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得深,才能观看得真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深入奥秘,返得真观”是陈嘉映先生在《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中对海氏真理观的精概论断。后期的海德格尔倾向于把存在的显现和其隐而不显的“奥秘”相提并论,认为真理只能在这一显一隐之中开展。而在源始的开展中,道理自有其深,便也自有其真。有鉴于此,陈先生常言,对于真正的哲学讨论,正确与错误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行在何种深度上。
  海德格尔哲学用语艰涩,理路曲折,然陈先生深探其奥秘之境。陈先生是海氏早期名著《存在与时间》的主要译者。一九八七年的中文译本出版以后,国内学术界反响极大。虽然翻译在原则上无法再现原文的全部风貌,但陈先生的译文却颇得海氏行文之神采。陈先生对中西语词的细腻分殊皆具敏感,其翻译用词考究,有时迁想妙得,令人拍案。“此在”、“领会”、“现身情态”、“上手”、“现成在手”这些海氏哲学的特色语词没有一个不是经陈先生深思熟虑、踯躅良久而后敲定的。翻译总是带着理解的翻译。陈先生选词用词不只力求字面对应,更努力切合语词的横向关联,凸现海氏写作《存在与时间》的整体意图。比如,陈先生曾言,他之所以要把“verstehen”这个一般译为“理解”的语词翻译为“领会”,就是因为海氏把“此在”看做是“能在”。“此在”不是现成的事物,也不是现成的能力,它是其可能性,它会(能够)领受其生存。
  陈先生长期致力于《存在与时间》的翻译工作,多少年来对这本译书的选词用句一直萦怀,故而二○○六年又出版了这本译书的修订本。不过,陈先生对海氏哲学的研究并未止步于对《存在与时间》的考究琢磨上。一九九五年出版的《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不仅展现了海氏哲学的整体面貌,讨论了海氏一生念兹在兹的重大问题,更标示出了海氏哲学的困难以及进一步思考的可能性和方向。这部书稿原是一九八八年即已写就的,可见陈先生早在翻译《存在与时间》之际,便已对海德格尔哲学的总体面貌深有领会了。此书的前半部分主要讨论《存在与时间》中的议题以及这些议题在海氏后来著作中的发展;后半部分则侧重海氏中后期的著作,围绕真理、艺术、语言、科学技术这几个大问题展开讨论。
  陈先生对海德格尔思想之宏深多有赞叹,但他从来都不满足于只是追踪大哲的思想线索。在介绍之余,陈先生每每出来评论几句,摆出问题的实质,拈出思想的矛盾和困难,紧追不放地指出一连串继之而起的难题。在大哲某些思之不深、不慎之处,陈先生甚至忍不住要数落几句。海德格尔是大哲中的大哲,却也难逃被陈先生数落的“厄运”。比如,陈先生不满海氏在《艺术作品的起源》中把美看做是注入作品的光照,他曾批评道:“这种说法最多在滥套黑格尔对美的定义,要么就在重复人人都会说人人都说着的陈词老调。”紧接着,陈先生又列举了把美看做光注入作品这种思路的困难所在。听着陈先生的“数落”,你一点也感觉不到陈先生对海德格尔的倨傲或不敬,反能体会到何谓思的真诚。敢是陈先生有意无意移栽了希腊求真的执著和热情?常人的数落令人心烦气躁,陈先生的“数落”以及后续的追问却把我们带入思的深凉处。
  虽说海德格尔用语晦涩难明,但对我们这些哲学生却别有一种魔力。不管是真懂还是假懂,不管是理解了几分还是了悟了几分,只要用上海德格尔的词汇,我们的言谈就好似穿上了华丽的表演服,不顾影自怜——也难。陈先生深知海德格尔思想之穿透力,其讲课时常常信手拈来海氏名言作为佐证。然而,他却不主张我们年轻人以海德格尔哲学作为自己研习哲学的起点。根据陈先生的意思,海德格尔从演习数学到修炼逻辑学,从攻读修辞学到遍览哲学史,根基内力已经深厚,然后他开始自编自造,化形于无际。但我们年轻人一上来就去效仿那无招胜有招的架势,去标榜自己的“诗化”,必定会毫无进益,甚至走火入魔。虽然我信服陈先生的教导,常常告诫自己不能悬浮在海氏的玄辞妙语上“空谈义理”,但有时还是忍不住在课堂上自顾自地说上一通。看来,“祛魅”还需一个长期的过程。
  不过,有趣的是,陈先生长期深入“魔窟”,身上反倒产生了一种抵御魔魅的理性力量。陈先生行文向来以刚健质朴、清晰晓畅见长,即便是这本《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也并非“玄而又玄”的秘籍。一九九九年,陈先生更是删繁就简出版了《存在与时间读本》,以期深爱哲学的青年不因翻译之繁复而对此书望而却步。在我看来,海氏的思想经过陈先生的“概论”和“删削”理路更加显豁,问题也更为落实。不过,这种显豁和落实却并不减轻、反倒加重了思考的负担,因为陈先生的分析和提问削尖了我们对思想和现实的感觉,让那本来无从察觉的问题作为问题显现了出来。
