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教师反思的模式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反思型教师的概念界定
  关于反思型教师的研究各有千秋,不同的学者对反思型教师的理解、立场和视角各有新意。笔者认为无论反思型教师的概念如何界定总是离不开教师的主观能动的反思;依靠原有知识结构的反思;实现一定教育目的的反思;实践性活动中的促进反思这几方面。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反思指反思研究的整个过程是教师自主活动的过程,它通过教师的自我认识、自我分析、自我评价 ,以获得新的认识、新的体验、新的方法 ,这个过程始终建立在教师内在发展动机的基础上。依靠原有的知识结构的反思指在学习教育基本理论,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与教育教学相关的公共理论的基础上的反思。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的反思指任何教师的反思都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并不是盲目的反思。至于实践活动中的反思更是不言而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大多数教学经验是在实践中反思和总结而形成的,所以反思型教师一定是离不开在实践中对教学的审视、分析、判断、反馈、控制和调节。
  二、小学教师借鉴的反思型教师的模式
  1、技术型反思模式
  技术型反思是对课堂情境中的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反思仅仅限制在分析使用策略的效果上,关注教学的技术领域。技术型反思的教师教育模式培养的教师一般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这种技术型模式下的教师主要推崇外部权威和专家的教学策略和技巧,然后根据其设定的有效教学的成功案例或模式去实践,并进行技术性的反思即可。由于技术型反思的模式培养的教师过分重视对教学方法和技巧的学习,所以容易忽视对教学赖以存在的理论,原理以及社会背景,环境,政治,经济的反思。技术型反思模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狭隘性,但是也不可否认在当时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技术型反思模式培养的教师曾对教师教育和有效教学起过积极、推动作用。只是在要求教师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这种模式逐渐被淘汰或处于没落地位,但是还是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在进行教师教育时要客观看待。
  2、行动型反思模式
  从教学进程的视角看反思,可分为对行动的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和为了行动的反思。对行动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完成或结束的一种对行动和思想的反思;在行动中的反思是指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反思,在教学活动中做出的思考和理性的决定;为了行动的反思则是指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和目标,为未来的教育活动和教学行为而反思,此反思是为了指导未来的教学活动和提升教学策略。舍恩指出,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个性和独特性,教师不可能一沉不变的使用已有的教学经验和策略,他们要想在教学实践中做出明智的决策,就必须首先立足于他们自身的实践。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虽然在几乎所有的方面与技术性反思都大相径庭 。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倾向于把教学降低为单纯的课堂教学和管理活动 ;都把注意力集中在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组织教学和管理集体的具体方式上 , 尽管这些也是教学的重要方面,但并不能涵盖教师职责的全部。
  3、人格型反思模式
  人格型反思模式的提倡者们认为,以个人化的方式进行反思的教师会有意识地将他们的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联系起来。人格型反思的教师会在自己的职业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反思自己成为哪种类型的教师有助于实现学生的目标和理想,他们比较关注自己的职业形象和学生的生活,情感,追求,理想,爱好等方方面面,人性化色彩较强。学生的个人追求,学生所关心的事情及学生对未来的憧憬和梦想都在他们的关注范围。这是国际教师教育界较流行和提倡的一种反思性教师教育模式,体现现代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比较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建构良好的师生关系,从教师的个人化和人格化方面的提升来促进师生互动和交流,进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可否认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借鉴的教师教育模式,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人格型反思教师模式会导致忽视教学质量和效果,缺乏对教学技巧和方法的关注。
  4、缜密型反思模式
