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价的CIO

来源 :计算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22920779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天价CEO的批量产生,默默无闻的高价CIO也开始在中国上市公司中悄然浮现。就个别而言, CIO的薪酬的确已经进入了顶级之列; 但就整体而言,中国CIO还是廉价的。因为,与那些叱咤风云、雄心勃勃的强势CEO们相比,CIO群体还是显得十分单薄和孱弱。
  谁是2007年的天价CEO?
  平安保险公司董事长马明哲。年薪6600万元人民币。
  谁是2007年的天价CIO?
  平安保险公司副总经理、首席信息执行官(CIO)罗世礼,年薪640万元人民币。
  
  当记者向熟悉的CIO们曝出这一数字时,他们无一不是一脸的惊愕。连国内知名薪酬专家、太和顾问研发中心副经理侯剑峰也向记者表示: “这个数字确实让人感到惊讶。”
  在随后展开的一系列调查中,记者还发现,伴随着天价CEO的批量产生,高价CIO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也悄然浮现: 交通银行CIO侯维栋年薪136万元人民币; 招商银行CIO徐连峰年薪160万元人民币; 中国人寿CIO刘安林年薪46万元人民币。
  单从这几位CIO的报酬来看,中国CIO的薪酬似乎进入了顶级之列,这与美国的情况完全一致。根据管理咨询公司Janco Associates最新的研究数据,有22位企业的CIO和高级IT主管的薪酬和奖金已经超过了200万美元。其中,美国电子产品零售巨头百思买的CIO(同时也是CEO)年薪为859万美元。
  记者注意到,22位顶级CIO中,有9个来自金融服务业,比如北方信托、万事达、Capital One、西部联盟等公司; 其中有8位年薪都在400万美元之上。而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上述4位高薪CIO悉数来自上市的金融服务机构。而且,记者还发现,在美国这22名顶级CIO中,竟然有18人都拥有副总裁以上的头衔,有的甚至是由CEO来兼任,纯粹的CIO只有3名。中国平安的罗世礼也是如此,副总经理兼任CIO。
  但是,中国平安罗世礼的天价只是极个别的现象,并不能反映出当前CIO群体的薪酬现状。
  就整体而言,中国CIO还是廉价的。
  根据太和顾问提供的数据,即使是在薪酬水平最高的金融行业,较高等次的IT经理的年薪在36.4万元人民币,较低等次的只有19.5万元; 其次是电信行业,较高等次的IT经理年薪为27.6万元,较低等次的只有17万元; 较高等次的制造业IT经理年薪为24.1万元,较低等次的只有15.2万元; 医药行业较高等次的IT经理的年薪为20.6万元,较低等次的为12.7万元; 物流行业较低等次的IT经理仅为9.2万元。
  从现象上看,CEO和CIO之间的薪酬差距是巨大的,即使是数百万元年薪的CIO,与数千万元薪酬的CEO相比,也仅仅是其1/10。太和顾问研发中心副经理侯剑峰还介绍说,即使是在同一企业的经理层, IT经理的平均薪酬都要比财务经理、市场经理低,更不能与财务总监和市场总监的薪酬相比。比如在房地产业,市场经理平均薪酬为18.7万元、财务经理的平均薪酬为17万元,而IT经理大约为16.8万元。
  采访中,红杉树公司副总裁成杰的话让记者印象深刻。“企业的CIO或者IT主管如果不能创造出业绩,那么他肯定是廉价的。”记者也了解到,即使是一些拥有CIO头衔的人,实际在做的仍然是技术经理的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他可能暂时拿到几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高薪,但鲜有能长久者。要么是企业觉得不值而解聘,要么是CIO如坐针毡而最终逃离。
  
  为何廉价?
  
  如果让你随便说出几个知名CEO,你很可能脱口而出,招商银行马蔚华、平安保险马明哲、民生银行董文标等等; 如果记者向你提到罗世礼、刘安林、侯维栋、徐连峰等人的名字,你知道他们是谁吗?肯定不知道。
  CIO群体寂寂无名,而且势单力薄,难以形成群体效应,其影响力也相当弱。而且,就现实而言,CIO在推动商业变革中的力量和作用还是微弱的。在现阶段,IT主管还是被定位为“高级蓝领”的角色,做着辅助性的工作。即使那些拥有CIO头衔的人,也难以在企业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就是CIO们廉价的主要原因。
  
