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探析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bianwo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协同创新是一项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高校、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系统叠加的非线性效用。无论何种协同模式,其基本出发点均是发挥集群优势,依靠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资源共享平台,进行高水平的交流与协作,从而达到高水平科学研究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之目的。协同创新是高校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方式,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已成为高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有效选择。社会学认为模式(models)是研究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的理论图式和解释方案,同时也是一种思想体系和思维方式。人们通过各种模式对现象加以组织与条理化,使其能清晰解析现象中的各种情况。本文将对以高校为实施主体的五种主要协同模式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 校内协同模式
  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是指高校汇聚校内学科、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校内协同创新平台与机制的建设,促进高校内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和不同团队之间的协同创新。
  校内协同模式是基于校内现有资源状况,打破以往以院系或部门为单位的条块分割,通过发挥各单位的主体作用,促进跨院系、跨部门深入合作,实现协同之目的。校内协同模式往往以多个平台为基点进行合作,如沟通平台、共享平台组织平台等。通过平台交流,在高校整体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协同各方努力推动校院间协同、学院间协同和学科间的协同合作,达到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利用高校协调便利的优势,使创新资源配置更加科学、合理、高效。校内协同,能有效地调动创新意识和协同创新的意愿,整体提升高校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是高校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保证。通过协同创新,打破高校内现有的分割模式局面,打造具有本校特色的交叉专业或边缘专业,极大地发挥了交叉效应;构建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推动专业集群化发展,多学科的综合渗透和新的学科增长点有利于发挥横向效应。
  案例:南开大学围绕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建设问题,将环境学科与经济、管理、政治、历史、哲学、法律等学科进行整合,组建文理工交叉的研究团队,设立了循环经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显著地提升了科学研究能力。该基地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国家科技支撑重大计划1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参与国家重大环保专项、国家水专项、环保部公益项目和科技部专项等重大课题;还先后承担了欧盟SWITCHASIA项目、世界银行、UNDP、中欧合作项目、国家发改委、国家环保部、国家商务部等相关研究课题40余项。
  二 校校协同模式
  校校(校际)协同模式是指高校与高校之间利用各自不同的学科优势进行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依托各自的特色学科,共享优质资源,通过共同承担大型科技攻关项目、专业互通、互聘师资、学分互认、论文互评等途径,开展校际之间的协同合作。校际协同创新模式因参与主体均为高校,彼此拥有趋同的协同目标和文化诉求且创新能力往往相差无几,有利于在合作中各方进行有效沟通,快速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
  高校之间的协同创新通过搭建跨学校的协同平台,实现项目合作、联合攻关、战略联盟等方式进行深入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努力构建全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教师互聘、学生互换”的基本原则,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选取优秀学生进入对方学校深造。在课程建设方面,根据学生渴求、市场需求和发展要求,协同各方应共同开发新课程,聘请对方教师或校外人士兼任本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联合建立科研基地;把握科研发展潮流,共同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科研规划;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申报及联合攻关。
  案例:西安交通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于2002年实施了真正意义上的校际协同模式,共同成立通理国际深造培训学院,通过共享优质资源开展了深度教育合作,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止到2013年,陕港两地的国际交流达21项,共同培养了1700多名毕业生,为西部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 校企协同模式
  校企(行业)协同创新指高校与企业之间开展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创新人才的模式。与一般的校企协作教育模式不同,校企协同是培养实践型、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模式。校企协同模式一方面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基地,使其了解企业需求和产品研发的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促进企业改进技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校企协同实现了协同各方深度参与,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的有效结合,达成了互利共赢。通过订单培养模式、科研项目协作模式、校企共建研发平台、实训基地模式等多种培养模式的实施,高校与企业均能在协同创新的深度合作中找到各自的增长点。高校教育的理论优势结合企业的实践优势,加之行业的特色优势和所在地区的地域优势,该协同方式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在主体对接过程中,高校学生随导师从实验室走进车间,真正步入生产环节,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活动,既培养了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也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链的延伸。
  案例:南京工业大学与江苏德邦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江苏德邦——南工大联合技术开发中心”。此中心以学校科技资源作科技支撑,近年来承担了20多项研发任务,为企业解决了多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学校还为德邦集团开办了工程硕士班,为企业培养了专门的技术人才,提高了企业科技人员的素质。
  四 校所协同模式
