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探究式科学教育”,大致包括根据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从儿童已有的知识、对问题的了解和已具有的科学概念出发,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探究问题……有些探究课题还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科学知识和日常生活相联系。“做中学”科学教育的目标是:让所有学前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有机会亲历探究自然奥秘的过程,使他们在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儿童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的方法,使儿童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为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笔者虽然对于探究式科学教育理解不是很深,但是通过学习、听课与实践,也从中领悟了很多,学习了很多。“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遵循的准则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因材施教
通过七年的科学教学,笔者发现每一个年级的孩子都有很大区别,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教学目标,往往教参上的教学目标给的都不太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改一改目标。不管是教材里的还是“做中学”模块里的内容,只要目标合理,符合学生需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兴趣小组里,笔者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制定的目标也不相同。可能有些孩子的原认知就已经很丰富了,那么就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深入的探究。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类似知识的学生,如“微观世界”里的《放大》一课,有学生没有接触放大镜,于是笔者给了他一个放大镜,让他在学校、在家里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星期。当再次开课时,他已经能够说出很多关于放大镜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这就成功了。
科学课教育形式的因材施教
改变教师的角色 笔者以前在实验课中的做法就是“牵着学生,千万别走错”,经过教研员和一些教师的指导,笔者发现这并不是“做中学”的理念。后来,尝试完全放手,发现这并不是想要的结果。所以,“我要当怎样的角色”困扰了笔者很长时间。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这个问题,但是到自己学生身上,却很难实现。总结经验,笔者试着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再尝试着去设计实验步骤,最后在设计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很艰难,笔者总想能立刻达到目的,可是欲速则不达。再总结经验,笔者发现这样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锻炼,而且意识到,就算一个很简单的归纳总结,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想法。而这关系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提示,甚至一个眼神。所以,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到合适的位置,并灵活的运用,以此启发每一个学生。
教法的因材施教 探究存在着不同的类型,笔者认为“研究”不一定就是实验,根据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形式。如提问法,演示一种现象,让孩子们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后得出一种科学结论来。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的。再有就是真正的探究了,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实验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进行猜想、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论等等。
评价的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在课堂上的。课堂上的评价是很重要,也很直接。但是一些课堂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也起了很大作用。如在《微观世界》里,每节课后都有教学评测表,在上面都有不同的层次,这是很好的课堂评价形式,也能够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评价。但学生在课下所用的功,或者为此所做的一些探究,也应该属于学生的评测指标。这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课后作业来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他所做出的探究,给予不同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课下探究的过程做出评价。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批评式的和激励式的评价,可能效果会不一样。
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这能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收益。如果某一个知识或物体学生可能不了解,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听到,或者很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这就给一些想象力差或者基础不好的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但并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某个实验,有时候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亲身探究才是说明问题最好的方式,所以在这一点上要慎重选择。
总之,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探究、热爱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做探究的主人。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把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笔者虽然对于探究式科学教育理解不是很深,但是通过学习、听课与实践,也从中领悟了很多,学习了很多。“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遵循的准则之一是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之间的差异。鼓励每一个孩子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去学习。
科学课教学目标的因材施教
通过七年的科学教学,笔者发现每一个年级的孩子都有很大区别,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教学目标,往往教参上的教学目标给的都不太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因此,教师需要改一改目标。不管是教材里的还是“做中学”模块里的内容,只要目标合理,符合学生需求,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在兴趣小组里,笔者根据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情况,给他们制定的目标也不相同。可能有些孩子的原认知就已经很丰富了,那么就会对他提出更高的要求,让他深入的探究。对于一些没有接触过类似知识的学生,如“微观世界”里的《放大》一课,有学生没有接触放大镜,于是笔者给了他一个放大镜,让他在学校、在家里用放大镜观察一个星期。当再次开课时,他已经能够说出很多关于放大镜的知识,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掌握了知识、亲历了学习的过程,这就成功了。
科学课教育形式的因材施教
改变教师的角色 笔者以前在实验课中的做法就是“牵着学生,千万别走错”,经过教研员和一些教师的指导,笔者发现这并不是“做中学”的理念。后来,尝试完全放手,发现这并不是想要的结果。所以,“我要当怎样的角色”困扰了笔者很长时间。虽然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过这个问题,但是到自己学生身上,却很难实现。总结经验,笔者试着先让学生归纳总结,再尝试着去设计实验步骤,最后在设计某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过程很艰难,笔者总想能立刻达到目的,可是欲速则不达。再总结经验,笔者发现这样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培养、锻炼,而且意识到,就算一个很简单的归纳总结,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想法。而这关系到教师对每一个学生的一个提示,甚至一个眼神。所以,要和学生一起成长,尽快转变自己的角色到合适的位置,并灵活的运用,以此启发每一个学生。
教法的因材施教 探究存在着不同的类型,笔者认为“研究”不一定就是实验,根据不同的学生,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探究形式。如提问法,演示一种现象,让孩子们针对这种现象,研究后得出一种科学结论来。这些都是教师在课堂上经常做的。再有就是真正的探究了,对学生的要求也就更高了,如实验法,这就要求学生自己去进行猜想、搜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结论等等。
评价的因材施教 对于学生的评价,不一定都是在课堂上的。课堂上的评价是很重要,也很直接。但是一些课堂外的评价对于学生来说也起了很大作用。如在《微观世界》里,每节课后都有教学评测表,在上面都有不同的层次,这是很好的课堂评价形式,也能够对不同学生做出不同评价。但学生在课下所用的功,或者为此所做的一些探究,也应该属于学生的评测指标。这可以通过课前提问或者课后作业来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他所做出的探究,给予不同的评价,也就是对学生课下探究的过程做出评价。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如批评式的和激励式的评价,可能效果会不一样。
教学手段的因材施教 现在很多学校的教室里都安装了多媒体,这能够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巨大收益。如果某一个知识或物体学生可能不了解,就可以通过多媒体让学生看到、听到,或者很直观地看到教师的演示实验。这就给一些想象力差或者基础不好的学生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条件,帮助学生获得一些不好理解的知识。但并不是多媒体用得越多越好,不能用课件来代替某个实验,有时候教师的演示和学生的亲身探究才是说明问题最好的方式,所以在这一点上要慎重选择。
总之,进行探究式科学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学生对教学目标进行深刻的反思;也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师是课堂中科学探究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支持者;还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配合,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学生要积极进行探究、热爱探究,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做探究的主人。要让学生深入探究生物生命活动中一些有意义的问题,有助于他们把对生命本质的认识上升到新的高度。
(作者单位:北京市大兴区瀛海镇第一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