  势单力薄
  记者细细查看了分别入选2006年和2007年度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排行榜前10名的20家企业,包括深圳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诞生了2006年的天价CEO)、中集集团、平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银行、万科等,发现在这20家业绩显赫的企业中,明确设置了CIO职位,并且CIO进入决策层(其薪酬在公司财报上有体现)的仅有平安保险、招商银行和中国人寿,可谓凤毛麟角。
  这些实力强劲的上市公司尚且如此,更何况民营企业和大型国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朱岩最近主持了一项关于中国CIO领导力的研究,当他向一些民营企业的老总们(也是他的学生)要求与其企业的CIO面谈时,很多老总都不知道什么是CIO。
  CIO仍然是一个相当模糊的群体。“CIO整个群体的边界很模糊,不能怪这个群体,也不能怪CEO们。这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必然。”朱岩向记者强调。而申银万国证券公司的信息部总经理郭怡峰认为,CIO还是很“虚”。为何很“虚”?因为信息的价值难以被评估和计算,所以管理信息的CIO的职能就会相当模糊。
  没有群体,就没有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家阶层的地位和影响力分外显眼。他们以敏锐的眼光、尖锐的锋芒、精锐的力量、开阔的视野、竞逐全球市场的雄心,塑造出一个强悍的群体形象。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天价CEO批量产生的现象。
  而与这些野心勃勃、运筹帷幄的CEO们相比,中国的CIO们是单薄的和孱弱的。所以我们才会因为出现了几个百万元年薪的CIO而惊讶不已。但是,天价CIO的浮现,对于CIO群体的薪酬水平的影响是正面的。在这样的一个急剧变动期,估值不均衡造成了CIO群体之间巨大的薪酬差异,这是正常的现象。但是根据势能均衡的原理,人才总是往薪酬高的地方流动,经过3~5年的流动,群体的薪酬水平肯定就会上升一个台阶,而整体的估值和评价就会合理得多。
  朱岩认为,未来10年将是CIO们的天下。“未来10年,是信息技术和企业发展结合得最快的10年,那些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变革的企业,就会取得领先地位; 而那些还意识不到信息技术重要性的企业,可能会慢慢地被淘汰掉。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CIO将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他一定是这个时代的主宰。”
  所以,朱岩常常对那些来清华经济管理学院培训的CIO们说: “这是一个发展的黄金期,你错过了,再想进去可能就难了。因为薪酬达到百万元这个量级后,CIO职位的竞争就变得激烈了。”
  
  没有业绩
  高薪何来?
  采访中听到的一个案例很有意思。一个做“阴宅”生意的老板在南方某省几乎形成垄断,靠着这“很损很暴利”的生意可谓富甲一方,他不知道信息化为何物。在参加一次老板培训班的时候,有人给他支招,说你现在做的生意是靠垄断获得暴利,而且你是在别人最伤心、最脆弱的时候猛劲儿地掏别人的钱,实在让大家瞧不起。你可以把生意变成一种文化,用文化和服务来卖钱。比如以已有的庞大的客户群体为基础,做成一个线上线下互动的祭祀服务的公司。一番话让这位老板茅塞顿开,高薪聘请了这位“明白人”做CIO。
  CIO们必须学会用新的工具去创造价值。一位制造行业的老板明确地对记者表示: “在现阶段,如果只是去呼吁如何重视CIO,给CIO涨工资,都是没有道理的。你要有价值,你要有业绩,企业才会给予考虑。”采访中,一位能源行业的老板对记者说,“不就是管管电脑吗?干吗要设CIO这么高的职位,他值这么多钱吗?”
  大多数的IT主管在企业中仍然人微言轻,其中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对IT不重视,也可能是IT主管自身能力有限。但总的说来,IT部门在推动企业的业绩增长方面表现得并不突出,IT主管自然就与高薪无缘,即使他们总是挑灯夜战,即使他们总是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问题现场。
  在证券IT领域干了10多年的申银万国证券公司信息部总经理郭怡峰向记者表示,他所看到的大多数情况是,并非企业高管给IT主管的权力不够,而是很多IT主管能力不够,就连他的职位之内应该做好的事情都做得不好。
  不过,一个好消息是,IT经理的薪酬已经出现了较快增长的趋势。根据太和顾问的研究,2007年IT经理薪酬的增幅达到了14%,而2006年只有9%的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形势的影响和拉动,比如金融行业受到行情的影响,整体薪酬增幅较大; 另一方面是因为IT部门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价值在逐步地得到认可,在薪酬上自然会有所体现。
  候剑峰进一步解释说,在薪酬市场,中低层次的IT人员是趋于饱和的,其薪酬增幅也较小; 但是能够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实施战略影响的CIO层级的人,还是相对稀缺的,所以就很抢手。企业抛出50万元以上年薪招聘CIO的事情,也不再新鲜。
  