  校所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具有理论研究优势的高校与具有科研能力与科研团队优势的科研院所之间的协同创新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此协同创新模式适合学术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即依托优势学科和专业,以协同创新平台为媒介,通过拔尖人才承担的科技攻关任务及发表论文,完善优秀科研人才的培养模式。校所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构建“联合招生、合作培养、双重管制、成果共享”的人才培养模式。   校所协同模式一方面完善了高级人才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提升了科研水平,达到了双赢的目的。从高校的角度看,通过充分利用科研院所的研究资源和设备,改善了科研环境,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从科研院所角度看,通过吸收研究生及教师参与到具体的科研项目,引入了新思维与新方法,拓宽了研究视域。
  案例:北京邮电大学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联合培养的博士生,通过参与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无线移动通信重点实验室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课题,取得良好的培养效果,形成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成果。
  五 校政协同模式
  校政合作是指学校与政府部门以签订合作契约方式,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通过明确具体而丰富的合作内容、有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利用双方资源优势,共同发展的合作模式。
  发挥其政策职能的导向作用,通过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力量关注高校的人才培养,为高校培养人才营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环境;关注高校和企业的各种诉求,帮助双方构建合作交流平台;鼓励企业设立实践基地,为学生学习来自生产服务前沿的先进经验提供条件。发挥政府部门信息统合的功能,为高校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在高校周边建设产业园、创业园,为大学生创业、科技创新创造条件。
  案例:2013年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安徽工程大学正式签订了合作共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框架协议,确立了“加强合作,致力共赢,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原则,明确了促进毕业生供需合作、建立毕业生实习基地、开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培训、开展产学研合作等多方面合作内容。
  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由于创新系统内部主体与其他主体之间的联结尚不紧密,导致创新效率仍在较低水平徘徊。毫无疑问,无论何种协同模式都远未达到理想状态,都需要各协同主体不断寻找、发现、解决新问题,继续从机制、理念、操作等各个层面继续推进改革。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
   2012(2):165-174.
  [2]薛传会.论高等学校的协同创新战略[J].当代教育科学,
   2012(7):29-31.
  [3]冯宗宪,王青,侯晓辉.政府投入、市场化程度与中国工
   业企业的技术创新效率[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11(4):3-17.
  [4]韩强.农业高校协同创新:模式、问题与对策[J].高等农
   业教育,2013(5).
  [5]董波渡.我国高校协同创新模式及运行机制研究[D].安
   徽大学,2014.
  [6]牟光庆.高校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轻工教育,2013(2).
  [7]苏娅,侯二秀,杨洋,王晓燕.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构建与
   案例研究[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14(52).
  [8]胡小清.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科
   教导刊,2013(7).
  [9]赵卫华,鲁芬,张婧.高职教育“校政合作”人才培养模
   式的新探索——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秘境临沧”导
   游礼仪服务队[C].云南省高等教育学会高职高专教育
   分会2009年优秀论文集,2009.
其他文献
With the self-made pyrolysis equipment in miniature,we experimented in different pyrolysis conditions to get different pyrolyzate yields (carbon,vinegar and gas
构建高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职院校、企业的稳定发展都有着重要作用。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院校多个方面的共同参与,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就从高职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构建的存在问题、发生原因和解决措施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以推进我国高职校企长效机制构建的进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日益
The ultrastructure observation, energy spectrum analyses and study on sieve elements in gingko (Ginkgo biloba. L) root phloem showed: 1) The inside wall had a l
China runs several biggest forestry programs in the world. Improved use of these forests and the newly planted forests should provide multiple benefits for Chin
河南理工大学作为我国第一所矿业高等学府和河南省建立最早的高等学校,从1909年建校伊始,就高度重视从自身办学优势、特色和服务面向出发,积极融入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来,形
“全国高考人数连续5年下降后,2014年首次回升,高考报名人数呈现出止跌趋稳的态势。但由于适龄人口大幅下降、招生规模大幅上升等原因,高校招生难并未因此得到缓解,多个省市高校
绿色园林植保技术是园林植保的发展趋势,在园林绿化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乡土树种为主和适地适树为原则,合理配置植物,模拟自然群落、创造复层结构绿地,建设和谐稳定的植物群落
选用杂交稻组合汕优桂99为材料,以当前早稻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农地膜覆盖湿润育秧为对照,设计每公顷播种1080公斤、720公斤和180公斤三个播种密度水平,对旱育秧的形态、解剖特
This paper reports on a new disorder that first appeared in eucalypt plantations in south China in 2003. The plantations were destructively sampled near Leizhou
我国高等特殊教育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1986年北京师范大学首次招收了15个特殊教育专业的本科生,随后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相继开设了特殊教育专业,我国高等院校开设特殊教育专业的数目越来越大,其现状与发展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可以说我国高等特殊教育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能否抓住历史发展的机遇,推动高等特殊教育专业建设的发展,是我们所要面对的问题。然而,随着我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