  先生向来不愿人家称他是“专家”。虽然对海德格尔哲学亲熟到能直接引用背诵的地步,但对能否获得海氏专家这一“荣誉称号”他大概也是无所谓的。陈先生常说,哲学不是专业,是专业之间的对话,他要追踪的是实质性的哲学问题,而不是探究对这些问题的论述归属于谁。正因如此,陈先生的现象学视野不会仅仅局限在海德格尔哲学那里。陈先生不常提胡塞尔,然每次论及,往往一语中的,让我这个在现象学里闲逛的年轻人顿觉眼前一亮。
  记得陈先生曾说过,虽然他完全不能同意胡塞尔的整体思路,但好的哲学其价值不在于提出了一种思路或一个观点,而在于它的中下层,也就是它对具体问题的讨论。的确如此。作为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对“意识共现”、“目的论”、“同一性”等问题的敏锐感觉和深入思考只有细读胡塞尔的著作才能体察。此外,陈先生对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思想继承关系以及二者所持现象学之差异也有过精到的阐论。他曾拿维特根斯坦前后期作品的联系来比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关系。《哲学研究》处处都在与《逻辑哲学论》中的观点和设想争论;《存在与时间》则整个地以胡塞尔的现象学为鹄的。
  众所周知,胡塞尔批评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是“人类学”。拥护胡塞尔的人大多同意胡塞尔的这一评判,因为海德格尔的生存分析的确没有达到胡塞尔意识现象学努力追求的“客观性”或“确真性”。而支持海德格尔的人则往往对此批评不屑一顾,认为胡塞尔期待的那种脱历史的纯粹意识只是一个幻影。长久以来,我一直在这两种现象学观念的漩涡里打转,觉得虽然两方各执一词,但似乎都有些道理。然而,陈先生却常强调海氏之言,说在哲学探讨的领域,我们从来不能因为角度的不同而宣称观点的对等性。如果我们就某个问题发生了争论,那么我一定要能说明我所持的这个道理更真、更深,甚至能融贯你所谈的道理,而这才是“求真”的态度。可是如何逃出这个力量对等的漩涡却着实令我迷惑。
  还好,陈先生帮我指明了出离迷宫的道路,给我提供了化解漩涡的方剂。据陈先生言,海德格尔追求的真理始终是对人显现的真理,因此脱开人就无所谓真理。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的这一批评并不构成对海氏哲学的挑战,因为哲学追求的真理本就不是自然科学所追求的那种脱历史、脱感性的“客观真理”。但另一方面,海氏在《存在与时间》中把源始的生存现象规定为现身情态、领会和话语,把沉沦的日常样式规定为闲言、好奇和两可,这些生存论规定虽然不无深刻的道理,但的确没有达到真理所要求的“客观性”。在这个意义上,胡塞尔对海氏哲学的这一批评却可谓是直中靶心。
  其实,陈先生以上的评判包含着他对哲学真理与科学真理之区别的厘定,包含着他对哲学、科学、常识的深思。据陈先生言,哲学-科学一向以脱离“主观性”追求“客观性”为目标,但这其中却有两层的脱主观性。第一层脱去的是主观任意性,这是哲学和科学的共同追求。但第二层脱主观性却以洗净感性为目的。此一“脱”并非哲学的追求,而是科学之追求。陈先生二○○七年出版的《哲学、科学、常识》主要处理的就是现代科学如何从哲学-科学中独立出来的,以及科学真理和哲学真理与我们的日常思考和感受的关系。陈先生在《真理掌握我们》、《无法还原的象》等多篇文章中也从不同的角度涉及这方面的问题。
  科学技术问题是海德格尔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早在《存在与时间》中海氏就曾讨论过科学的数学性筹划,并断言数学的生存论基础较窄。海氏后期的作品更是大量涉及科学、技术与西方形而上学的内在关系。陈先生熟读海氏哲学,相信定从中获益不少。不过,和他对待其他问题一样,陈先生总会指出海氏思考的不足,并试图朝前多走几步。在《海德格尔哲学概论》中,陈先生认为海氏关于数学性的说法还很粗糙,兴许陈先生就是因此萌发了写作《哲学、科学、常识》的愿望。海氏一贯强调我们是先听到车声、马声、敲门声,要听到那种纯粹的声音则需要抽象和训练。陈先生赞许海氏的思路,但却进一步认为,我们即使进行抽象也无法“听到”纯粹的声音,因为科学还原论所倚仗的感觉与料(sense-data)根本是一种“知性构造”。
  概而言之,陈先生处理科学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海氏多有不同。不说别的,只从《哲学、科学、常识》这本书的题目着眼,我们就可以看到“常识”在陈先生哲学视野中的分量。在那本书里,陈先生想说的是:现代科学虽然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有关世界的整体图画,但却容不下我们的常识,容不下我们的真情实感。因为科学并不关心我们的日常世界;直接解释我们情感、道德和艺术的是哲学。虽说海德格尔所说的“常识”和陈先生所说的“常识”并不相同,海氏的“常识”所指的基本上是哲学的初级反省,但无论如何“常识”,“常人”却总是和流俗的观念联系在一起因而受到海氏的贬斥。
