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樟脚行

来源 :四川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milan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惠安、泉港、仙游交界的樟脚村,是闽地泉州市泉港区西北角一个偏僻的山村。樟脚村汇集着百余座色彩斑斓的古民居,曲曲折折的石板路上常常响起一阵又一阵寻幽探奇的足音。这个小山村摇身变成了“油画村”、“摄影村”,每年来这里采风的画家、摄影師、驴友不计其数,福建省摄影家协会在此创建了摄影基地。
  一座偏居山隅的小村落,缘何声名鹊起?
  2003年,土生土长的摄影家章先生拍摄的一张樟脚村的照片,在全国摄影大赛上荣获大奖。之后在省内外的报刊杂志上先后发表,渐渐地令地处僻远的小山村声名远播,吸引了无数的艺术家和驴友纷至沓来,与其亲近和对话,成为启发创作者艺术灵感的地方。
  古老的石头房,古朴的民风,古老的习俗,令樟脚村散发出浓郁的文化气息。空闲时光来这里转悠转悠,享受闲云野鹤般的悠闲,感受乡村的宁静与淳朴。哦!樟脚村,一座颇具特色的村庄,一幅悠远宁静的田园风光,给来访者烙下不同的感觉。
  从324国道泉港区段朝阳公路往里走六七公里,经过土型村,沿着蜿蜒盘旋的山路,到达了樟脚村,映入眼帘的是半山坡上一层层上下重叠、一幢幢首尾相连的“石头厝”,俨然是一座古城堡偶现峥嵘;登高远眺,疑似暗合奇门的石房阵。村子里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古厝群,因村里有株700多年的大樟树,人爬到树上俯瞰,村子如在脚下一般,樟脚村也因而得名。
  我放慢脚步,慢慢地游移着目光,生怕一不小心步入迷途,也怕惊动屋脊上那只在阳光下起舞的大蝴蝶,还不忍扰动倚着门前瞧着我的小狗及草丛里趴窝的母鸡;更不忍心惊动:墙根晒着太阳眯着双眼养神的老人。村里长辈说,清代康熙年间,他们的先祖从外地迁徙至此;嘉庆年间,民居陆续兴建。如今,古厝以磐石般的信念伫立了200多年。
  在石阶前,我与巧遇的曾姓老阿婆闲聊。她告诉我昔日为了建这些房子,先人在四周群山中觅到巨石掘出后,在山坡上挖一处大坑洞,用柴火烧了几天几夜,直把石头煅软切割后,肩挑背扛至山下,砌起石头厝。古宅房间往往选择在离地两米左右的方位,门口的石梯从石墙里伸出的条石构成,或由片石从地上垒砌到门口,楼上住人,既防潮又可避免蚊子、老蛇干扰,楼下作储藏间。比起土木结构的房子,它冬暖夏凉,清幽素雅。小乡村背面幽幽的山坡上,是谁用卵石垒叠一层又一层的梯田,穿插中间的弯弯曲曲小径闯进我的视线,梦幻出当年先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山水田园画。
  这些悠然的民居,墙上石块相扶相嵌,上下布局讲究,户户石阶相连。一座座古民居大小不一,墙面的山石形状各异,阳光轻轻一拍,色彩更鲜明,在时光的打磨下,溢出古色古香的情致,堪称一绝。
  古民居的墙石色彩依然油润,被岁月冲刷得平滑光洁的石阶,斑驳的门槛,或灰白或乌黑的梁木瓦片,锈迹斑斑的铁锁,爬满墙角和屋顶的藤草……而今,平静的古宅群中不时响起陌生人的脚步声……犬吠声常常从寂静的石巷里传出。
  走进这一片全是石头垒砌而成的古屋群里,历史的厚重感弥漫在空气中。墙上的石卵、石块,都是铁红色的风化石。房子依山就势而建筑,上下左右都不讲究布局。不少人家,同座房子里从此房到彼房,还得上几级石阶。户与户之间,都有台阶相通。这里的房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窗户少,并且都偏小,应该是为了防盗的。同一座房子里,却一定要在前房与后房之间留下一道窄窄的露天巷道或小天井,为的是有利于通风和采光。
  古民居中最为壮观和堂皇的应数“瑞峰楼”。它位居山村的高处,有两层楼房,统一用乱石块砌成,整幢楼房三面垒石到顶,只在二楼正面墙上留三个小窗。大门由精雕的辉绿岩方块石垒成拱形大门,门楣上嵌有“瑞峰”的匾额,落款为“清嘉庆四年乙未中秋”字样。这座楼的底部墙宽一米,二层最窄处也有七十多厘米。楼内两边上下各有三个房间,后边是小厅,中间是一个大天井。这种构造,与漳浦的土楼有点相似。可惜的是,一场大火过后,这座建筑精美的房子已经面目全非了。
  穿行在卵石砌成的石巷里,两边的墙壁伸手可及。层层叠叠的石头之屋错落有致,狭窄的石巷经过雨水的冲刷,石梁上留下的印记,给石屋增添了几多的沧桑。历经时光的洗礼,石墙呈现出红褐、灰白、藏青的色泽,在朝阳夕辉中,那么绚丽、缤纷,好似童话般的空间。
  樟脚古民居虽是简陋,却不简单,粗犷却不粗俗。不简单的是它的颜色,不粗俗的是它的气质。
  我走到一个小叉口,一转身,几处青灰石的残垣断壁和老宅子出现在眼前,最东侧的是陈平山故居,这幢两层石头屋里还住着一户同族的宗亲。斑驳的墙体和垒叠的石头间,夹着快脱落的灰旧砂浆。二楼是陈平山的卧室,通向二楼的石阶,已被尘土覆盖,不再光滑如昔。
  当年,陈平山就是沿着一层又一层的石阶,坚定地走向革命征途。
