他的思想的,可是六年之后,他用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见诸文字是钱学森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信中有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话:“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1993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钱学森发表的社会主义中国应建“山水城市”的演讲,标志着“山水城市”概念的形成。这之后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及研讨会,使对“山水城市”的研究引向深入。
1995年钱学森教授在给高介华的信中写道:“生态城市实是我说的山水城市的基础——物质基础。建设山水城市要靠现代科学技术,例如现在正兴起的信息革命就可以大大减少人们的往来活动,坐在家里就能办公,因此有可能再下个世纪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噪声污染,从而大大改进生态环境。山水城市则是更高层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意境是精神文明的境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2随着山水城市理论的日益完善,各种思想的日益丰富,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断,目前成为我国城市规划颇具影响力的提法之一,为我国建设“山水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概念形成过程来分析,“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是植根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历史,反思当代城市建设实践,并且面向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所提出来的跨学科、跨文化概念。3它蕴含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今日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学、理想主义”,并且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思潮。
可以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设现代的中国园林城、文化城、艺术城,是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根本内涵。根据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诸多论述,将其理论内涵归纳为简约为一个公式:
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含森林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艺术城市+高科技城市+全方位为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城市。
二、对山水资源的辩证认知
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
在中国,山水是自然的代称,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广义上,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交通、经济、社会、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4山水与文化、交通、景观、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他们的载体。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入人类的生活圈,成为审美、交通、经济等的直接关照对象。
山水资源的多功能性表现在:山水资源的文化功能、山水资源的交通功能、山水资源的景观功能、山水资源的经济功能、山水资源的社会功能。
三、山水资源的有限性与文化的无限性
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各种丰富的山水资源。自然环境只是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资源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的文化场中,“山水”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一度作为显性文化基因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而随着社会变迁,“山水场域与惯习”退居成为隐性文化基因,却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存心态。5
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人的生活便和山水密不可分。魏晋时期,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走入士人的精神世界,因为社会的动荡,士人以山水为精神寄托,以田园为安身所在,开始充分挖掘山水之美,从而成为了诗词歌赋的重要内容,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从此,山水文化影响中国上千年与国人密不可分。
