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是一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科学课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多数科学课观察实验探究活动较多,导致很多教师无法有效掌控探究活动,使科学课的教学变成了传统的填鸭式。高效课堂作为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途径,在科学课上有其应用必要性。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高效设计和时间的高效控制。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从宏观上去把握,确定了整体的课堂结构和结构时间分配后再进行细节设计。课堂结构既包括宏观结构:一堂课的总体教学构想,版块设置及教学流程,又包括微观结构:即课堂教学各个活动、环节的展开、衔接,时间分配等等。教师对课堂宏观结构的设计要有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宏观设计的关键,设计时从课标、教材、学生学情、教法、学法等方面要下足功夫,都要围绕着合理的教学目标展开。
一是备课标和教材。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基于课标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应通读课标,对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理念、思路和目标有一个详细的理解和解读。另外,对课标中与本课相关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等内容要结合教材进行通读。通读单元教材,首先要了解每一课知识概念体系在单元中的位置,提炼课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其次通读整课教材,提炼课的主线和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和分布,重点分析教材活动的设计结构。再次要以教学活动的逻辑结构为依据,确定课的主体活动并初步确定教学各环节设计及时间分配,此处的设计应重点突出达成教学目标的主体探究活动,同时关注主题活动前的引导活动和最后的拓展应用活动,引导活动和拓展应用活动依据课的不同不应超过一节课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是备学生。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前概念就是在每一单元学习前进行前测。前测数据就可以作为教学导入活动的设计依据。课的导入活动设计以揭示或渗透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因此,学生前概念和教材概念互动矛盾点就成为导入活动设计的依据。互动矛盾点的难度要适当,内容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
三是备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问题式学习,一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和活动参与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决定学习方法的组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由“学会”发展为“会学”,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四是关注探究环节设计。探究环节的时间控制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探究实验活动和数据的整理分析是科学探究活动中耗时最多的环节,而数据整理分析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科学规律,形成科学概念的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应分配更多的时间到数据的整理分析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大模块整合,把三分之二的时间分配给学生的探究环节和整理环节。
五是关注科学知识的应用。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科学知识的拓展应用是激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开展新的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梁,使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尽量搜集一些本节课教学概念和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融合在拓展环节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过程,建构小学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许纪霖教授曾经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深入思考,努力践行,打造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
高效课堂的关键是教学活动的高效设计和时间的高效控制。一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要从宏观上去把握,确定了整体的课堂结构和结构时间分配后再进行细节设计。课堂结构既包括宏观结构:一堂课的总体教学构想,版块设置及教学流程,又包括微观结构:即课堂教学各个活动、环节的展开、衔接,时间分配等等。教师对课堂宏观结构的设计要有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宏观设计的关键,设计时从课标、教材、学生学情、教法、学法等方面要下足功夫,都要围绕着合理的教学目标展开。
一是备课标和教材。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基于课标的教学,教师在备课前应通读课标,对科学课程的基本性质、理念、思路和目标有一个详细的理解和解读。另外,对课标中与本课相关的科学概念、科学知识等内容要结合教材进行通读。通读单元教材,首先要了解每一课知识概念体系在单元中的位置,提炼课中涉及的知识概念。其次通读整课教材,提炼课的主线和教学目标,了解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和分布,重点分析教材活动的设计结构。再次要以教学活动的逻辑结构为依据,确定课的主体活动并初步确定教学各环节设计及时间分配,此处的设计应重点突出达成教学目标的主体探究活动,同时关注主题活动前的引导活动和最后的拓展应用活动,引导活动和拓展应用活动依据课的不同不应超过一节课时间的四分之一。
二是备学生。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率,了解学生已有的前概念是必不可少的。前概念就是在每一单元学习前进行前测。前测数据就可以作为教学导入活动的设计依据。课的导入活动设计以揭示或渗透教学主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目的,因此,学生前概念和教材概念互动矛盾点就成为导入活动设计的依据。互动矛盾点的难度要适当,内容设计一定要贴近学生生活。
三是备教法和学法。教法和学法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小学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问题式学习,一节课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师要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选择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能有效提高学生思维参与度和活动参与度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来决定学习方法的组合,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由“学会”发展为“会学”,因此,科学的学习方法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四是关注探究环节设计。探究环节的时间控制是高效课堂的关键,探究实验活动和数据的整理分析是科学探究活动中耗时最多的环节,而数据整理分析是科学探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引导学生整理、分析、归纳科学规律,形成科学概念的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也是高效课堂的一个重要评价因素。因此,应分配更多的时间到数据的整理分析环节。在教学设计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进行大模块整合,把三分之二的时间分配给学生的探究环节和整理环节。
五是关注科学知识的应用。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课堂是否高效的重要指标,科学知识的拓展应用是激发学生发现新的问题,开展新的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是学生继续开展科学研究,从课内走向课外的桥梁,使学生不断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尽量搜集一些本节课教学概念和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融合在拓展环节中,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双边互动过程,建构小学科学课高效课堂教学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继续进行深入的探索。许纪霖教授曾经说过:“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科学教师,更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可以深入思考,努力践行,打造出高效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作者单位:河南省开封市第二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