  也许有人会说,陈先生定是同时受到后期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受到日常语言学派的影响,所以才会强调常识。这话说得对,但未免说得轻飘。陈先生受很多西方大哲的影响,同时也深爱中国传统思想。陈先生对庄子的解读总是那么精彩,时常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他讲解麦金太尔《追寻美德》时,不忘对中国传统道德状况进行一番历史勾勒,而其叙述是那么富于洞见。陈先生借海德格尔的自我学说解说麦金太尔对自我的探究,他则有时隐没有时显现在这两位大哲思想的互动与共鸣之中。陈先生是通透的,因为陈先生把所学化入了自己的血液,化入了他对现实的关切。从《救黑熊重要吗》到《跳水救人时想什么了》,你可看到陈先生思想的力量来自许多东西方的大哲,但你更能直接感到这种力量首先源自他自己。
  昔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云:“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在我看来,对此一点,哲人亦然。只不过,对哲人而言,“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并不是一个先后的过程。只有生存得深,才能观看得真。陈先生的通透正由此而得。
其他文献
2012年12月2—3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2”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中国大陆、韩国、日本、美国、巴西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的150余名学者围绕“儒学与生态文明”主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
为了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为了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真实地观察,用自己的心灵真实地感悟,用自己的头脑真实地判别,用自己的语言真实地表达。地理教学必须
居室装修如有不慎,常有后悔之事发生。所以,居室装修一定要考虑周全,谨慎处之。1·材料使用不少人在材料的使用上易盲目与别人攀比,误认为花的钱多效果就好。其实效果并不与
“用中水多划算啊,每月的水表能少走好几个字儿呢?”“自来水已经涨到三块七了,可这中水才一块钱一吨!”北京的王大妈乐呵呵地说。王大妈是北京市第一批用上中水的小区居民。
班主任和学生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生的快乐就是班主任的快乐;学生的疑问需要班主任引导解决;学生的进步就是班主任工作的体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始终与班主任交织在一起。 C
……在现阶段的中国,讲究实事求是,以谋科学的发明、社会的进步,这诚然是迫切的需要。但科学发明,须有事实根据。不能以主观愿望出之。所谓事实根据是什么?浅近点说,这要借
中兴通讯巴基斯坦生产基地一期工程竣工投产是中国高科技通讯公司在海外设立的第一个“来料加工厂”,是民族通信企业单纯依靠产品贸易拓展国际电信市场的一次重大转变。中兴
两个德国戏剧性的迅速统一给它们的政治、经济和其它方面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研究开发领域当然也不例外。为了适应统一后的新形势,负责研究开发工作的德国研究与技
江苏南通二建集团1999年被建设部列入全国58家试点建筑企业集团,集团母公司江苏南通二建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金31384.98万元,拥有总资产36亿元,净资产10.4亿元,具备房屋建筑工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就是把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language di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