  没有野心
  如何跃升?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采访对象对记者说: “所谓的CIO群体,不过是媒体的放大和舆论的夸张而已。他们不仅面目非常模糊,而且最糟糕的是,他们不自知,也不自觉。”这句话让记者有醍醐灌顶之感。
  而在和朱岩教授交流的时候,我也听到了类似的话: “CIO如果不自救,是不可能得到救赎的。”2007年,朱岩带领他的团队与18个行业的120位CIO和CEO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感触颇深。“企业的IT主管中,有野心做到企业的高层管理者的人是非常少的。”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坚守技术领域,心无旁骛。一位记者所熟知的证券公司的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就对记者表示: “如果非要说我是CXO的话,我算是CTO而不是CIO。”
  没有野心并没有错,但是有野心才有跃升,这是肯定的。因为没有直接采访到侯维栋和罗世礼,我不能判断这两位顶级的CIO是否有野心。但是看看他们的成长历程,相信你自己会做出判断。侯先生1998年起就担任工商银行技术保障部副总经理和数据中心总经理; 2002年“跳槽”到交行,担任交通银行电脑部副总经理; 2004年担任首席信息官,主要负责信息技术、电子银行、总务等相关工作。罗世礼的经历与侯维栋颇为相似: 2002年任平安保险数据中心总经理; 2003年任信息总监; 2006年2月任首席信息技术官; 2007月任平安保险公司副总经理(兼任CIO)。
  记者相信,没有野心,就没有坚持。从他们的经历来看,并没有多少传奇,只是步步为营,最终得以进入百万元薪酬俱乐部。
  在访问中,一位国内知名钢铁行业的信息主管给记者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在近两年钢铁行业并购重组、钢铁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的巨大震荡中,这位50岁左右的信息主管表现出了这个群体中少有的魄力和冲劲,在信息技术推动商业变革的过程中崭露头角。他对记者表示: “我就是要在任的时候,让信息技术对这个企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占据重要的位置。”
  他的远见和野心让人叹服。但这样的“他”还是太少。
  
  CIO的三派
  
  以前我们都是强调IT主管要增强自己的领导力,成为真正的CIO; 或者是向业务转型,进入决策层。但是现在,或许我们应该颠覆这个惯性思维,寻找第三条路。
  技术派
  “多年以来,你的职位居然没有任何改变,是因为公司没有给你提供平台,还是个人没有这样的野心?”记者问申银万国的信息部总经理郭怡峰,一个在证券IT行业颇具影响力的IT经理,5年前就曾与易趣的邵亦波和携程网的梁建章一起当选为上海市十佳IT青年。
  “是因为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义、有价值,而且这些意义和价值也被大家所认可。”郭怡峰说,“除了钱,我还看重其他的东西。比如,公司对我们部门所发挥的作用很认可; 做了很多实际的工作,大家都看到了; 与其他同行相比,工作做得不错了。这就是工作中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吧。”
  可以说,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信息主管都是技术派,他们对技术有着很深的情结,郭怡峰就是这样的一个典型。
  在采访中,一位商业银行的老总向记者介绍,该公司的信息中心主任是技术出身,工作也做得相当出色,在面向外界的时候,他就是CIO,但是内部并没有给他这样的头衔。在是否设置CIO职位,并将其纳入董事会这件事情上,这位老总颇为犹豫。因为他不敢确定,这位技术派的IT主管是否能胜任此职。
  他的犹豫和担心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技术出身的人有其固有的思维惯性,在其技术岗位上他可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但是去参与制定整个企业的发展战略,还是很难的。所以信息技术部总经理、信息中心主任这样的职位几乎成了很多IT管理人员的职业天花板。
  不过,他们往往安之若素,并不觉得憋屈,挣他们认为该挣的钱,没有非分之想,没有过高的奢求。
  
