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继系统的极地激光通信研究

来源 :光通信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地区域通信一直是卫星通信领域的难点,为了满足极地区域通信需求,设计一种基于极轨激光通信卫星和地球同步轨道激光中继卫星的极地激光通信系统,分析了卫星通信窗口计算分析模型,描述了系统通信链路的应用与应用场景,对极地通信窗口进行仿真计算并给出了窗口分布列表,经计算日均通信窗口可达3.4~3.96 h。
其他文献
通过一系列不同厚度的模具浇铸得到不同凝固冷却速率的铸坯,采用腐蚀法结合计算机辅助设计(Creo Parametric)技术重构了高钛耐磨钢中液析TiC在基体中的三维形貌,利用OM和SEM对液析TiC的二维和三维形貌进行对比分析,借助TEM和SAXS研究了凝固冷速对TiC析出的影响。结果表明:液析TiC在空间中的三维形貌以片层状和枝晶状为主,液析TiC的二维形貌可通过截取不同角度的三维形貌获得,二维微观组织中的链状颗粒TiC在三维空间中实际上为树枝状TiC。随着凝固冷却速率增大,实验钢铸态组织细化,二次枝晶
将炼铁厂高炉喷吹所使用的无烟煤、烟煤、褐煤以不同配比制取混合煤样,对其着火点、可磨性以及燃烧性能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每加入5%褐煤后会降低混合煤样的着火点4℃左右;
转炉提钒是实现钢-钒分离的关键环节,反应动力学条件弱严重影响转炉提钒效果.基于此,提出转炉多元气体喷吹提钒,通过热力学研究了 CO2与C、V反应的选择性氧化转化温度,根据物
交流杂散电流严重威胁埋地管道的腐蚀,尤其是管道涂层出现破损时交流杂散电流的影响更为严重和复杂。为此,采用电化学方法、阵列电极技术(WBE)、扫描电镜(SEM)以及X射线能谱分析(EDS)等研究了不同交流杂散电流密度对剥离涂层下X80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流杂散电流对X80钢在土壤模拟溶液中的腐蚀起促进作用,其腐蚀产物以铁的氧化物为主,但交流杂散电流干扰会影响腐蚀产物的成分。此外,在氧浓差电池与闭塞电池自催化效应共同作用下,缝隙内部金属一直处于加速溶解状态,且交流干扰的存在,增强了金属的活性,更
结合MTS压缩实验,分析了不同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变形量及变形后保温时间对优质GH738合金再结晶的影响规律;进而,利用光学金相显微镜(O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电子背散射
针对高炉炼铁过程中的数据离群问题,首先根据数据的不同特点对数据类型进行划分,选定针对性数据离群筛选办法,利用河北某钢铁企业的数据样本结合数据的实际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全局结合局部多层次的改进型箱线图离群筛选办法,对时序类数据进行筛选;采用以差值、目标参数强关联性数据为条件对K-means算法进行优化,对关联性数据的离群值进行筛选;针对周期性统计类数据的分布聚集性特点结合数据实际情况,基于K-means算法采用差异化、多层次数据聚类分析,对其进行离群筛选。结果表明:采用的针对性办法对数据的离群筛选效果较为理想
针对微波脉冲功率测量过程中脉冲宽度时间受系统时钟限制而分辨率低的问题,首先通过FPGA数字触发方式,给出脉冲功率上升沿和紧邻下降沿对应的ADC地址,以实现对脉宽进行粗计时
为了确定Custom 450钢最佳的热变形区间以指导实际热挤压过程的工艺参数设计,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在真应变为0.2~1.0,应变速率为0.01~10 s-1,变形温度为900~1200℃的条件下开展了热压缩试验,确定了该钢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的工艺参数区间;基于热压缩试验结果,采用热力耦合有限元方法对Custom 450钢异形方管在不同挤压工艺参数下的成形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依据模拟结果进行实际挤压试验验证,确定了最佳的热挤压工艺。研究结果表明,Custom
基于原子分子共存理论(AMCT)建立了计算Al-Si二元熔体及Al-Si-Fe三元熔体结构单元质量作用浓度的热力学模型.针对Al-Si二元系熔体,根据FactSage热力学软件计算的活度得到生成
针对室内行人导航系统中对步行姿态识别精度不高,从而会影响后续位置解算的的问题,提出了可应用于室内场景的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行人步态识别方法。该方法通过选取三轴加速度平方和的方差作为特征量,分步聚类优先识别慢跑状态,再完成对其他运动状态的识别。数据分析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慢跑运动状态,识别率为100%。对其他运动状态包括行走、楼梯和站立也有较好的识别效果,总体识别率在94%以上,较现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