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让学生做探究的主人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zh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探究式科学教育”,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有些探究课题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笔者虽然对于探究式科学教育理解不是很深,但是通过学习、听课与实践,也从中领悟了很多,学习了很多。“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遵循的准则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因材施教
  通过七年的科学教学,笔者发现每一个年级的孩子都有很大区别,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教学目标,往往教参上的教学目标给的都不太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改一改目标。不管是教材里的还是“做中学”模块里的内容,只要目标合理,符合学生需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兴趣小组里,笔者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制定的目标也不相同。可能有些孩子的原认知就已经很丰富了,那么就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深入的探究。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类似知识的学生,如“微观世界”里的《放大》一课,有学生没有接触放大镜,于是笔者给了他一个放大镜,让他在学校、在家里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星期。当再次开课时,他已经能够说出很多关于放大镜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这就成功了。
  科学课教育形式的因材施教
  改变教师的角色 笔者以前在实验课中的做法就是“牵着学生,千万别走错”,经过教研员和一些教师的指导,笔者发现这并不是“做中学”的理念。后来,尝试完全放手,发现这并不是想要的结果。所以,“我要当怎样的角色”困扰了笔者很长时间。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这个问题,但是到自己学生身上,却很难实现。总结经验,笔者试着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再尝试着去设计实验步骤,最后在设计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很艰难,笔者总想能立刻达到目的,可是欲速则不达。再总结经验,笔者发现这样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锻炼,而且意识到,就算一个很简单的归纳总结,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想法。而这关系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提示,甚至一个眼神。所以,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到合适的位置,并灵活的运用,以此启发每一个学生。
  教法的因材施教 探究存在着不同的类型,笔者认为“研究”不一定就是实验,根据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形式。如提问法,演示一种现象,让孩子们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后得出一种科学结论来。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的。再有就是真正的探究了,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实验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进行猜想、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论等等。
  评价的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在课堂上的。课堂上的评价是很重要,也很直接。但是一些课堂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也起了很大作用。如在《微观世界》里,每节课后都有教学评测表,在上面都有不同的层次,这是很好的课堂评价形式,也能够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评价。但学生在课下所用的功,或者为此所做的一些探究,也应该属于学生的评测指标。这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课后作业来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他所做出的探究,给予不同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课下探究的过程做出评价。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批评式的和激励式的评价,可能效果会不一样。
  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这能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收益。如果某一个知识或物体学生可能不了解,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听到,或者很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这就给一些想象力差或者基础不好的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但并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某个实验,有时候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亲身探究才是说明问题最好的方式,所以在这一点上要慎重选择。
  总之,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探究、热爱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做探究的主人。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把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
其他文献
<正>一、项目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要领1.前提。学生学习的前提是兴趣,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更需要的是对数学感兴趣。(1)通过一些数学著作和事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读是彰显语文真正味道的主要方式,古人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常用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不少鲜为人知的教育教学先进人物,抓好了朗读这个环节,真正落实并加浓了语文之味。要读出语文的味,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学立足点转移到以读为主的教学实践上来。将朗读训练贯穿于整个课堂教
本实验研究发育过程中胰岛素影响树突可塑性的因素。实验结果显示胰岛素信号,特别是脑内源性胰岛素在树突棘的发育有重要影响。相反的,如果下调内源性胰岛素信号,会明显影响
<正>众所周知,连续的雾霾天气对人的身体会有很大伤害。对于学校而言,一方面需要让学生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来提升身体素质;另一方面,面对反复的雾霾天气,不仅要停止户外运动,甚
项目学习的显著特征是“做中学”,即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做事情,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现知识,体验知识,感悟探究知识,提升综合素养。做事情,越来越需要合作完成。基于这样的认识,小组建设的意义和价值再一次凸显出来,小组建设是项目学习有效进行的得力推手和重要保障。  不过,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同样的项目,同样的学生,不同的教师实施结果却是大不一样。教师的主导性再一次凸显出来。教师改变,首先是观念的改变;观念改
作为一线教师,如何才能掀起“品读”的盖头呢?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有所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这一要求进一步肯定了品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课堂上,必须让学生充分、扎扎实实地读正确、读流利,这样才能达到对语言的积累,对语言进行转换与表达。永远属于自己的知识是要自己细细品读出来的!  品重点词,读心灵之声  不少老师都能在课堂上体现这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