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立体教学模式研究

来源 :广西教育·C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wen07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立体教学模式构建,应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实现角色和成才目标立体化;以“图、文、音、视、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运用“讲、读、论、看、写”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立体化;多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实现育人途径立体化。
  【关键词】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立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C-0067-03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为“基础”)课是中宣部、教育部规定的全体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它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养,在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一些大学生眼里,思政课是“说教、枯燥”的代名词,不太受欢迎。为此,笔者以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感染力、实效性为出发点,探索、研究能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看法并从中受到教育的思政课教学模式,构建教学体系新颖、教学素材丰富、学生高度参与、多方合力协作完成的较成熟的立体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实现角色和成才目标立体化,增强课程亲和力
  “基础”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的权威教材。但学生一拿到课本首先的反应是“又是政治课”。为了让学生喜欢上这门课,首先应在教学体系设计上下工夫,让学生感受到这门课程与自己的成长成才息息相关。为此,应在充分读透教材、领会教材内容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以授课对象是在校大学生、父母的儿女、社会的公民、未来的建设者的四重身份来构建四大教学模块十五个教学专题,把教材体系转化成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模块一:优秀大学生(5个专题),专题1:适应与提高:做珍惜时光大学生;专题2:理想与信念:做理想远大大学生;3:身心与人际:做人格健全大学生;专题4:立德与立信:做诚实守信大学生;专题5:爱情与人生:做理性恋爱大学生。
  模块二:孝顺好儿女(3个专题),专题6:正确把握人生航向:做让父母放心的好儿女;专题7: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做让父母骄傲的好儿女;专题8:恪守家庭美德:做让父母省心的好儿女。
  模块三:模范好公民(4个专题),专题9:国格与人格:做真诚理性爱国之公民;专题10:守公德知荣辱:做引领社会风尚之公民;专题11:法律意识与思维:做正确处事之公民;专题12:名利与法网:做知法守法会用法之公民。
  模块四:合格建设者(3个专题),专题13:择业与规划:做锐意进取的建设者;专题14:敬业与奉献:做恪守职业道德的建设者;专题15:权利与规则:做正确维权的建设者。
  以学生四重身份构建教学体系有两方面好处:第一,增强课程的亲和力。因为这四个角色是学生人生相应阶段应担当的角色,四个角色扮演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一生的幸福感、成就感。因此以人生角色来设计教学体系,不仅使“躺着”的教材内容“立体”起来,而且使学生觉得这门课程不再是纯粹的理论说教,而是传授给他们的“心灵鸡汤”,从而对这门课程产生好感,增强课程的亲和力。第二,使成才目标立体化。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应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说从教材的章节设计里这个目标不够鲜明、立体。而在上述的模块专题设计里,成才目标非常鲜明、立体,如模块一,直接点明做大学生就要做“优秀大学生”,而优秀大学生必须是“珍惜时光的大学生、理想远大的大学生、人格健全的大学生、诚实守信的大学生、理性恋爱的大学生”。
  二、以“图、文、音、视、动画”等教学资源充实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立体化,增强课程吸引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每门课程都是一个完整的严密的思想理论体系,它的教材更侧重于理论性原理性阐述,而这一点使学生觉得它“枯燥、抽象、说教”。对此,应以“教材提供讲课蓝本,教师负责上色上料”为原则,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即给里面的理论和原理增添大量的素材支撑,使其显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丰满形象。可补充文字案例、图片案例、音频案例、视频案例、哲思小语等教学资源。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应体现以下特点:
  一是校本性。在教学中,能最快引起学生兴趣的事例往往是他们身边的事例,而身边的人和事对学生最有示范、教育、引导作用。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校本素材的收集、制作及其在教学中的运用。如为了让学生珍惜大学时光,做优秀大学生,可把本校优秀毕业生的先进事迹和毕业感言制作成视频,这样的素材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榜样作用,使学生油然而生“我也要像他们一样”的想法。如为了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加强公德修养,可把本校大学生在公德方面的丑陋现象如乱丢垃圾、踩草坪、在课桌上乱写乱画、离开教室后不关电灯电扇等情况拍摄下来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看,对学生产生一定的警示作用。
