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过犹不及、不偏不离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ne_y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孔老师讲国学”——《中庸》第1讲(上篇)
  编者按:“与好学者共读万卷书,携良善人同行万里路。”中华文化渊源流长,国学经典中蕴含着大思想、大境界、大格局、大责任、大担当,涵养出人的高度、广度、深度、厚度和风度。为弘扬中华文化,让中华文明在新时代绽放光芒,本刊特邀请孔门传人、国学教授孔海钦先生开设“听孔老师讲国学”、专栏。
  儒家四书是:《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什么是中庸?是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吗?中庸的核心是什么?中庸的现实意义和作用又是什么呢?为什么要践行中庸之道?如何践行?
  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孟子的老师。所以从孔子到曾子到子思子到孟子,形成的儒家文化最重要的四位圣人。孔子时圣,曾子宗圣,子思述圣,孟子是亚圣。孔子被称之为至圣先师。因为孔子传给曾子,子思到孟子,道脉相同。所以称之为孔孟之道。子思常述的孔子中庸思想,完善和深化了孔子的道德伦理的思想,因而子思被后人称为述圣。形成的思孟学派,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中庸》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把空泛的、冷静的、神秘的、形而上的境界给予道德化。奠定形而上的基础,上通天理下通人情。那如何做到《中庸》呢?从古至今,我们反思总结十二个字:反求诸己,过犹不及,不偏不离。
  《中庸》的中不是折中,而是不偏离道义、最合理的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叫中,不倚之谓庸,不倚就是不便的意思。为什么不改变,因为人类的本性、万物的本性是做人的道理,所以不变。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这一篇是孔门传授的心法,孔子的孙子子思子唯恐时间久远,就会有传承的差异,一代又一代用口传文化传下来就会有错误。所以他就笔于书已授孟子。其书只言一个“理”字,这本书始终讲的一个“理”就是“中庸”,它散落在万事万物的规律当中。万事万物的规律合在一起只有一个“理”字,就是他的本性“庸”不变的地方,那这个中庸是不是只适合于某件事某一物,不是。放之,也就是说放开,他跟天地东西南北合在一起,攥起来就可以放在手心,我们看不见。“其味无穷皆实学也”,这样的学问其乐无穷,而且能够适用于万事万物,是人类、中国人必学的一门实践的学科。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
  可离非道也。
  ——《中庸》第一章
  “天命之谓性”是讲天命就是天性、人性。天性、人性到底是什么,是起什么作用?在“性”这个字上,中国文化中颇有讲究。比如说:天性、人性、本性、男性、女性、国民性、建设性、科学性、一般性、德性等等。万事万物皆有性,我们所关心的是君子的本性是什么,孟子日:“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植于心,其生色也,啐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體,四体不言而喻。”君子的本性是仁义礼智,这些本性深植于君子的内心深处,表现于人的言行举止之中。君子的本性,即使他的理想完全实现了,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增加,即使窘困隐居,也不会因此而有所减少,这是由于本分已经确定的缘故。
  对君子来说,仁义礼智植根在心中,人的气色纯正和润,展现在脸上,充盈在体内,延伸到四肢,四肢不必等他的吩咐,便明白该怎样做了。
  因此,人的背要直,不能驼,背一驼,人就没气质。一个人,仁义礼智在心中,举手投足间展示出来,他的面部表情就会很平和,他的身材就会魁梧有气质,会折射出一种无形的力量,这句话来自于是孟子。人和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天性本性,性跟着这个本性所走就是万事万物的道。
  什么是道,天地的根源,天地的根源就是道,万事的根源就是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纵观历史,如果那个历史时期发生了战争,就是走向了极端,解决战争就是回归于中庸。中庸如何回归?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仁德具备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才是人。说一个人,有仁德才是人,仁爱的“仁”和个人的“人”合在一起,这就是“道”。孔子在孔子家语当中讲“夫道者,所以明德也。”“道”是用来彰显人的光明的德性。人之初,性本善的性是什么?就是大德者。“德者,所以尊道也。”表达的意思是以非德道不尊,非道德不明。“道德”两个字在孔子这里解释的淋淋尽致。所以,道德是道与德合在一起的叫道德。
  走什么道,就会得到什么。什么是道呢?通俗的讲,“道”是看得见的道就是路,看不见的路就是道,这就是道路。有的人是有道不走路,有的人有路无道可走。
