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廊道识别和建设成本研究——以南京东郊地区为例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快速城市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带来景观破碎化、连通性下降等问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网络建设带来严重威胁。保护已有的重要生态空间,并对部分非生态空间进行调整,进而构建连通性较高的生态廊道,是促进生态网络建设和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南京东郊紫金山-青龙山地区为案例,通过最小累积阻力模型模拟潜在生态过程,揭示2000年和2015年两条生态廊道的位置、走向及其变化,分析廊道内土地利用变化格局,从土地利用调整的角度,核算生态廊道建设费用。结果表明,2000年和2015年生态廊道位置和走向变化明显,由紫金山和青龙山两个生态斑块的北部向南部地区转移,耕地、林地向城镇用地转变是导致生态廊道位置和走向变化的主要原因。2000年廊道内城镇用地扩张明显,占用大量耕地和林地,而2015年廊道内水域、林地等生态空间占比较大,土地利用结构较为稳定,更适宜作为当前的优选生态廊道。受建设用地增长等因素影响,从2000—2015年,通过土地利用调整构建连续性生态廊道的成本显著增加,2000年生态廊道的成本增长较2015年生态廊道更为显著,表明2015年生态廊道更适宜作为当前生态廊道构建的空间载体。随着生态廊道宽度的增加,其建设成本显著提高,200 m宽的生态廊道兼具生态保护的适宜性和土地利用调整的经济合理性,可作为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空间范围。研究揭示了区域生态廊道的变化和成因,确定了具有较高适宜性的优选生态廊道,从土地利用调整的视角核算了生态廊道建设的成本,为促进高度城市化地区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在高校外语教学国家质量标准和教学指南颁布、国家推进和加强高等学校艺术和美育教育之际,戏剧教育与外语教学的跨学科融通为山西省高校外语教育改革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性。通过戏剧教学法在高校外语课堂内的应用和课堂外的延展,试图探究一条将外语学习和人文、艺术素质培养相结合的路径,培养智育、德育、美育相融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研究聚酯涂层镀锌钢板高温受热后的痕迹特征变化,选择热塑性丙烯酸涂覆的镀锌钢板为研究对象,在对其涂层进行热重分析的基础上,讨论钢板在不同受热温度及时间作用下的痕迹特征。结果表明:温度升高至360℃时,热塑性丙烯酸涂层发生明显的热解炭化,带涂层钢板的质量降低;在410~590℃温度范围内,涂层开裂、脱落,聚酯涂层钢板整体质量进一步降低;受热温度继续升高至600℃,镀锌层露出并发生氧化破坏后,钢板基体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老年帕金森患者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研究时间为2019年8月~2020年8月,抽取54例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参与研究,依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分组,各27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接受心理护理。计算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护理满意情况。结果比较干预前两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将实验组数据做比较,
为了获取配电线路上感应雷过电压数据,研究其波形特征,以期指导架空配电线路雷电防护,本文利用线路过电压在线监测系统,对云南省丽江市华坪县某10 kV配电线路上感应雷过电压进行了实测,并对其波形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2021年6-8月份,系统记录了该线路雷雨季节内42次雷电感应过电压数据。测得感应雷过电压波形大体表现出三个过程:包括在初始负峰值之前的缓慢升高,随后是快速极性反转以及后续的衰减振荡,
生态廊道是指在生态环境中以线形或带状布局呈现的景观单元系统空间,在此景观单元系统空间内,空间分布上相对孤立与分散的生态景观都能完成有效沟通与连接,构建区域内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也得到相应的有力保障。近年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一项重大国家战略。在此新历史使命下,构建黄河生态廊道成为重点考虑的问题。为落实此项重大国家战略,需加快黄河流域空间融合速度,强化黄河流域资源整合力度,
期刊
本文对我国伤寒Vi多糖菌苗研制协作组制备的伤寒Vi多糖菌苗进行接种反应及流行病学效果观察,并以其稀释液作为对照,对777名接种者的反应观察结果表明,菌苗组发热轻、中反应率分别为16.93%和0.05%,对照组分别为15.01%和0.03%,两者发热反应率无显著差异。菌苗组仅出现两例局部轻反应。对81506名接种者的流行病学观察,以血培养伤寒杆菌阳性作为病人诊断标准,菌苗的保护指数为3.49,保护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