尽管山水资源有限,却造就了无限的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山水情感,离不开山水文化。
四、山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城市是一个多系统交杂的巨系统,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山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反山水资源也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五、重庆
1)总体山水结构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形成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主城区为长江、嘉陵江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山城”、“江城”著称于世。两江交汇、大小山脉纵横的自然基础赋予了重庆优美的山水格局。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重庆都市区的范围已经跨过长江和嘉陵江向腹地延伸极广,整体上呈现出山环水抱之势,有着“六山—两江—七河—三城”的总体山水结构。其中,“六山”是指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和东温泉山;“两江”是指长江和嘉陵江;“七河”是指御临河、五布河、梁滩河、箭滩河、黑石滩河、后河和花溪河;“三城”是指被长江和嘉陵江分割形成的嘉陵江以北、长江以南以及两江之间的三大都市片区。加上区内各个小的山体、湖泊,不仅城市内部有着山水环境,外围还有着山水背景。7 2)交通
由于两江隔离形成的重庆城市三大片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都是靠轮渡进行联系,造成了诸多不便,直到1966年重庆第一座跨江大桥——嘉陵江大桥修建后,江北和半岛之间才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此后,横跨嘉陵江、长江的架空客运索道也相继于1985年前后建成,不仅减小了轮渡带来的不便和压力,跨江大桥和索道也逐渐成为重庆的城市形象代表。关于滨江地带,在20世纪60年代,重庆兴起了对滨江护岸绿地的打造,提出了山城景观与绿化相结合的设想,由此,关于两江以及滨江地带的景观价值逐渐被重视。1988年至1997年,渝中区率先建成长江滨江路和嘉陵江滨江路,全长8.8公里,后来主城各区陆续修建了沙坪坝滨江路、江北滨江路、南岸滨江路等多条滨江路,并且至今还有在建段8。滨江路的修建,特别是滨江路的夜景,现已成为重庆一大特色。
3)山水资源对重庆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山”要素:重庆的道路系统无论是平面线形还是道路竖向都顺应地势。平面线形上,与平原城市的方格网状较为规整的道路系统相比更加自由,有的地段甚至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竖向上,坡度起伏变化较大,部分城市支路甚至达到10%的道路坡度。为了消化高差,在道路交通载体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常见的有高架桥、隧道、盘山路等。
“水”要素:虽然航运对现代重庆来讲已没有了往日的活力,但在以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内陆城市中,重庆的航运却成为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拥有传统的货物运载功能,更是发展出了旅游观光的特殊功能;长江和嘉陵江对城市三大片区的分隔也带了“跨江大桥”这种具有特色的交通载体;滨江路的建设同样是“水”要素带给重庆的,不仅分担城市交通压力,如今也成为重庆的一大特色。
六、肇庆
1)山水格局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砚都。端州区鼎湖区为肇庆市的主城区,沿西江北岸分布。城区坐拥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形成自北向南的山、城、湖、田、江的城市景象。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8000亩湖面碧波粼粼,七座石山像北斗星座般列于湖中,湖光山色相映交辉。山和水是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9
2)“山湖城江”空间特质
肇庆城市形态的发生和演化始于汉唐,主体城区确立于宋,兴旺于明,繁荣于清。作为滨水带状城市,城市形态主要依赖西江河道和城市干道为交通运输载体,向东西方向生长,“滨江、环湖、倚山”已成为是肇庆市区城市形态的突出特征。
从整个肇庆市来看,“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特征与风貌特色显著。北岭山脉是肇庆城区的天然屏障,是肇庆城市的背景山,并逐渐成为城市形态的基本框架,北岭山脉主要包括北岭山和鼎湖山。城市周边有栏柯山、羚山、龟顶山、蛇山和乌榕山等,组成城市外围主要的山体生态环境;湖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景观构成重要载体。在局部的城区地段中成为视觉中心,主要包括七星岩湖群和鼎湖区的湿地;城为主体建设区部分。包括古城及近现代有机扩展部分。城市处于星湖与西江之间,形成了“两水相夹”的城市形态特色,临西江发展又决定了其带状的城市形态;江是城市发展的最初的和持续久远的动力源,对城市的扩展速度、规模、形态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江作为并成为城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江横贯肇庆全境,与山、湖相映。10
