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提出新要求的同时,明确了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制度改革的目标。争对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对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者的我们,除了努力工作,要求不断创新,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更好更合理的思路外,更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文化;建设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五个更高要求,其中对文化建设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农民的观念相对落后消极,经济相对拮据,态度相对保守,时间相对空闲,需要相对迫切,人才相对匮乏,设施相对落后。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村级、社区的文化建设,开展农民的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既有潜力,又有难度。
加强农村村级、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如何进行全面建成小康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本人有以下观点:
1 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推广
结合各乡村的具体情况,通过播放科普电影、开展科技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农民有收益,尝到科技带来的好处后,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到村级农家书屋或乡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咨询、学习科学技术。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例我乡种植西红柿的农户也很多,科普提供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如何防止病虫害等很受农民欢迎。我镇种蔬菜、种烤烟、种果树的农民较集中,基本上都是一村一个特色,这也便于科普工作的开展。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子阅览室把村民集中起来播放、下发的种养殖技术的光盘,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最新的技术来学习。同时教会村民如何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访问国家级省级数字图书馆。这样既开展了科宣中心的工作,又让农民得实惠,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夯实基础。
2 不断完善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
争取不断完善农体工程的体育场所、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各级阅览室,各类象围棋室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室或文化场所。目前,各村都有了村级体育场,让农民可以接触较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同时村里已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书屋,为农民借阅各类图书提供了条件。各村村民还自觉组建了广场舞蹈队、花灯队等民间艺术队伍,农闲之余丰富了农民文化的生活。随着中央、省、市、区、乡镇级层层拨款投入,我镇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已初具模型,正在不断的完善中建设中。当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各村各镇图书室等群众文化场会建造得更好。
3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兴趣爱好
通过组织广场舞、多彩贵州选拨赛等赛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把他们有效的组织起来,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同时鼓励他们组建腰鼓队、舞蹈队、柔力球队、太极球队等文艺队伍,鼓励春节期间各村组建篮球比赛等采取各种方式举行文化活动,既让农民农闲生活闲而不闷,又切实促进乡风、民风朝着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4 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地方上的传统文化,去掉封建迷信部分,把好的、健康的部分留下来,例我镇的地戏、玩花灯等民间文化就很有特色,可以在这些上面作文章,把它们打造得更好,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块的工作得到了充分开展。
5 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训
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目前在文化块工作的人员中,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的人员基本没有,人员配置没有专业化;二是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青黄不接;三是文化干部兼职过多,很多是文化编制的工作人员,但乡镇工作过多过于繁杂,要么是抽下村去驻村,或者做统计、计生工作,基本是在编不在本岗位工作。导致文化块的工作基本上是应付差事,难以往专业化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发展环境下,希望能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各级培训,引进或选拨培训专业的文化人才,做到术业有专攻,才能更好的打造本地的文化艺术,更好的开展文化工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经济是基础,可以富民强国;文化是精神指引,可以凝聚人心,完善伦理道德。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而努力。
关键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文化;建设
“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共十七大报告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五个更高要求,其中对文化建设提出: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党中央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我国农村建设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而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农村建设中的“软力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要的有效途径。农民的观念相对落后消极,经济相对拮据,态度相对保守,时间相对空闲,需要相对迫切,人才相对匮乏,设施相对落后。由此可见,加强农村村级、社区的文化建设,开展农民的文化活动及文化建设,既有潜力,又有难度。
加强农村村级、社区文化建设不仅是以人为本的科学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如何进行全面建成小康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本人有以下观点:
1 大力提倡科学技术的推广
结合各乡村的具体情况,通过播放科普电影、开展科技讲座等方式,提高农民的种养殖技术。农民有收益,尝到科技带来的好处后,就会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到村级农家书屋或乡镇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咨询、学习科学技术。从而达到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例我乡种植西红柿的农户也很多,科普提供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如何防止病虫害等很受农民欢迎。我镇种蔬菜、种烤烟、种果树的农民较集中,基本上都是一村一个特色,这也便于科普工作的开展。科技宣教文化信息服务中心可以利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子阅览室把村民集中起来播放、下发的种养殖技术的光盘,也可以从互联网上下载最新的技术来学习。同时教会村民如何上网查找自己需要的知识,如何访问国家级省级数字图书馆。这样既开展了科宣中心的工作,又让农民得实惠,推动经济的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夯实基础。
2 不断完善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
争取不断完善农体工程的体育场所、农家书屋的硬件设施、各级阅览室,各类象围棋室等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的文化室或文化场所。目前,各村都有了村级体育场,让农民可以接触较科学的体育运动健身,同时村里已有一定规模的农家书屋,为农民借阅各类图书提供了条件。各村村民还自觉组建了广场舞蹈队、花灯队等民间艺术队伍,农闲之余丰富了农民文化的生活。随着中央、省、市、区、乡镇级层层拨款投入,我镇各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已初具模型,正在不断的完善中建设中。当然,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推进,相信不久的将来各村各镇图书室等群众文化场会建造得更好。
3 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兴趣爱好
通过组织广场舞、多彩贵州选拨赛等赛事活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兴趣爱好,把他们有效的组织起来,参加各种文艺活动,同时鼓励他们组建腰鼓队、舞蹈队、柔力球队、太极球队等文艺队伍,鼓励春节期间各村组建篮球比赛等采取各种方式举行文化活动,既让农民农闲生活闲而不闷,又切实促进乡风、民风朝着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4 积极发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在文化大发展的今天,我们除了要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增强文化底蕴的同时,要充分发掘地方上的传统文化,去掉封建迷信部分,把好的、健康的部分留下来,例我镇的地戏、玩花灯等民间文化就很有特色,可以在这些上面作文章,把它们打造得更好,同时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块的工作得到了充分开展。
5 专业文化队伍的建设培训
基层文化单位从业人员的素质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缺乏高学历和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干部,目前在文化块工作的人员中,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的人员基本没有,人员配置没有专业化;二是从业人员年龄普遍偏大,青黄不接;三是文化干部兼职过多,很多是文化编制的工作人员,但乡镇工作过多过于繁杂,要么是抽下村去驻村,或者做统计、计生工作,基本是在编不在本岗位工作。导致文化块的工作基本上是应付差事,难以往专业化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发展环境下,希望能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通过各级培训,引进或选拨培训专业的文化人才,做到术业有专攻,才能更好的打造本地的文化艺术,更好的开展文化工作。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经济是基础,可以富民强国;文化是精神指引,可以凝聚人心,完善伦理道德。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重视农村文化建设,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