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蛋白质是细胞组分中含量最为丰富、功能最多的高分子物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扮演着生命功能执行者的角色。几乎没有一种生命活动能离开蛋白质,所以没有蛋白质也就意味着没有生命。
由于蛋白质的重要作用,使得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观念:人总是摄取蛋白不足,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是有益的。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过多的蛋白质对人体反而会有负面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蛋白质摄入,正如“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蛋白质能强化免疫系统。我们有时生病却不药而愈,就是体内的抗体发挥了防卫功能。当蛋白质充足时,抗体可在数小时内将自身数量提高100倍,极大地增强这个“部队”的战斗力。但当体内的蛋白质不足时,缺乏制造抗体的原料,于是对细菌的免疫力就减弱了。
但蛋白质摄入过剩,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伴随着动物蛋白质的过量摄入,必然摄入过量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增大血液粘稠度,阻碍血液循环,提升引发动脉硬化的风险,并导致供给细胞的氧气减少。另外,当给癌症患者增加蛋白质营养摄入时,肿瘤细胞会更快生长。因为癌细胞代谢比正常细胞更加旺盛,它会夺取大量蛋白质来“武装”自己,极大提升增值生长速度。
蛋白质能促进代谢,但它也能引发代谢疾病。
人体的每个部位,如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内脏、大脑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人体细胞里每分钟要进行一百多次生化反应,如细胞呼吸和肠道中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等,这些作用的进行都离不开酶。而人体必需的具有催化和调节功能的绝大多数酶,其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能顺利、快捷地进行,人就会精力充沛,身体强壮;若蛋白质不足,将会造成诸如精神萎靡、贫血、食欲不振、激素分泌不正常等问题。
但是,摄取超量蛋白质并经过代谢后,会引发人体代谢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不储存蛋白质,所以必须将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分解后,产生大量分解产物,其中氨、酮酸及尿素等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引起自体中毒,酸碱度失去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含氮物质由尿液排出体外,将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而且,这一过程同时需要大量水分,从而加重了肾脏的负荷,若肾功能本来不好,则会加重这些病症。
蛋白质能更新、修复组织器官,但它又能损伤组织器官。人的身体由上百亿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可以看作一个生命,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新生、衰老、死亡”循环过程中。例如青年人的表皮每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及时得到高质量的蛋白质修补,便会加速机体功能衰退。
另外,摄取过多的蛋白质,还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脂肪肝的发生;无法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肠内腐败发酵,会导致氮质血症、氨中毒,促发肝昏迷。常年进食高蛋白质者,也容易造成含硫氨基酸摄入过多,导致体液中的矿物质含量失去平衡,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综上所述,蛋白质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该适量、科学地摄取蛋白质。
首先摄入量要适宜,既要够用又不可过多。按人的体重计算,每公斤需要0.8g的蛋白质,这当然也要随人的年龄及体重适当调整。一个体重70kg的成年人,每天摄取56g的蛋白质就算适度,基本上已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
其次需要均衡饮食,动植物蛋白质摄入搭配要合理。每天食用的蛋白质最好有三分之一来自动物蛋白质,三分之二来源于植物蛋白质。适量的植物蛋白可以抑制动物性蛋白的脂肪异化,保证必需氨基酸充分合理的吸收。研究发现,当蛋白质食品与蔬菜一起摄入后,胃部消化液要比单吃一种食物时分泌得多,有利于对蛋白质的辅助吸收。
由于蛋白质的重要作用,使得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形成一种观念:人总是摄取蛋白不足,多吃蛋白质丰富的食物是有益的。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过多的蛋白质对人体反而会有负面影响。我们要用辩证的方法看待蛋白质摄入,正如“水能载舟,亦可覆舟”。
蛋白质能强化免疫系统。我们有时生病却不药而愈,就是体内的抗体发挥了防卫功能。当蛋白质充足时,抗体可在数小时内将自身数量提高100倍,极大地增强这个“部队”的战斗力。但当体内的蛋白质不足时,缺乏制造抗体的原料,于是对细菌的免疫力就减弱了。
但蛋白质摄入过剩,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尤其是伴随着动物蛋白质的过量摄入,必然摄入过量的动物脂肪和胆固醇,增大血液粘稠度,阻碍血液循环,提升引发动脉硬化的风险,并导致供给细胞的氧气减少。另外,当给癌症患者增加蛋白质营养摄入时,肿瘤细胞会更快生长。因为癌细胞代谢比正常细胞更加旺盛,它会夺取大量蛋白质来“武装”自己,极大提升增值生长速度。
蛋白质能促进代谢,但它也能引发代谢疾病。
人体的每个部位,如骨骼、肌肉、皮肤、毛发、内脏、大脑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人体细胞里每分钟要进行一百多次生化反应,如细胞呼吸和肠道中食物的消化、吸收、利用等,这些作用的进行都离不开酶。而人体必需的具有催化和调节功能的绝大多数酶,其化学本质就是蛋白质。相应的酶充足,反应就能顺利、快捷地进行,人就会精力充沛,身体强壮;若蛋白质不足,将会造成诸如精神萎靡、贫血、食欲不振、激素分泌不正常等问题。
但是,摄取超量蛋白质并经过代谢后,会引发人体代谢疾病。正常情况下,人体不储存蛋白质,所以必须将过多的蛋白质脱氨分解,蛋白质在人体内代谢分解后,产生大量分解产物,其中氨、酮酸及尿素等对人体会产生副作用,引起自体中毒,酸碱度失去平衡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含氮物质由尿液排出体外,将会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而且,这一过程同时需要大量水分,从而加重了肾脏的负荷,若肾功能本来不好,则会加重这些病症。
蛋白质能更新、修复组织器官,但它又能损伤组织器官。人的身体由上百亿个细胞组成,每个细胞都可以看作一个生命,它们处于永不停息的“新生、衰老、死亡”循环过程中。例如青年人的表皮每28天更新一次,而胃黏膜两三天就要全部更新。所以一个人如果蛋白质的摄入、吸收、利用都很好,那么皮肤就是光泽而又有弹性的。反之,人则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组织受损后,若不能及时得到高质量的蛋白质修补,便会加速机体功能衰退。
另外,摄取过多的蛋白质,还会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加重肝脏负担,导致脂肪肝的发生;无法消化吸收的蛋白质,在肠内腐败发酵,会导致氮质血症、氨中毒,促发肝昏迷。常年进食高蛋白质者,也容易造成含硫氨基酸摄入过多,导致体液中的矿物质含量失去平衡,进而发生骨质疏松。
综上所述,蛋白质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应该适量、科学地摄取蛋白质。
首先摄入量要适宜,既要够用又不可过多。按人的体重计算,每公斤需要0.8g的蛋白质,这当然也要随人的年龄及体重适当调整。一个体重70kg的成年人,每天摄取56g的蛋白质就算适度,基本上已能满足身体代谢需要。
其次需要均衡饮食,动植物蛋白质摄入搭配要合理。每天食用的蛋白质最好有三分之一来自动物蛋白质,三分之二来源于植物蛋白质。适量的植物蛋白可以抑制动物性蛋白的脂肪异化,保证必需氨基酸充分合理的吸收。研究发现,当蛋白质食品与蔬菜一起摄入后,胃部消化液要比单吃一种食物时分泌得多,有利于对蛋白质的辅助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