在肇庆城市与西江一千多年的互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城与江密不可分的亲水文化。城市沿西江带状发展,形成丰富独特的滨水景观,由城区往东、西、南翼,逐步呈现“山湖城江”交织相融、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
七、银川
银川位于祖国西北地区的中部,东赖黄河水滋养,西依贺兰山屏障,是中国河套文化和丝路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域特色突出。
银川平原为引黄灌区,境内河湖水网密布,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是银川市区别于其他西北地区城市的典型特征,也是银川市得以发展的命脉。现在银川市区有七十二连湖、大小西湖等大小湖泊多处,还有唐徕渠、新开渠、良田渠、西干渠等四大干渠及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和银新干沟等沟渠,以及围绕这些水体的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其湖泊景观具有豪放粗犷的北国风光审美特征,因此留下“塞上江南”的美名。11
银川平原系贺兰山、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断层陷落地带发育形成的堆积平原。银川平原南起青铜峡,北迄石嘴山,北东向延展165公里,银川市境居其中段,南北长82公里,正好是银川平原南北长度的一半。其间沃野百里,沟渠纵横,稻香鱼鲜。是国家确定的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地区之一。贺兰山是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线,它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沙的侵袭,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黄河自南而北流经市境东界,市境属黄河上游地区,黄河自永宁县仁存乡入境,至贺兰县通义乡出境,过境长度78.4公里。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挖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近两千年的垦殖历史,使这里成为黄河上游地区最富庶的一片绿洲,“天下黄河富宁夏”,指的就是这块沃土。
区位优越的银川市利用山水资源,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八、小结
通过对重庆、肇庆、银川城市的分析,将山水城市的多功能资源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水城市不仅得益于其绚丽的风光,更是它本身的属性将山水的作用与功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与价值。从资源的视角来解读山水城市,让我们跳出对山水城市一个简单的表层的理解,从而看到真正的山水城市。(作者单位为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项目编号:51178163)
作者简介:孟萌(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段汉明(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一、钱学森先生论山水城市及其内涵
1.1、钱学森先生论山水城市
钱学森先生在1984年的一封信中是用“园林式的城市”来表达他的思想的,可是六年之后,他用了“山水城市”的概念。
“山水城市”概念的正式提出,并见诸文字是钱学森1990年7月31日给吴良镛的一封信。信中有一段大家都很熟悉的话:“我近年来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能不能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的概念1?”1993年2月在北京召开的“山水城市座谈会”上,钱学森发表的社会主义中国应建“山水城市”的演讲,标志着“山水城市”概念的形成。这之后举办了多次学术会议及研讨会,使对“山水城市”的研究引向深入。
1995年钱学森教授在给高介华的信中写道:“生态城市实是我说的山水城市的基础——物质基础。建设山水城市要靠现代科学技术,例如现在正兴起的信息革命就可以大大减少人们的往来活动,坐在家里就能办公,因此有可能再下个世纪解决交通堵塞,空气噪声污染,从而大大改进生态环境。山水城市则是更高层次的概念,山水城市必须有意境美!意境是精神文明的境界……这是中国文化的精华。”2随着山水城市理论的日益完善,各种思想的日益丰富,各种研究成果层出不断,目前成为我国城市规划颇具影响力的提法之一,为我国建设“山水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概念形成过程来分析,“山水城市”这一概念是植根于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和历史,反思当代城市建设实践,并且面向城市未来发展需要所提出来的跨学科、跨文化概念。3它蕴含着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精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了今日的“可持续发展观、生态学、理想主义”,并且迎合了人们回归自然的思潮。
可以说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建设现代的中国园林城、文化城、艺术城,是钱学森山水城市理论的根本内涵。根据钱学森先生山水城市的诸多论述,将其理论内涵归纳为简约为一个公式:
山水城市=园林城市(含森林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艺术城市+高科技城市+全方位为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城市。
二、对山水资源的辩证认知
在人与自然大系统中,人的发展变化要依靠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系统由于自身动因和人的作用也在发展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要达到动态平衡,同时也需要地区间的资源互补和动态交流,防止资源组合错位的差距。
在中国,山水是自然的代称,是具有地理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概念。广义上,山水就是指自然景观的代称,大到山川形势、风雨晦明,小至一点一景、一泉一石、山中亭、水中阁。它是自然景观的静态与动态、声与色、人工与天巧相结合的综合形态。从现代旅游地理学角度看,山水特指地貌特征具有典型性,生态环境优良,有一定文化积淀,具有美学、文化、交通、经济、社会、科学价值的自然景观的综合体,是供人们观光、审美、科研、文化教育等精神活动的主要场所。4山水与文化、交通、景观、经济、社会息息相关,紧密相连。山水是他们的载体。山水作为纯粹地理意义上的景观,进入人类的生活圈,成为审美、交通、经济等的直接关照对象。
山水资源的多功能性表现在:山水资源的文化功能、山水资源的交通功能、山水资源的景观功能、山水资源的经济功能、山水资源的社会功能。
三、山水资源的有限性与文化的无限性
山水是地理环境的基础,人类在实践中与山水结成各种关系,在利用和改造山水的过程中,使自身的需求、智慧、能力凝聚于山水之中,亦使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从而在历史长河中积累起各种丰富的山水资源。自然环境只是赖以生成的客观条件;山水资源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是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在中国的文化场中,“山水”占有极为特殊的地位和影响力,在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中一度作为显性文化基因影响着政治经济文化结构。而随着社会变迁,“山水场域与惯习”退居成为隐性文化基因,却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的生存心态。5
可以说,自有人类以来,人的生活便和山水密不可分。魏晋时期,山水作为审美对象走入士人的精神世界,因为社会的动荡,士人以山水为精神寄托,以田园为安身所在,开始充分挖掘山水之美,从而成为了诗词歌赋的重要内容,在大量文学作品中出现。从此,山水文化影响中国上千年与国人密不可分。
尽管山水资源有限,却造就了无限的山水文化。山水城市的构建离不开山水情感,离不开山水文化。
四、山水资源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
城市是一个多系统交杂的巨系统,城市的建设与发展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山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相反山水资源也会对城市的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寻求两者之间的平衡变得尤为重要。
五、重庆
1)总体山水结构
重庆位于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过渡地带,域内江河纵横,峰峦叠翠。北有大巴山,东有巫山,东南有武陵山,南有大娄山,地形由南北向长江河谷倾斜。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分布着典型的石林、峰林、溶洞、峡谷等喀斯特景观。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流程长达665公里,横穿巫山三个背斜,形成著名的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嘉陵江自西北而来,三折入长江,形成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主城区为长江、嘉陵江环抱,夹两江、拥群山,山清水秀,风景独特,各类建筑依山傍水,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素以“山城”、“江城”著称于世。两江交汇、大小山脉纵横的自然基础赋予了重庆优美的山水格局。6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代重庆都市区的范围已经跨过长江和嘉陵江向腹地延伸极广,整体上呈现出山环水抱之势,有着“六山—两江—七河—三城”的总体山水结构。其中,“六山”是指缙云山、中梁山、龙王洞山、铜锣山、明月山和东温泉山;“两江”是指长江和嘉陵江;“七河”是指御临河、五布河、梁滩河、箭滩河、黑石滩河、后河和花溪河;“三城”是指被长江和嘉陵江分割形成的嘉陵江以北、长江以南以及两江之间的三大都市片区。加上区内各个小的山体、湖泊,不仅城市内部有着山水环境,外围还有着山水背景。7 2)交通
由于两江隔离形成的重庆城市三大片区,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都是靠轮渡进行联系,造成了诸多不便,直到1966年重庆第一座跨江大桥——嘉陵江大桥修建后,江北和半岛之间才有了更为便捷的通道。此后,横跨嘉陵江、长江的架空客运索道也相继于1985年前后建成,不仅减小了轮渡带来的不便和压力,跨江大桥和索道也逐渐成为重庆的城市形象代表。关于滨江地带,在20世纪60年代,重庆兴起了对滨江护岸绿地的打造,提出了山城景观与绿化相结合的设想,由此,关于两江以及滨江地带的景观价值逐渐被重视。1988年至1997年,渝中区率先建成长江滨江路和嘉陵江滨江路,全长8.8公里,后来主城各区陆续修建了沙坪坝滨江路、江北滨江路、南岸滨江路等多条滨江路,并且至今还有在建段8。滨江路的修建,特别是滨江路的夜景,现已成为重庆一大特色。