  二是现实性。思政课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直在开设,为了避免所选取的事例让学生感觉“老生常谈”,教师所选择的案例应尽量紧扣现实,以本年度发生的案例和热议的话题为佳。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笔者讲授的“基础”课在2012级学生中开课时(即2012年秋季学期),笔者在讲社会公德问题时,引用的是“中国式过马路”这一当时热议的话题和“国庆三亚变垃圾场”这样的新闻案例;讲到什么是理性爱国时,笔者引用了“打砸同胞日系车是爱国还是害国”这样的能引起大家深思的案例;讲到诚信问题时,笔者引用了“扬州中学生撞车留纸条、诚信暖人心”“钞票满天飞,众人帮捡钱”这样的当下发生的能充分传递正能量的案例。由于所选取的事例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生生的案例,学生愿意听、乐意听,并且深受教育。
  三是针对性。大学思政课教学案例的选择很有讲究,因为大学生群体是一个思想相对活跃、知识面相对丰富,思维相对独立的群体,选择的案例层次离他们太远,他们就会觉得教师是在讲大道理、在说教,因此选择的案例必须是“接地气的”、在普通人身上发生的,特别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如在讲到大学生应珍惜大学生活,争取学有所成时,可选取“南京理工大学六朵金花同时被保送研究生”的案例故事;讲到大学生要注意心理健康,做人格健全大学生时,可选取“研究生之死”“大学宿舍投毒事件”这样的案例;讲到大学生要有诚信意识时,可选取“贫困大学生拖欠国家助学贷款被起诉”的案例。   大量的教学资源的补充运用,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一,使“枯燥”的教材内容“生动”起来;第二,使“抽象”的教材内容“形象”起来,第三,使“说教”的教材内容“善诱”起来。这样可大大增强这门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感到上这样的课不再是“受罪”,而是既可获大量时事资讯又可培养正确是非、美丑、善恶、荣辱观的一门人生哲理课。
  三、运用“讲、读、论、看、写”等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立体化,增强课程实效性
  思想决定行动,“基础”课教学目标性质是“观念、态度─行为养成”型目标,即通过正确观念、态度的形成达到良好为人处世行为的形成。为此,“基础”课教学的关键是实现学生观念与态度上的变化,即让正确的观念真正“进入大学生的头脑”“进入大学生的心坎”。如何让教材和教师所传递的观念真正被学生接受和理解?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有这样的一句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由此可见,学生的参与度与“基础”课教学效果成正相关,只有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引起学生内心的感受、体验,才能使学生对某种思想、观念坚信、坚守并在行动中贯彻。为此,在教学方法上,可以“讲、读、论、看、写”作为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一是讲。“语言是思想的外壳”,学生讲的过程,就是思想表露的过程,而为了“讲”,肯定要经过一番思考,这就是自我教育的过程。如在课堂上,可播放一些案例,让学生谈谈体会和看法,或开展类似“我喜欢的、我厌恶的”荣辱故事会活动,让学生在讲故事、讲体会中思想受到触动。
  二是读。即品读,品味。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教材虽然“枯燥、抽象”,但细细品读,可明白其中深刻的做人道理。所以课堂上,可尽量减少教师讲的分量,让学生去读教材,并且让学生根据教材的某段论述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既避免了老师的说教,又活跃了课堂。另外,可经常在课堂上补充一些“哲思小语”“哲理小故事”让学生去品读,去感悟。这样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让学生的心灵得到洗涤。
  三是论。“事不辩不清,理不论不明”。可通过讨论、辩论,让不同的思想和观念实现交锋和碰撞,让论者和听者在评判、甄别中知道何为对错,哪为美丑,从而实现教育目的。如在课堂上可设计这样的主题让学生来讨论、辩论:大学生可以谈恋爱了吗?我的人生路该如何走才能让父母放心?怎样才算是爱国?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德与才哪个更重要?等等,通过对这样的话题的讨论、辩论,使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
  四是看。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百闻不如一见”,通过组织学生观看电影、参观访问,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感触会更深刻。如为了让学生敬畏法律,树立起无论是做一名普通公民还是一名职员都要守法的观念,可播放一些大学生犯罪的案件视频,或播放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因渎职犯罪受审的视频。如为了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可组织学生到本专业相关行业参观,了解员工的工作状态和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让学生明白“敬业”是“合格建设者”的基本职业道德要求。
