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开展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k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学科思维和学科学习品质的培养,在初中生物这门应用型学科的教学中,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生物学习的品质和能力形成和提高帮助莫大。本文就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问题作了探讨,以期提高初中生的生物学习能力和应用水平,获得教育的高质量。
  关键词: 初中生物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 开展策略
  素质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提升的能力,能学会学,能在自主思考中获得素养的提高。因此,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与开展意义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体现学生主动学习能动活动的一种学习方式,其以学生的自主性为基础,以探索性学习为起点,将学生生活与社会生活中与学科内容相关的问题作为对象,通过个人的思考和实验,以及小组合作研究的方法开展,学生能在自主实验、探究中获得生物知识的运用,获得实物实验的经验,形成生物学习素养,形成科学的学习精神和态度,从而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这一活动的开展能够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积极调动学生参与到学习与实验的活动中。当然,研究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自主观察自然现象、生命现象,探索规律性的东西,获得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形成生物学概念、原理;更重要的是形成质疑的精神、科学学习和探究的勇气与能力,并掌握探究的方法,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有效的求知方法。如在《生物的变异》这一内容是生物遗传知识的进一步学习,学习重点是懂得生物的性状既受基因的控制是可以传递给后代的,又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道理,从而获得遗传与变异全面的理解。通过有效的研究性学习,可以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和感受这一科学知识,获得对生物世界探究的好奇心,形成保护意识、严谨的科学实验态度实验及看问题的态度。
  二、研究性学习开展的策略探讨
  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行高效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合理组织和高效指导。就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而言,初中生物老师要做和可做的方面很多。
  1.转变观念,改变教与学的方法。
  新时期的课堂,随着学生知识面的不断扩大,他们不满足于书本,不满足于从老师那里获得程式化的知识。因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自主而有效的获取知识,提供认识和自主操作能力,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掌握与生物学习各项技能的提升应成为教师的重要任务。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章节时,若灌输让学生掌握比较抽象的生态系统概念、认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教学活动就会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情感的强化。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谈谈对周围生活的感受,说说现在所见与自己童年生活情况的差异,探讨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如此直接从问题入手,学生就能对所学的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与食物网等容易理解和把握。如果让学生自学内容,然后选定一些研究课题让学生课后完成,如校园植物分类调查、校园里动植物的生态环境、农田的动植物的平衡,等等,那么我们的学生不仅对这一章的内容学得轻松,而且能够深入,甚至提出创新的思考和做法,对自然生态保护意识,对人类生成的忧患意识也能形成,对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意义重大。
  由此可见,转变教学思维、改变教学模式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需要广大教师转变角色,更需要教师切实发挥主导作用。
  2.加强合作,实践体验有效运行。
  只有改变学习方法,才能改变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习品质。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促使他们主动地收集信息,合作地加工处理信息,让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内化。因此,研究性学习需要团队的力量,我们要有效分组,在生物学习在课内和课外有效果有质量地开展。在教学《生物多样性》内容时,我在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我们湖区的水生物的多样性进行研究,让几个渔民的孩子做研究组长,利用课余时间到湖边观察,向家长或是老渔民请教,整理湖区生物的类型,研究水生物的成长及变化情况,最后形成研究报告。之后,组织各小组分析各份报告,形成比较科学系统的研究成果。学生在研究中还将生物种类与生长生活的因素联系起来,合理地分析、推理与假设,显现出他们在合作探究中的创新和实践,从而愉悦地获得知识、提高能力。这对他们的终身发展都是有益的。
  合作是未来人才必备的能力和要求,在初中生物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要求学生合作,从而提高实验活动与体验的质量,使研究性学习更有价值。
  另外,生物实验教学也应该少做验证性实验,多开展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在自主操作中获得规则和方法,在过程中思考,在现象中分析,在结论中反思,从而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步骤和研究方法,提高课堂上学生实验的主动性,激发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独自探究实验的能力。
  总之,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其能提高生物教学质量、学生科学实验和探究的能力,以及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只要广大一线教师有效组织、积极推进,那么学生必将成为有思想、有能力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亚伟.浅谈初中生物学研究性学习的后期指导.生物学教学,2012(03).
  [2]方志勇.研究性学习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软件:教育现代化,2013(09).
其他文献
目前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已被众多教师接受,而且将新课改理念落实到中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与实践融合到一起,并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新课改理念的实施对培养创新性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笔者从情感融入、教师素养培养、德育教育及中学教学与大学的衔接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如何在将新课改理念融入中学教学的过程中以优化中学物理教学。  一、情感融入  新课标中三维目标要求之一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要求已经被多数人重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浓郁的情趣一直被认为是学习的“润滑剂”。“寓教于乐”可以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看法。  一、教师语言幽默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的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精制的钥匙,它不仅可以开发情绪记忆,而且可以深
摘 要: 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为重要目的,通过“启发—探究”式教学的应用,在教授学生化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思维,让学生举一反三,解决类似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化学实验学习水平。  关键词: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 “启发-探究”式教学模式 应用原则 实例分析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推行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在此
摘 要: 我国的教育在不断改革推进中,新课改下对于各科目的的要求随之更改,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上将重点放在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这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和理解知识。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并且有的学生的初中生物知识是相对不足,影响到教学效率。如何让学生喜欢学习生物,产生学习生物的激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当前高中生物老师面临的难题和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我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下面谈谈心得和见解。  一、教学方法的灵活选择  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适用的范围,教师应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
探究性实验教学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这对高校选拔具有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几个经典的实验为案例,从确立探究思想,唤醒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