  转型派
  杭州红杉树公司副总裁成杰,是一个完全不同的类型。他最早是在北京一家做医疗ERP的公司做销售经理,2001年从“乙方”跳槽到“甲方”,到上海永乐家电做信息技术部副总监,随后向业务部门拓展,先后担任商控部门的总监和物流部门的总监。永乐家电与国美合并之后离开,到上海国药信息技术部门做总监,但因觉得“憋屈”,一年之后离开,并彻底转身,成为红杉树公司副总裁。
  成杰的职业生涯就是从IT技术向业务转型的一个典型例子。他们逐渐地扩大自己腾挪的空间,慢慢褪去身上的技术味,成为一个核心业务领域的管理者和决策者。
  这样的人不在少数。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曾受经贸委的委托,对各大型企业的信息主管进行培训,培养他们的领导力。当时参加这个学习班的有100多人,但现在仍坚守信息主管岗位者已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的学员在清华拿到一个学位后,就顺势转到业务部门去了。
  一位当年的学员刘先生,如今已是一家大型企业的高级副总裁,他坦率地对记者说: “现在的技术部门还是支持性的部门,如果我坚持走技术路线,从底层一点一点往上做,我始终还是在边缘。所以,我必须转到业务上去,进入主流。”
  成杰认为,IT主管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方向。很多IT主管刚出道的时候都是因为对一两套信息系统比较熟悉,扮演的是一个纯粹的技术角色,这与其经验有关,也与企业对IT的认识有关。但是当个人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就需要转型,需要拓展自己的空间,所以他们可能尝试去做财务总监,可能去做流程管控的总监等。这是因为他们的自省和自觉,给自己带来了更大的腾挪空间。
  薪酬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成杰坦言,30岁之前,一个IT人员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比薪水更重要; 但是40岁是“产粮食”的时候,当然会把薪酬放在第一位(这个薪酬不是单纯指工资,包括福利、期权等)。他说: “大家都很现实,不关注薪酬是不可能的。”
  “第三者”
  “从中国现在的情况来看,懂技术的人我们不缺,我们缺的是能够把技术和业务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人,而这种人到技术队伍里面去找、去培养,有相当的难度。我们已经尝试了8年,成功率很低。”朱岩认为,到企业的领导中去寻找CIO也许是更加快捷和合理的选择。“因为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发展速度很快,如果按照以前的方式慢慢培养和塑造CIO,可能会落后,可能会来不及。”
  “在以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是给做技术的人讲管理,现在是给做管理的人讲技术。”朱岩认为,这种颠覆性的做法更加直接有效。清华大学正在和美国一家知名的调研机构MIT进行合作,就是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并希望这些受训者最终转变为一个合格的CIO,一个能真正消除商业和技术之间整合障碍的人。
  “我现在鼓励企业的CEO从业务部门提拔一些有经验的人做副总经理,并主管信息技术。他可能对技术一窍不通,没有关系,他可以去接受培训。学习技术要比培养管理能力容易得多。一个精通业务、明晓企业发展战略的人,加上一些基本的技术要点,更有可能成为一名称职的CIO。你非把那种没有野心、没有这方面能力的人扶到CIO的位置上,对于企业的发展并没有多大的推动作用。”朱岩说。
  