  五是写。笔下的东西也是一个人思想的表现,让学生去写一些关于人生的东西,可以使他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明辨是非,更会使他们懂得自强自律。因为写的过程就是他们动脑的过程,是思想和情感投入的过程,通过“写”教会学生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国家。如可布置学生写“大学生涯规划”“我院大学生社会公德践行情况调查报告”“我和我的祖国”征文等。
  四、多部门分工合作完成实践教学项目,实现育人途径立体化,增强课程影响的渗透力
  “基础”课虽然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它的目的是让学生把正确的思想观念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信条从而指导自己的行动,所以绝不能单单靠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的讲和说,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参与到优秀品质的打造工程上来。为此,本文根据理论专题教学设计了一份由多部门共同参与完成的实践教学体系(大思政教育体系)(见表1)。
  这样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具有以下优点:
  一是育人途径立体化。本实践教学项目有课内课外完成的,有校内校外完成的,有由思政教学部门完成的,有由学校其他职能部门或各社团完成的。既有大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类的公益活动、社团活动,又有素质拓展类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等,体现了多途径的育人方式。
  二是思政教育活动精简化。本实践教学模式秉承大思政教育理念,实践教学项目由社科部、学生处、党委、团委根据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对大学生应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设置和统筹规划,克服了过去教学是教学,党团活动是党团活动,两边互不过问、重复交叉、让学生反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最重要的是它使学校应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项目明晰化、常规化,对大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做到了有章可循、全面具体。
  三是课程影响深远性。单靠思政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很难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原理是理论讲授在先,实践教学跟上,目的就是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教学活动强化课堂上所讲授的理论、思想、观念,使学生对其“真懂、真信、真行”。从教学实践来看,以“基础”课理论教学体系为基础设计的大思政教育体系,使本课程要求学生树立的理念、观念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学生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大提高了“基础”课育人的成效。
  总之,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得好、得到学生喜爱确实不容易,但只要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构建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体系,实现教学素材的形象生动化,采取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方法,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可以成为学生愿听、乐上的课程。
  【参考文献】
  [1]彭容.高职高专“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
  [2]罗会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实践教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27)
  [3]谈娅,刘红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进互补模式构建探索[J].高教论坛,2013(5)
  【项目基金】广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立项研究课题(2012LSZ054)
  【作者简介】禤福英(1971-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责编 何田田)
其他文献
该文以济南零售业现有的内资超市和即将登陆济南的内外超市为研究对象,研究济南内资超市在济南市场上的营销发展战略.首先对济南超市零售业的宏观和微观经营环境进行了全面扫
期刊
该文系统地研究了椰树集团的经营发展战略问题,从政治经济、政策法律、行业环境等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同时,对生产技术、人力资源、企业管理、市场营
期刊
通过全面分析怀铁多元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运用现代科学的经营发展理论和借鉴国外铁路多元经济发展战略,全面研究了怀化铁路多元经济的经营发展战略,做出了
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以国内外研究文献和实证分析为基础,以公司治理的理论基础—模式比较—现状分析—实证考察—对策建议为主线,遵循由抽象到具体,从简单
本论文的结构如下:第一章,先对亚康公司的基本情况做一个简单介绍,包括亚康公司的发展过程、公司目前的规模、人员、产品构成等:第二章,简单介绍亚康公司的产品。第三章,对公
期刊
国以贤兴,政以才治。选什么人、用什么人,事关党的事业兴衰和国家前途命运。而能不能选好人、用好人,组工干部是否公道正派至关重要。只有坚持公正、出以公心,才能真正把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