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策略

来源 :文理导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学活动中,道德与法治教学需将学生美的启蒙、激发作为重要内容,推动学生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本文首先针对审美化教育实施意义加以阐述,其次针对审美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合提出几点建议,望借此可以提高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的同时,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审美化教育;小学;道德与法治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对学生情感发展予以重视,并注重学生美的培养及熏陶。道德与法治作为针对学生展开思想教育的一项主要学科,此课程也需遵循新课标要求,针对学生实施全面的美的教育。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除应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外,还应推动学生审美能力发展,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创造条件。因此,本文即围绕审美化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合策略展开探讨。
   一、审美化教育实施意义
   小学阶段所展开的审美教育需同教学活动密切结合,借助多学科同时展开,道德与法治学科除同数学及语文等多种学科具备同等教育意义外,此学科还具备一定特殊性。道德与法治课程,不仅负责学生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的培养,同时其中也蕴含诸多审美教育内容。学生处于小学阶段时,自身思维发展正由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转化,而此種抽象思维又同学生自身的感性经验密切相关,体现出形象性较强等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需对审美教育予以足够关注。教师可借助学生行为习惯、道德品质的培养,实现小学生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将学生追求美及认知美的理想、意愿加以启发,为学生科学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审美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融合策略
   (一)注重生活元素的渗透
   情境交融为审美客体感受同主体感受相结合的一种心灵体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同学生生活实际相连,完成真实情境的构建,不断加大审美教育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渗透,实现学生课堂注意力的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生活为美的重要来源,若学生缺乏亲身实践,则难以对美形成深切的体验、感悟。以《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教学活动中便可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都需要遵循哪些规则呢?”若教师完成提问后,学生举手,教师则可邀请其中一位学生展开讲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至课堂教学活动中。此节课教学内容完成时,教师便可针对教学内容展开总结,即社会为一个整体,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规则。与此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勇于走出社会,对生活加以体验,对社会中的真善美加以发现,深化学生对美的理解、美的记忆,拓展学生对社会的认知。除此之外,教学活动中,教师还应同生活实际展开密切关联,以此为参考展开教学活动,仅有如此,方可实现审美化教育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渗透,提高教学实效性。
   (二)生动呈现教学内容
   教育过程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借助一系列教育活动的展开方可实现的,教育活动的展开则为借助教师的讲解所实现的,可见,教师的讲解水平可对学生的学习水平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授课过程中,需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并对学生的思想认知予以足够重视,实现审美化教育的逐渐渗透,致力于学生健全审美观的培养。因小学生审美能力发展水平较低,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将教学内容以更为生动形象的方式加以呈现,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及加深记忆。以“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可将学生所处的学校喻为学生的第二个:“同学们,家为温暖的避风港,在这个港湾中,只有每位家庭成员均积极参与、奉献,家才会变得越来越温馨、美好,而学生只有把学校当成自己的家,方可使学校变得越来越美好。”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不可仅受限于课本所包含的内容,而是应将日常生活、教学知识二者相结合,激发师生在思想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学生可于心灵深处形成感悟及体验,回味人生道理,学生经此种感悟及体验后,自身情感将会得以升华,推动学生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的提升,以此推动学生道德素养、审美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将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特别为教师形象化教学语言运用能力。教学活动中,教师仅有对教学内容形象化予以重视,方可有助于审美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二者的深度融合。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
   为强化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审美化教育的渗透,要求教师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教学经验,并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创新并改革传统教育模式,借助感人的艺术形象,促使学生对于生活产生美好憧憬,推动学生政治品质及道德面貌的改变。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材料中,教师多对学生品德培养予以足够重视,对于法治教育却加以忽略,对学生综合素养提升造成影响。新教材中增加法治教育内容,要求教师需在注重审美化教育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新内容,促使学生借助学习活动的展开,除可获取道德与法治教学知识外,还可实现学生感受现实美、艺术美能力的培养;以此,不仅可强化学生感觉能力,同时还可推动学生对美的比较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针对假恶丑、真善美形成清晰认知,推动学生健康成长。以《学会自我保健》教学内容为例,教师在此节课教学活动中,需以学生具体情况为参考,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以此为基础完成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案的设计,实现审美化教育的有效渗透。同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还可将教材中所涉及的图片以具备特色的视频方式向学生呈现,还应注重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尽可能贴合,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讲故事及交流会等活动,帮助学生对自我保健的重要性加以认知。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将审美化教育内容同课堂教学活动巧妙的加以融合,并逐渐引导学生讲述自我预防、自我发现及自我保护的技巧,将道德与法治及审美化教育良好融合,实现学生生活经验的调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展开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的展开对社会美、人文之美加以感知,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以“大自然,谢谢您”教学内容为例,此节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可组织学生走出教室,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至植树活动中,借助植树活动的展开,除可帮助学生掌握植树相关的知识外,还可对植树对于自然界的重要作用形成认知,收获对美的体验,促使学生可于内心深处形成感恩自然的意识。此外,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对于自然的认知,教师还应注重学生保护自然情感的激发,促使学生明白,爱护大自然是一种美德,并将此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审美化教育除为一门艺术教育外,同时也为美学原则于各学科教育渗透之后所形成的教育,借助现实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挖掘及艺术形象中人物的先进思想对学生形成感染,以此帮助学生对生活中的美形成认知,强化自身感知美的能力。审美化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学生身心发展及道德培养等均具备积极意义。因此,教学活动中,教师可借助生动呈现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等方式,推动二者的融合,以实现教育价值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黄亚妮.体会思想品德的美———浅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J].学苑教育,2014,000(010):6-6.
   [2]王文婷.小学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的美育探寻[J].辽宁教育,2019,592(07):27-30.
   [3]吴大平.美育视角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几点思考[J].基础教育论坛,2019,000(034):P.34-35.
   [4]夏红梅.浅谈美育在道德与法治课中的渗透[J].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18,879(30):77-78.
其他文献
虽然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属于一般考察课程,常常被人忽略,但其重要性在小学教育中不容忽视,随着新课标的发展,教育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小学生们建立起一个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视觉信息的纹理编码框架。结合图像分割技术在编码端把人眼不敏感的纹理区域划分出来,通过判断其是否具有一致的运动矢量把纹理区域分为刚性纹理和非刚性纹理,在解码端分别采用基于仿射变换和基于碎片缝合的纹理合成方法对纹理区域进行恢复。实验结果表明在取得了和H.264接近的视觉效果的情况下,大大减少了传输需要的比特数。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对城市绿化以及风景园林建设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风景园林施工管理工作对风景园林的整体施工质量以及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需要对风景园林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高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风景园林施工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TU986.3 文献标识码:A 文
本文研究并实现了一个通用的、高效的架构,把功能强大的交互式网页开发技术Ajax整合到WebGis系统中去,得到了高效率的执行结果,在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使用体验之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使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显示应用达到了一个功能强大且应用广泛的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