  评论
  CIO如何翻身?
  我承认,把天价CEO和廉价CIO拿来做对比,多少有些吸引眼球之嫌。但是好在,我最关心的不是CIO和CEO之间的薪酬差距,而是想知道,CIO们(或者叫IT主管们)为什么不值钱?或者说,为什么大多数CIO不值钱?
  因为好奇,记者试图联系前文所提到过的一家上市公司的CIO做深入的采访,但是得到的答复却是: “你所提的问题很好,也很现实。但现在还不具备回答的条件,等条件成熟后再说。”我猜想是因为这些问题很敏感; 另一方面可能是,这位2006年7月才擢升为CIO的信息技术部总经理(至今仍兼任),对于如何做好一个CIO,心里还没有底。
  不只是CIO们自己心里没底,对于相关监管部门、研究机构、学术界、产业界来说,CIO也显得相当的“虚”。有一位记者熟知的证券行业IT主管向记者透露,证监会日前曾试图起草一个规定,要求所有的证券公司必须设置技术总监(相当于CIO)一职,并且将技术总监提升进管理层。但是,连负责起草这个文件的人都觉得“底气不足”,如何规定CIO的责、权、利?而如果规定不清、不具备可操作性,就以行政力量推行,必然很冒失。“最终发现,这个文件根本写不下去了”。
  这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CIO群体的“无能”和“无奈”。这和拿多少钱肯定是挂钩的。
  而如何让CIO变成实权派,则是我关心的第二个问题。
  朱岩提出了打造CIO的公式: “自我超越 沟通能力 时机选择”。这几个词的意义相当含糊。他给我的解释是,“自我超越”指的是,目前我们企业的IT主管们大多缺乏野心,只是埋头做事,不会抬头看路。他们需要主动地释放能量,争取进入决策层。“如果他们不自救,如何能获得救赎?”CIO们首先要有信心、有底气。
  有了信心,有了宏图之后,CIO们要善于沟通,让领导知道,你能行。技术专家们最缺乏的能力就是能够说服别人,沟通能力的提升是摆在CIO面前的第一层障碍。善于沟通往往比技术能力更重要。
  第三个就是时机选择。比如企业上市、转型、重大的并购重组、甚至在灾难发生的时候,对于IT主管来说都是大好时机。(文/凡晓芝)
其他文献
【计世网 消息】 (记者 吴萍)记者从今天华旗资讯举办的“爱国者MP5节”开幕仪式中获悉,尽管我国MP3、MP4国家标准尚在公示中,但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等部门已经会同华旗资讯等企业在研究制定MP5国家标准了。  这个消息是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副秘书长郝亚彬在参加“爱国者MP5节”开幕仪式时透露的。他说,在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领域,我国企业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头,MP3、MP4国家标准都是我国企业在这个
电信重组似乎并没有扰乱中国网通业务推进的步伐,反而借着奥运之势,网通还加强了在企业级市场的业务部署。7月25日,中国网通集团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以“助力奥运精彩、共创和谐网络”为主题的重点客户信息化及网络信息安全业务推介会,本次会议重点推介了包括e盾合作计划、和谐网络服务计划、国家数据中心助力计划在内的网通信息化服务三大计划,其中的网络信息安全专家服务格外引人关注。  网通可以说是“荷枪实弹”地进入网
本报综合消息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报告数据显示,我国2007年PCT(专利合作条约)申请达到5456件,同比增长38.1%,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我国PCT国际专利申请的主力军,而仅华为一家公司的PCT申请量就占我国申请总量的一半。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支持鼓励自主创新。5年中,中央财政用于科技的投入达到3406亿元。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了较大突破,
10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资委发布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在电信重组和新一轮网络建设的关键时刻,《通知》的发布,颇有些“几家欢乐几家愁”的味道。     一个小镇两个发射塔并立、一条马路数条光缆并行……长期以来深受诟病的电信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或许有望在不远的将来被遏止。10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资委下发了《关于推进电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紧急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东芝宣布放弃HD-DVD。尽管是放弃,放弃者往往等同于失败者,但我认为,在HD-DVD事件上,东芝是一个值得中国企业学习的榜样。  我比较少这样开宗明义地抛出观点,但看到我们国内的一些企业或者专家在为一些半死不活的产品和标准鼓与呼,我特别想看到:哪里才是这些半死不活的事物的终点?  表面上,HD-DVD是输于技术。事实上,决定蓝光与HD-DVD前途的并非技术,而是内容供应商的选择。  或许有人会说
2月28日,VMware公司亚太区副总裁兼总经理Mike Clayville在北京宣布,2008年公司将进一步落实投资中国的庞大计划,努力把中国培育成虚拟化市场的排头兵。VMware认为,如今,虚拟化技术已在欧美等国家日益普及,但在中国,随着IT基础设施的日益普及与完善,企业对虚拟化不断升温,在这种背景下,投资中国虚拟化市场就非常具有战略意义。  据了解,去年VMware总裁兼首席执行官Diane
观点    中国互联网广告概念股分众走进今年“315”反面典型中,引出了一场对垃圾短信的声讨战。互联网上不缺少垃圾,垃圾邮件和垃圾短信就是典型例子, IT垃圾背后其实是一双双贪婪的眼睛,是各种利益做怪的结果。    和去年大红大紫的“非著名 相声演员”郭德纲相比,今年“315”垃圾短信成了可乐王。当中国手机用户超过两亿时,当手机比互联网更加普及时,短信与互联网的互动,让众多商人将短信看成利润丰厚的
Frank Hayes  美国《Computerworld》资深新闻专栏作家    观点  数据中心虚拟化非常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更会带来严重的后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迅速建立一个试验模型,然后慢慢发展,积累经验。    虚拟化是不是太复杂了?   最近一项对财富100强企业中286位资深IT人员所做的调查显示,他们中有37%的人认为,虚拟化让他们的IT环境变得更加简洁了。而其余约2/3的人
本报讯由原信息产业部等单位共同举办的第17届全国“六一”国际儿童节计算机表演赛选拔赛于近日落下帷幕。    选拔赛涉及全国30个省市地区,有超过100万的少年儿童参与选拔,部分优秀选手还将于5月份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    惟一一家拥有X86架构CPU核心技术的华人企业—威盛赞助了本届大赛,这也是威盛连续第三次赞助本赛事。(黄)
本报综合消息正值一些好莱坞大型电影制片厂接受索尼蓝光格式高清DVD之时,东芝宣布HD-DVD格式播放器降价。1月14日,东芝美国消费产品公司宣布,降价从1月13日开始,以促进消费者对下一代DVD播放器的使用。东芝播放器现在起价为149美元,最高档产品的价格为399美元。  东芝公司还透露,为提高市场推广力度,将启动各种大型宣传计划,其中包括与电影制片厂联合开展广告宣传运动,广泛实施降价战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