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图像史”:研究视域、构想及展望

来源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g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新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和发展,图像研究逐渐成为国际史学界的研究重点和热点话题.受此影响与启发,国内学界也开始自觉地展开本土图像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中共党史的研究完全可以吸收和借鉴图像史研究的理论和范式,加强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图像史料的收集与整理,挖掘党史上留存的丰富图像资源,拓展党史研究的视野,诠释与解读图像中的历史议题,构建中国共产党的视觉档案史.
其他文献
面对同一公共政策,不同主体往往有不同的解读.政策制定者的工具型解读将公共政策当作其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具有鲜明政治性,但公共政策存在被异化的风险;政策实施者的操作型解读将公共政策看作其行动的指南,主要着眼于政策的可执行性,但可能会偏离政策目标;政策专家的学理型解读将公共政策看作其专业理论的应用空间,通常带有批判性,但有时会引起政策争议;政策目标团体的益损型解读将公共政策看作对其利益做出的边际调整,体现“收益-成本”理性,但有时带有一定盲从性.尽管不同主体的政策解读存在差异,但在坚持公共利益最大化这一共识的
境外媒体反华舆论对我国国内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了巨大危害,深入研究外媒反华事件中主体、内容、传播方式及危害是破解外媒利用反华舆论进行意识渗透的有效途径.本文通过对近八年年度排名前20共计160个网络舆情热点事件进行筛查,将其中被外媒不实报道、对国内网络意识形态起到明显负面导向作用的敏感性事件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多案例研究,发现外媒反华主体具有多样性和蒙蔽性特点,它们以“客观”报道的表象,隐藏反华的实质.国内反华舆情的制造与传播有境外敌对势力的涉入,它们主要攻击我国的社会矛盾处理、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涉外涉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