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褶——马拉美《-ix韵十四行诗》释读

来源 :国外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e11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拉美《-ix韵十四行诗》历来难解,又受到评论家、研究者的极大关注.本文结合诗歌的写作语境,对其诗学机制及辞象蕴意作了反复、细致的分析与解读.透过对诗中"ptyx"一词所含"褶"与"书"两重意义的解释,本文将《-ix韵诗》解读为一种元写作的寓言,并以此为镜鉴,重新照亮了马拉美关于"书"的理想.
其他文献
在日本近代文学史的特定语境中,无产阶级文学显示了其作为思想方法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日本明治后期以来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是在回应同时代危机的态势中发芽、开花和结果的.这种危机迫使无产阶级作家必须跨出自身的知识脉络而关注到同时代的政治与社会议题,这在一方面促使其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保持无产阶级思想活力,另一方面,这些思想性的表露往往导致其作家遭受牢狱之苦.日本无产阶级文学的文本属性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日本的早期传播.因此,本文基于借鉴与融合的视角揭示马克思主义在日本引入和传播的原因及其渠道,在此基础上探讨无产阶级文
PCIE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教学中心,将与教学主题相关的项目(Project)作为教学主线,通过设置合理的教学情景(Circumstances),以培养学生创新(Innovating)思维能力为教学目标,采用激励(Encoura-ging)式教学方法,提升仪器分析实验教学效率.PCIE教学模式能够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进而提升高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PCIE教学模式的实施要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注重教学项目的选取及情境化项目教学设计,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不断提升“仪器
"荷马问题"诞生以来,荷马身份成问题,但严肃的论者通常不否认荷马艺术整一性.19世纪至今的后启蒙时代,论者多谓荷马艺术整一性源于民族精神,此即"荷马的浪漫化".但在19世纪前期和中期的德意志大动荡中,歌德和尼采相继主张"荷马的去浪漫化",并认为荷马艺术整一性并非源于民族精神,而是源于"荷马性情",即奥德修斯式"严肃".究其根本,浪漫化的民族精神只是一个神秘观念,荷马性情才能致力于切实形塑民族担纲者.
巴尔扎克的短篇小说《不为人知的杰作》中隐含着一条文学研究中容易忽略的线索,即对绘画技法和规律的讨论.顺着这一线索,我们会发现围绕绘画本质问题的"素描与色彩"之争,是小说的要旨所在,也是理解小说主人公弗朗霍斐的象征性身份与精神实质的一把钥匙.本文通过对法国17世纪绘画中的古今之争的梳理,将这一问题回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对绘画基本概念的辨析,并结合艺术史家沃尔夫林赋予色彩派的巴洛克式革新精神,重新阐释小说的内涵.本文指出弗朗霍斐身上体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的感性、怀疑和永不倦怠的革新热情,也是巴尔扎克小说创作的
在泰勒的"现代社会想象"图景中,18世纪英国已成为提升经济和商业地位的时代.奥斯丁的小说《理智与情感》(1811)描述了一方面确立资本和市场为中心的有序社会,另一方面在文学、思想和语言上以准浪漫主义的姿态对文明加以情感式的抵制,而这恰恰是奥斯丁小说世界的社会系统最为关键的矛盾和推动社会次系统沟通发展的核心动力.本论文在威廉斯的名著《乡村与城市》(1973)的基础上,以社会系统论为理论出发点,将奥斯丁笔下的自然生态的再现同资本、性别的话语做进一步的关联和梳理.在生态、资本与性别三重话语的交织之下,社会系统内
有关纳粹大屠杀的记忆和书写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才逐渐进入美国公众视野.菲利普·罗斯的短篇小说《狂热者伊莱》(1958)作为美国最早的大屠杀文学作品之一,呈现了二战后不久伍登屯社区里大屠杀记忆遗忘与铭记的冲突.本文探究伍登屯犹太人集体失忆背后的心理和社会机制,揭露战后美国犹太人的真实处境.伍登屯犹太人排挤犹太同胞的行为某种程度上重复着大屠杀发生的逻辑,体现了去犹太身份的同一性暴力.主人公伊莱的悖谬式疯癫喻示他对犹太身份和大屠杀记忆的重新接纳,也标志着以集体失忆为基础的共同体的解体.同时,罗斯通过戏谑严肃的
《农夫皮尔斯》是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它既讨论了基督徒寻求个人救赎之道,也对当时社会各阶层的现状进行了批评.作者威廉·兰格伦对占统治地位的骑士阶层有着极高的期待.本文重点分析了诗人对完美骑士形象的想象,以及这一形象的思想史背景.更具体地说,在本诗中,基督就是完美骑士的化身,一切世俗骑士都需要用他所代表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诗人对他的描写同时体现出两种效仿基督的方式和两种赎罪理论的影响.然而,根据兰格伦的描述,要在现实中实现这一理念可谓困难重重,甚至几乎不可能.基督的胜利反衬了诗歌其他部分中骑士们
自美国建国开始,"边疆"逐渐形成鲜明的美国特性.真实的边疆与虚构的边疆相互交织,建构成边疆神话,推动美国由大陆扩张向海外扩张转变.在"边疆封闭"后,杰克·伦敦的创作主题由北疆转向亚太,反映了"后边疆"时期根植于美国人心中的边疆情结,它由疆土扩张、资本扩张及文化扩张等意识所呈现.从梳理、连接伦敦的北疆及亚太作品的文学性与思想性出发,可发现伦敦的北疆、亚太作品及其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皆与美国人的"边疆焦虑"存在隐性联系,其民族叙事的矛盾性及社会主义思想的杂糅性体现出美国民主思想与海外扩张的张力.
英国20世纪70年代末,全民参与自由市场被表意为撒切尔进取时代精神下的新型共同民主形式.本文运用迈克尔·哈特和安东尼奥·奈格里的自主马克思主义共同性批评理论,揭示德拉布尔作品《大冰期》中房地产市场物质资本对"自然共同性"的侵占,分析从属阶级试图通过另类喜剧实现普遍民主、却必被文化资本生产的"人工共同性"反噬的深层原因,最后阐明穷人诸众争夺共同性这一根本性替代思路.
博尔赫斯的民族立场与身份定位是学界一大谜题.《小径分叉的花园》被忽视的"花园"是典型的文化迷宫,有着中西合璧的外在形态,并置着时空交错的多元历史镜像,是承载着对于文明丰富哲思的异托邦.在对花园进行的跨越时空的玄思中,博尔赫斯看清了民族强弱与文化冲突的暂时性,超越了特定历史语境下纠结的民族难题,达到了对世界的和谐认知.然而,真实时间与艺术时间壁垒分明,个体的现实选择最终确立各自的文化姿态与立场.博尔赫斯没有重复以往关于无限的书写,独创了关于文化身份的新探索.无论历史风云如何变幻,人在选择中成就其自身;而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