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总结分析

来源 :中华器官移植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nanq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我国公开报道的肾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通过我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数据库及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以“肾移植”和“肿瘤”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对其中26篇文献及我院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数据共入组1974~2014年间肾移植受者30632例,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671例,肿瘤发病率约为2.19%(0.60%~5.17%)。前5位最常见的肿瘤部位是泌尿系统(339例)、消化系统(143例)、血液系统(51例)、呼吸系统(33例)和皮肤(30例)。前10位最常见的肿瘤类型是尿路上皮细胞癌(283例)、肝细胞癌(68例)、胃肠道肿瘤(63例)、肾细胞癌(42例)、淋巴瘤(42例)、肺癌(28例)、乳腺癌(19例)、皮肤癌(18例)、Kaposi肉瘤(12例)和宫颈癌(10例)。泌尿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北方为1.54%,高于南方的0.40%;而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南方为0.24%,高于北方的0.17%。结论我国肾移植受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国外水平,泌尿系统及消化系统肿瘤高发,其中以尿路上皮细胞癌最为常见,南、北方不同类型肿瘤发病率有差异。长期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移植受者应密切随访,每年进行一次甚至两次肿瘤筛查。

其他文献
自1964年人类实施首例肠移植至今已近50年,同其他器官移植一样,小肠移植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受者和移植物的1年存活率已达到其他实体器官移植的水平,但更长时间的存活率还有待进一步提升[1].肠移植分为单独小肠移植、肝肠联合移植和腹腔器官簇移植.单独小肠移植的适应证为肠衰竭患者,而一旦出现肠外营养导致的肝功能衰竭,就需要施行肝肠联合移植。
期刊
由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承办的"2012年中国器官移植大会"于2012年10月25-28日在福建省厦门市召开.来自国内外,包括国际器官移植协会(TTS)和美国器官移植大会(ATC)主席、候任主席、历任主席等28位国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杨胜利等6位院士,国家卫生部、中国工程院、中华医学会、福建省卫生厅和福建省医学会、厦门市卫生局和厦门市医学会等
期刊
目的 探讨肺移植治疗终末期肺疾病的效果,并对单中心肺移植的经验进行总结.方法 回顾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52例肺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受者年龄为24~76岁,≥65岁者13例;受者原发病主要为肺气肿33例(63.5%)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8例(15.4%).术后对所有受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情况及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 供肺缺血时间>6 h者28例(53.8%),其中缺血超过10 h者20
目的 探讨肝移植受者术后早期肺血容量过高的原因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291例肝移植受者,35例术后早期出现不同程度的肺血容量增高而发生肺水肿(高肺血容量组),其余未出现肺血容量增高的256例为对照组.记录两组术前、术中和术后中心静脉压(CVP)以及术中和术后3d的总入量、总出量和液体平衡量.结果 高肺血容量组术前即存在循环血容量过高的情况.术前、术中和术后CVP分别为(12.33±5.08)、(14
目的 探讨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1999年2月至2013年4月单中心开展了26例肝肾联合移植(联合移植组),以同期一般情况相似的35例肝移植(肝移植组)为对照,回顾分析两组生存情况、排斥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肝移植组术后1、2、5年存活率分别为88.9%、81.3%和69.0%,联合移植组为86.7%、82.1%和65.2% (P>0.05).联合移植组中15例受者存活
目的 总结和探讨肾移植前致敏患者干预治疗的方案及疗效分析.方法 选择2008年至2011年接受肾移植的致敏受者43例,根据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分为轻度致敏组和高度致敏组,术前经血浆置换、输注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的干预治疗,经过HLA配型,联合应用抗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诱导治疗,应用他克莫司(Tac)、吗替麦考酚酯(MMF)和泼尼松的免疫抑制方案,术后定期检测PRA水平
目的 通过术前选择合适的供肝、术中建立充分的流出道及术后调整门静脉压等综合措施预防活体肝移植术后肝小体积综合征.方法 总结2007年12月至2009年11月的113例活体肝移植的临床资料,术前通过影像系统评估供肝体积,测算供肝体积与受者体重比(GRWR),根据供肝解剖及GRWR确定采用的供体类型(含肝中静脉右半肝,不含肝中静脉右半肝,含肝中静脉左半肝等),术中通过建立充分的流出道,根据GRWR、术
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即供者与受者的ABO血型匹配不符合输血原则,这也曾经被视为肝移植的禁忌证.由于目前供者器官短缺,尤其是在急诊肝移植时,ABO血型不相容肝移植往往成为挽救患者生命的有效治疗手段[1].如在日本,因脑死亡供者的缺乏,心脏死亡供者捐献器官的限制性,所以活体肝移植是肝移植的主要形式,活体肝移植往往成为终末期肝病惟一可以选择的治疗方式.而对于活体肝移植,其供者的选择条件较苛刻.在儿童
期刊
目的 探讨改良上腹部多器官移植治疗终末期肝病合并糖尿病的临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例改良上腹部多器官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19例受者的原发病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9例,肝细胞癌7例,以及胆管细胞癌、酒精性肝硬化和肝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各1例,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2例、B级13例及C级4例,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为(8.2±4.6)分;所有受者均合并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病程为(4.0
上一期我们对2011年度美国器官资源共享网络(UNOS)报告中的肾移植数据进行了解析,本期专栏我们将对该报告中的肝移植数据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