  缜密型反思是一种对教学活动,教学原理,教学背景,教学组织,教学管理,教学行为,师生关系,学校准则,社会准则以及伦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全方位,系统的教师反思模式。这种模式的倡导者认为教师不仅要反思教学活动和教学质量,效果等,还要反思和处理好各种关系,各种组织和管理的原则和准则也要注意审视,同时还不能忽视社会的准则和人文伦理道德。由于反思的方面信息混杂,教师必须在对信息权衡的基础上才可做出最佳决策。可谓是一种涉及面较广,主客观因素兼备,伦理道德,社会背景,组织环境等都反思在内的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技术型反思和人格型反思模式的弊端,但是毕竟反思的信息鱼龙混杂,没有提出具体科学的评价和反思标准,当教师对不同的信息和观念进行权衡时势必会遇到一些无法处理和规避的矛盾。如果综合考虑和处理各种信息会达到较佳的效果,但是如果出现矛盾,信息不平衡现象就会导致全纳但是不精细的局面,但是笔者认为宏观考虑,权衡多方面信息的缜密型反思模式会促进教师的综合全面健康的发展,至少不会出现教师“营养不良的局面”。
  5、批判型反思模式
  凯米斯(Kemmis,S)等人将反思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技术性反思 ,在这一层次里反思的问题在于有效实现既定目标,主要对课堂情境中各种技能与技术的有效性进行反思。二是实践性反思(practical reflection),在这一层次里反思的问题包括假说、倾向、价值观以及由行为产生的结果。三是批判性反思。批判型反思模式将学校只是看做一种政治的建构,反思学校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和不平等的教学实践和学校活动。笔者认为这种批判型反思模式培养教师的过程中比较重视反思和克服社会不平等和不公正的现象,鼓励教师倾听边缘人群的声音,是对教学体系所包含的政治意义和伦理道德价值的反思。批判型反思受制于外部的已有的标准,和社会政治观念的影响,教师的专业权威和实践经验可能会受到挑战。
  小学教师作为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教学中要积极反思,总结经验以便更好地从事教育工作,为基础教育贡献力量,主动进行教学反思和工作反思,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了解和研究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因材施教。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科学研究所 】
其他文献
一、以信息技术为平台,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  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作文的强大内动力,是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导。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而教师单凭一支粉笔、一张嘴是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只有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才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中,面对低年级的看图说话练习,我抓住儿童习惯用形象思维、直观思维的心理特点,把图片精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千方百计的利用信息技术作为叩开
刚刚教书的时候,我真的很苦恼,在师范读书期间我是个很用功的人,是正儿八经的三好学生,教育学、心理学的成绩特别优秀,而且还利用课余时间读了不少有关教育学方面的书,可是一踏上讲台,面对着性格各不相同的学生,我竟束手无策!  为什么教育学上关于班级管理的理论派不上用场?到底是什么原因使我选择了不准选择也不该选择的吼叫和体罚?我在苦恼中思索着,蹒跚着。  我写在脸上的沮丧和痛苦引起了学校老教师的关注。他们
介绍了聚合度为600,K值为55的超低聚合度PVC糊状树脂的开发过程,通过对链转移剂的筛选、加料方式和反应温度及和乳化体系的研究,成功的开发出目前国内空白混合法超低聚合度的糊
科学课程改革把探究定义为“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从而突出探究的核心地位。探究性教学是开放的教学,其开放性应该是全方面的,包括问题的提出,材料的选择,过程的经历。这就要求教师在引导时,不拘泥于一种教学思路、教学形式和教学渠道,认清通向科学的殿堂不是只有一条路,也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在小学阶段,只要让学生能形成一定科学素养,就是有意义,有价值的。反思我们过去自然教学中进行科学探究
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有的学生一听到上作文課,就会唉声叹气,情绪低落,表现出习作前“惊弓之鸟”的心理;也有一些学生在接受习作任务后,双眉紧锁,沉思许久,常常千方百计套用大脑中的“内存”以应付习作,存在着典型的“守株待兔”心理;更有甚者,在习作中喜欢“有法可依”:首尾呼应,篇末点题,开门见山,设置悬念……这种写作时不知变通,一味依赖套用技法的心理为“刻舟求剑”的心理。  造成学生这些心理现象的原因
现代社会发展日趋迅速,世界各国的经济竞争正转化为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的竞争。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已成为当代社会改革和发展的潮流,当今社会是一个变动激烈、知识更新快、多元化的社会,对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有创新精神,能独立解决问题、独立学习、自主发展,能与人团结协作,即多能型的人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互动教学呢?  一、平等是互动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