  陈平山,字震寰,1904年出生于樟脚村,1925年腊月,他从黄埔军校第五期步科毕业,参加了广州起义,不幸头部负伤。1926年加入共青团,同年转为中共党员。1928年,党组织派陈平山回福建漳、厦一带从事地下工作;次年夏天,在晋江、南安、惠安等地准备举行惠安暴动,任中共泉州特委军委书记、福建省红军惠安总指挥部总指挥等职务。
  1931年1月7日,陈平山接莆田特委的通知:迎接特委和红军教导队进驻三坪地区开辟游击根据地。他立即从仙游园庄赶回涂岭,途经寨后村苦鸟笼湾时,遭遇当地军阀收买的黄耐荣、陈密、蔡进水、蔡申生刺杀;他奋起拼杀,无奈人单力薄,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26岁。
  得知陈平山牺牲的消息后,党组织和当地群众深感痛惜和愤怒。次日,涂岭区委负责人吴国珍、农民自卫军陈俊臣等带领武装队伍,在拥护革命的乡亲们主动协助下,一举处决了凶手陈密、蔡进水 、蔡申生(黄耐荣逃亡),为献身革命事业的烈士讨还血债。虽然陈平山血洒故土,却为家乡的穷人指明了一条光明的大道。
  樟脚古民居的颜色五彩缤纷,一块块石头在阳光下闪现各异的颜色,一堵堵墙壁呈现着铁红色、藏青色、淡黄色、紫褐色、灰白色、黑黛色……四堵墙一合围,你就被视觉疲劳了,好像一下子什么颜色都没有了。然而,再站远一点,黑色屋顶宛若给石头厝戴上一顶U字形的帽子,每幢房子的墙壁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你看,山脚下靠路边的房子,橘黄掺杂着栗色;旁边以暗褐色为主色调,掺杂些许淡灰的房子。层层叠叠的古民居折射出迷人的色彩,幻变出一幅独特的立体油画。月光中的古民居,雨中的古民居又该如何?我也没亲眼见过,连摄影作品也未见过。
  飘拂着神秘披风的樟脚古民居,它的品格是朴实坚韧的。这里的房屋鲜见梁和柱,难得一见的梁与柱也是由石块垒成,然而,它的肢体却柔中带刚,别具一格的滋味。仔细一看,每堵墙都由无规则的一块块石头构成,大的携着小的,小的垫着大的,它们中间并无太多的黏土,似乎每块石头之间还在透着风,每座房子还在喘着气……但是,这些杂乱无章的石头却被墙之形状给框住了,这些形状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三角形,还有的是梯形。
  古民居的房屋最多砌到两层,形状不一的窗口镶嵌在墙上,似一只只不甘寂寞的眼睛不停地凝视故土。在那陆续建成的房子里,历经几多的往事——有新婚燕尔的喜悦,有衰老病死的悲伤,有数代同堂的幸福,还有生儿育女的欢乐……栉比鳞次的石厝,互相簇拥依偎着,窃窃私语不停。窄窄的巷道首尾相接,迂回的石阶使石房连成一体。曲径通幽处,墙体斑驳成图案,墙角还吐出一撮撮、一片片毛茸茸的苔藓,把一道绚丽浓厚的色彩涂抹得很宽、很倩、很养眼……仿佛人在桃花源中。
  石墙的缝隙里泛出青绿的苔斑,使得巷道的空间阴仄而清幽。阳光只能打在高高的屋脊上,少许的光线漏在墙垣上,与幽暗的巷道对比,形成上下截然不同的空间。这里巷道连着巷道,岔道连着岔道,颇有迷宫中的神奇。
  穿棱在奇妙的石厝中,双腿疲乏了,便坐在村边亭中的石椅上,泡一杯樟脚红茶,趁热呷上一口,一股独特滋味的口感滑过舌尖,回甘清甜醇厚的韵味,香气直透丹田。那种通透之情与君难说清。手端一杯红茶,眼观石垒古厝,坐看云起云散。
  春节前后,一年一度的油菜花又盛开了。樟脚村20余亩的花海也迎来最旺盛的风采,田边地角青连着青,绿叠着绿,绿还驮着黄,一片片,一垄垄,撑破了多少春江水。轻一些,再轻一些,别打扰了春之梦!田垄中金灿灿的油菜花与斑驳的古民居相映成趣,橙黄的花事开得如此多情,令踏青者过目之后心跳不已。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扁担灯全村相接,延绵数里,为山村幽雅的风景画龙点睛,堪称一奇,令人大饱眼福。
  徘徊在大山怀抱中的石垒古民居,只觉得历史就在我们足下……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丹 丹  有许多的马匹容易感到疲累  大概是因为在冬季,雨水缺乏  只消望一眼远方  尘土便四处弥漫  冬季只是个不浪漫的比喻  河流进入枯水期  船只只是一堆缺血的物体  港口已经被风吹烂  丹丹,你念着的海边  那里有无数双翅膀正遭到  无数次遗忘  你只记得鞋子踩过水面的场景  要讨厌有雾气的早晨  要讨厌容易感冒的季节  在一座偏僻的公园里  丹丹含着桃枝奔跑着  是呀  黑夜不够漫长  
期刊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基金市场的不断发展与壮大,证券投资基金这种集合投资方式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巨大发展,可是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对我国证券投资基金
偿付能力监管在我国“三支柱”监管体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成为保险业监管的重点.本文从保险业强监管背景入手,解析了偿二代监管框架及特点,分析了保险偿付能力的风险因素,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