  (孔海钦,原名孔祥语,孔子第七十五世孙,儒学家、作家、书法家。福州文儒书院院长,福州大学兼职教授。致力于研究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中华元文化。著有《汉字的文学艺术》《大学中庸》《孟子译疏》《礼行天下》《论语课本》等。)
  编辑/书含
其他文献
王阳明本名叫王守仁,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古代先贤讲求“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方面,王阳明无疑是一位典范。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也是儒學发展史上的一代宗师和集大成者之一,他的思想学说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他也是出色的教育家,现存《王阳明全集》收录了大量王阳明给兄弟
期刊
汉语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一则她有声调,而英语、法语、俄语、德语等都属无声调语言,汉语的四声调值构成绝美的韵律,听来抑扬顿挫,神采飞扬,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翩翩起舞长盛不衰。再则,古典诗词曲赋讲究韵律与平仄对仗,形成一种声律的节奏,铿锵有致,妙不可言。  细推开去,文字的韵律与广袤的大自然紧紧贴伏,有异曲同工之妙。放眼自然界,无一处不是充满平仄的诗意的美:山峦连绵起伏,水面波纹流动,云与天、一动一静,
期刊
风前欲劝春光住,春在城南芳草路。  未随流落水边花,且作飘零泥上絮。  镜中已觉星星误,人不负春春自负。  梦回人远许多愁,只在梨花风雨处。  一——《玉楼春》辛弃疾  人到中年,上老下小,外要工作,内有家务,寒暑相逼,烦恼重重,不时大病小病再来相扰,所谓久在樊笼里,何处得自在?不是昨日还“为赋新词强说愁吗”?怎么今天突然就到了“识尽愁滋味”的心境了。李白说,朝如青丝暮成雪,想来并不夸张。  这个
期刊
茶因水而清,心缘茶而静,繁华静处,方遇知音。每个茶人心中都有一方清雅凈土,可容花木,可纳雅音。日日在此间醒来,不问凡尘,静修己心。因与茶结缘,我找到了归属感,我明白了茶可以带给我这么多的人生感悟。泡茶,无数次的拿起和放下,看似简单的动作,却也能悟出人生需要沉淀,需要自省,需要珍惜。  俗话说:人生如茶,在沉浮中渐渐出味、晕染汤色、最终归于平淡,此时方可品味你与懂你的人才会珍惜的味道。  茶,这片神
期刊
(1)  “仕女画”,一称“美人画”。尽管这些画作中的女性形象并非都是绝代佳丽,但这一别名却能沿袭至今;或是因其遵循了画者本人发自肺腑的“审美观”而得名吧。  作为中国传统人物画的一种,我们可以将仕女画简单地理解成以女性为描绘对象的画作。秦汉以前,“仕”与“女”分别泛指未婚的男性与未婚的女性,于是,古时候的“仕女”通常用来专指贵族女性。以仕女入画的“画俗”可谓源远流长。早在战国时期,《龙凤仕女图》
期刊
编者按:对初学《易经》者,如果想用其思想指导日常生活,掌握一些基础的知识和和方法是必要的。  《启蒙节要》囊括了几乎所有卜筮文化的基础知识,具体包括八卦方位,六十甲子歌,五行相生相克,六亲相生相克,八卦象例,八宫所属,六十四卦名,八卦次序,五行次序,六十四卦次第歌,系辞八卦象类歌,十天干,十二地支,纳甲歌,安放世应歌,安神诀,起月卦身诀,起六神诀,飞伏神歌,游魂八卦歌,归魂八卦歌,年上起月歌,日上
期刊
从年少时拿起画笔的那一刻起,就有一个地方是我的心之所趋,梦之所想。  他在天涯之外的风沙处,他是心灵深处的皈依地。  他是安放在河西走廊最西端的一卷美术史,他亦是回荡在大漠问的一阕曲子词。  他那么沧桑,如一位的历尽风霜的老人,他又那么美好,像一位眉目动人的少年。终有一日,我奔赴你而去,必不是因为风景。  数百公里之内,都是戈壁茫茫,砾石嶙嶙,时有群山起伏却没有绿意入目,即便是途径美如彤云的丹霞地
期刊
生命本来不应该有价格的;而竞有了价格!人贩子,老鸨,以至近来的绑票土匪,都成了他们的所有物,标上参差的价格,出卖于人;我想将来也许还有公开的人市场呢!在种种“人货”里,价格最高的,自然是土匪们的票了,少则成千,多则成万;大约是有历史以来,“人货”的最高的行情的。其次是老鸨们所有的妓女,由数百元到数千元,是常常听到的。最贱的要算是人贩子的货色!他们所有的,只是些男女小孩,只是些“生货”,所以便卖不起
期刊
编者按: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从泥土中生长出来,泥土生长粮食,也生长着东方智慧。寻觅将逝的田园,寻觅与节气相应的朴素的传统文明,寻觅隐匿在泥土中的中华之根。田园耕读是中国人修身养性的母体,是抚慰心灵的终极故乡。通过“耕读”阅读中国人的精神符号,从中可以发现中华道统的衍生和衰落。古人俯仰之间体察自然变化,通过躬耕陇亩体察自然之动静,生命之变化,进而发散以至观照生命的各个层面。  一般而言,影响中国人精神发
期刊
情花,见于金庸第五部武侠《神雕侠侣》第十七回《绝情幽谷》。主人公杨过进入绝情谷,与谷主女儿绿萼相逢,又见到了情花。  情花可食,滋味却乍甜乍苦:“入口香甜,芳甘似蜜,更微有醺醺然的酒气,正感心神俱畅,但嚼了几下,却有一股苦涩的味道,要待吐出,似觉不舍,要吞入肚内,又有点难以下咽。”“入口极甜,后来却苦了。”  情花的枝上生满小刺,色彩却十分美妙:“细看花树,见枝叶上生满小刺,花瓣的颜色却是娇艳无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