3)山水资源对重庆市道路交通的影响:
“山”要素:重庆的道路系统无论是平面线形还是道路竖向都顺应地势。平面线形上,与平原城市的方格网状较为规整的道路系统相比更加自由,有的地段甚至呈现出一种无序的状态;竖向上,坡度起伏变化较大,部分城市支路甚至达到10%的道路坡度。为了消化高差,在道路交通载体上,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常见的有高架桥、隧道、盘山路等。
“水”要素:虽然航运对现代重庆来讲已没有了往日的活力,但在以航空、铁路和高速公路为主的现代化内陆城市中,重庆的航运却成为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拥有传统的货物运载功能,更是发展出了旅游观光的特殊功能;长江和嘉陵江对城市三大片区的分隔也带了“跨江大桥”这种具有特色的交通载体;滨江路的建设同样是“水”要素带给重庆的,不仅分担城市交通压力,如今也成为重庆的一大特色。
六、肇庆
1)山水格局
肇庆市位于广东省中西部,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砚都。端州区鼎湖区为肇庆市的主城区,沿西江北岸分布。城区坐拥独特的自然风景资源,形成自北向南的山、城、湖、田、江的城市景象。端州区星湖风景名胜区是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8000亩湖面碧波粼粼,七座石山像北斗星座般列于湖中,湖光山色相映交辉。山和水是城区发展的重要依托。9
2)“山湖城江”空间特质
肇庆城市形态的发生和演化始于汉唐,主体城区确立于宋,兴旺于明,繁荣于清。作为滨水带状城市,城市形态主要依赖西江河道和城市干道为交通运输载体,向东西方向生长,“滨江、环湖、倚山”已成为是肇庆市区城市形态的突出特征。
从整个肇庆市来看,“山湖城江”的城市空间特征与风貌特色显著。北岭山脉是肇庆城区的天然屏障,是肇庆城市的背景山,并逐渐成为城市形态的基本框架,北岭山脉主要包括北岭山和鼎湖山。城市周边有栏柯山、羚山、龟顶山、蛇山和乌榕山等,组成城市外围主要的山体生态环境;湖是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景观构成重要载体。在局部的城区地段中成为视觉中心,主要包括七星岩湖群和鼎湖区的湿地;城为主体建设区部分。包括古城及近现代有机扩展部分。城市处于星湖与西江之间,形成了“两水相夹”的城市形态特色,临西江发展又决定了其带状的城市形态;江是城市发展的最初的和持续久远的动力源,对城市的扩展速度、规模、形态特征产生深刻的影响,江作为并成为城区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江横贯肇庆全境,与山、湖相映。10
在肇庆城市与西江一千多年的互动交融过程中,形成了城与江密不可分的亲水文化。城市沿西江带状发展,形成丰富独特的滨水景观,由城区往东、西、南翼,逐步呈现“山湖城江”交织相融、错落有致的生态景观。
七、银川
银川位于祖国西北地区的中部,东赖黄河水滋养,西依贺兰山屏障,是中国河套文化和丝路文化交汇地带,也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99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域特色突出。
银川平原为引黄灌区,境内河湖水网密布,优越的水资源条件是银川市区别于其他西北地区城市的典型特征,也是银川市得以发展的命脉。现在银川市区有七十二连湖、大小西湖等大小湖泊多处,还有唐徕渠、新开渠、良田渠、西干渠等四大干渠及四二干沟、第二排水沟和银新干沟等沟渠,以及围绕这些水体的公共绿地和防护绿地其湖泊景观具有豪放粗犷的北国风光审美特征,因此留下“塞上江南”的美名。11
银川平原系贺兰山、鄂尔多斯台地之间的断层陷落地带发育形成的堆积平原。银川平原南起青铜峡,北迄石嘴山,北东向延展165公里,银川市境居其中段,南北长82公里,正好是银川平原南北长度的一半。其间沃野百里,沟渠纵横,稻香鱼鲜。是国家确定的河套地区商品粮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国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高产地区之一。贺兰山是中国东西部的地理分界线,它阻挡了西伯利亚的寒流和风沙的侵袭,是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
黄河自南而北流经市境东界,市境属黄河上游地区,黄河自永宁县仁存乡入境,至贺兰县通义乡出境,过境长度78.4公里。早在秦汉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挖渠道,引黄河水灌溉农田。近两千年的垦殖历史,使这里成为黄河上游地区最富庶的一片绿洲,“天下黄河富宁夏”,指的就是这块沃土。
区位优越的银川市利用山水资源,能够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利润”。
八、小结
通过对重庆、肇庆、银川城市的分析,将山水城市的多功能资源体现得淋漓尽致。山水城市不仅得益于其绚丽的风光,更是它本身的属性将山水的作用与功能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与价值。从资源的视角来解读山水城市,让我们跳出对山水城市一个简单的表层的理解,从而看到真正的山水城市。(作者单位为河南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基金项目:西北主要城镇区域与PREE的动态模拟、空间整合研究(项目编号:51178163)
作者简介:孟萌(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城市规划
段汉明(1954-),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