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至2011年中国东部和西部地区第一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对比分析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19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对比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第1掌骨基底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63所医院诊治的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侧别及骨折分型等。将东部地区35所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A组,西部地区28家医院的患者资料定义为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各年龄段骨折例数及骨折分型等。 

结果

共收集890例第1掌骨基底骨折患者,男女比为4.56∶1,高发年龄段为青年组;Ⅲ型骨折最多,占44.49%(396/890)。A组621例,男女比为4.59∶1;B组269例,男女比为4.49∶1,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年龄中位数39岁大于B组3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687,P<0.001)。两组高发年龄段均为青年组,右侧多于左侧。A组青年组构成比低于B组,中年组构成比高于B组(P<0.05),儿童组和老年组构成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骨折高发类型均为Ⅲ型,A组Ⅰ型骨折构成比高于B组,Ⅱ型骨折构成比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Ⅳ型骨折构成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第1掌骨基底骨折多见于青年男性,右侧多于左侧,高发骨折类型为Ⅲ型。东部地区Ⅰ型的构成比高于西部地区,Ⅱ型的构成比低于西部地区。

其他文献
惰性B细胞淋巴瘤目前仍是不可治愈的疾病。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治疗药物和方案层出不穷,靶向药物CD20单抗、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免疫抑制剂、蛋白酶体抑制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在惰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试验结果可能会影响未来的治疗策略。现结合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报道,对惰性B细胞淋巴瘤靶向治疗的重要临床试验新进展进行介绍。
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血液学会议,会议报道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当今血液病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从诊断到治疗的最新进展。第59届ASH年会内容涵盖了从急性髓系白血病标准治疗的改进到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策略,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前景到生物学特性对惰性淋巴瘤治疗决策的影响,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个体化治疗到获得性/遗传性骨髓衰竭的研究等课题。中国学者近年来也取得了出色的研究成
目的分析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的临床特点、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17例伴纵隔大包块淋巴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17例患者均经病理诊断确诊,其中原发纵隔大B细胞淋巴瘤6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5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其他类型非霍奇金淋巴瘤3例。4例采用化疗联合放疗,7例采用单纯化疗,5例采用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1例化疗后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并发肾细胞癌(RCC)18F-FDG PET-CT的显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NHL并发RCC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3例患者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2例并发肾透明细胞癌,1例并发乳头状RCC。3例患者淋巴瘤病灶18F-FDG PET-CT均表现为脱氧葡萄糖(FDG)高摄取,其中2例肾透明细胞癌病灶FDG无
目的评估神经激肽1(NK1)受体拮抗剂阿瑞匹坦联合泼尼松、托烷司琼预防R-CHOP或CHOP方案化疗所致恶心、呕吐(CINV)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天津市人民医院90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接受R-CHOP或CHOP方案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阿瑞匹坦组45例,于第1天化疗前1 h口服阿瑞匹坦125 mg及泼尼松100 mg,静脉滴注托烷司
滤泡性淋巴瘤(FL)起源于生发中心B细胞,是我国最常见的惰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目前仍是一种不可治愈的疾病。在第59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FL为NHL领域报道最多的亚型。目前FL的研究热点为诱导后维持治疗、新药联合诱导治疗及维持治疗、去化疗治疗FL以及寻找新的预后生物学标志。
目的探讨内皮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异常活化对恶性淋巴瘤进展及继发易栓症的影响。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2009年10月至2016年11月扬州市江都人民医院40例恶性淋巴瘤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血清中细胞活化因子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测定抗凝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1b和血小板表面CD62p水平。检测结果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LSD-t检验。结果恶
目的探讨原发CD5阳性(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生物学特性及利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效果。方法总结既往报道的1例及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液科收治的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骨髓及淋巴结细胞形态学、流式细胞术、免疫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评估利妥昔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的治疗反应,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者初诊明确诊断为原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期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距骨体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年7月至2016年5月期间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联合Ilizarov外固定支架踝关节牵张技术治疗的16例距骨体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9例,女7例;年龄17~56岁,平均35.6岁;通过术前、术后踝关节X线片及CT三维重建进行影像学结果评价;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
目的探讨硫酸葡聚糖/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壳聚糖纳米微球联合珊瑚羟基磷灰石(DS/rhBMP2/CS/CHA)在修复大段骨缺损中成骨化能力。 方法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DS/rhBMP2/CS缓释微球,并经冻干吸附到CHA中,将72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4组,行右桡骨骨缺损的造模,分别将CHA、rhBMP2/CHA、DS/rhBMP2/CS/CHA植入骨缺损区域中并依次命名为CHA组、rhBMP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