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被字句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句式,学界对被字句中“被”字的性质一直有着不同的认识。近两三年来,一种新型的“被XX”结构式流行甚广,在“被XX”这个结构式当中,“被”也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
关键词:“被XX”;被字句;词性
一、引言
“被XX”是这两三年使用率很高的一个结构式,例如“被自杀”“被就业”“被自愿”“被小康”,等等。与传统的“被字句”相比,这一结构呈现出了一些十分另类的特征,如施事主语消失、可用来充当XX的成分复杂、语义上的非逻辑性等。本文在语料的基础之上揭示“被XX”这一结构式新的句法特征,结合传统语法对“被”的不同认识,分析这一新结构式对“被”在词性上造成的影响。
二、“被XX”的句法特征
(一)施事成分消失不见
在传统的对被动句的语法分析中,“被”后的施事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施事成分的有无也是判定“被”是介词的一个关键特征。但是在新式的“被XX”结构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被”后面的施事成分基本上消失了。例如:
中国“被强大”了吗?(《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8月12日)
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抚顺晚报》2009年8月3日)
富士康员工是自杀还是被自杀?(新民网,2010年5月21日)
火车票实名制问民意须警惕“被民意”。( 腾讯网,2010年12月18日)
“被时代”,我们渴求一个不“被公民”的尊严。(凤凰网,2010年4月6日)
我“被小三”了。(《钱江晚报》2010年8月13日)
就笔者在报纸以及网络上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还没有见到过施事成分在“被XX”的格式中出现,暂且不讨论形容词、动词充当XX的情况,即使是“小三”“公民”这些具有施动能力的名词放在“被”后面的时候,它们也不是作为施事成分出现的。
(二)可充当XX的成分较为复杂
1.动词
动词充当XX成分在“被XX”中是最常见的。例如网易网在“网易新闻”栏目第63期中以“‘被时代’——逃不出的荒谬”为题的报道,其中所涉及的有:“被代表”“被捐款”“被自杀”“被失踪”“被就业”(其他三个是“被开心”“被小康”“被自愿”)。
2.名词、形容词
除了动词能够进入“被XX”之中以外,也有一些名词和形容词已经开始充当XX的成分,例如:
捐款双倍返还疑似“被爱心”。(《三晋都市报》2009年9月1日)
但也有好多是在单位领导的敦促下或者“爱心大众”的裹挟下而 “被爱心”了。(新浪博客,2011年1月11日)
“被雷锋”是“被时代”的影射。(《河南商报》2010年12月10日)
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 天涯社区,2010年9月28日)
要真幸福,不要被幸福。(新华网,2011年1月7日)
3.其他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除了比较正规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以外,更有一些诸如百分比、数字的数词也可进入到“被XX”之中,例如:
教育部称67%公众赞成汉字调整,网友调侃被67%。(腾讯网,2010年12月22日)
中国被G2,不可轻信美国花言巧语。(搜狐新闻,2010年12月23日)
三、“被”的词性界定
与典型的“被字句”相比,“被XX”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文只从施事成分、紧接“被”后的成分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不同之处还有很多,从表面上看,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被”,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随着这些新出现的语法特征,“被”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下文试从“被”的词性上进行分析。
(一)典型被字句中的“被”
语法学界对典型被字句中的“被”有过许多探讨,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家:
1.“被”是介词
这是占有主流地位的一种看法,朱德熙的《语法讲义》,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均持此种说法,把“被”归入到介词的行列。例如朱德熙认为“‘被’字的作用在于引出施事”[1],黄伯荣也认为“被”字属于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2]。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被”后面往往带有施事成分,但是也常常存在“短被动句”的情况,即“被”后没有施事成分,这成为介词说的主要漏洞之一。
2.“被”是助动词
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是王力。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把“被”归入助动词一类,他说“被”字“不能表示一种行为却能帮助一个动词而表示一种行为的性质”[3],例如“我被他骂了一顿”,王力的分析是“‘被’字帮助‘骂’字表示着骂的行为不是我所施行的,而是我所遭受的”。
3.“被“是介词和助动词
黎锦熙的看法是根据介词在不同情况中的语法,将“被”按词性分成两类,一类是介词,另一类是助动词,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看法,他《新著国语文法》中把“被”分成两类,“(1)用在副位实体词前面,可当介词;(2)若就用在动词前面,却成表被动的助动词”[4]。
4.“被”是动词
持这种看法的早期主要是洪心衡和桥本万太郎等人。桥本万太郎认为“被”字属于一种“特殊的及物动词”“它经常带有宾语,很少孤立出现”[5]。这两种看法所提的时间较早,但是由于在现代汉语中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因此响应的人较少。
(二)“被XX”中的“被”
针对以上几种传统的看法,我们发现,由于位于“被”字之后施事成分的消失,以及充当XX成分的复杂,对“被”的分析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了。首先,很显然,由于施事成分缺失,再将“被”看做介词的观点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其次,考虑到“被”后跟的主要成分是动词性的,因此我们倾向于考察“被”是否有可能被看做是一个助动词,但是如果作为助动词,也会遇到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被XX”的结构中,如我们上文所列举的,有相当多XX是由形容词和名词甚至是数词充当的,如果将“被”归为助动词,似乎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将“被”归入到副词一类中较为适宜,理由如下:
1.“XX”多由动词充当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典型的如“刚刚来”中的“刚刚”“才到”中的“才”“非常兴奋”中的“非常”等。如上文所述,充任“XX”的大多数是动词,再如“被自杀”“被夺冠”“被退休”“被出线”“被晋级”“被代表”,等等。如果从意义上考虑,刘月华在《实用汉语语法》中将副词分成主要的七类[6],“被”无法归入到其中任何一类,它所表示的意义极其微妙、特殊,邵敬敏将这类“被”归纳为“行为属性的强加型格式”[7],但是这里的“强加”无法很好的说明其内部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趋势,在众多的“被V”中,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的仍然占大多数,而表示纯粹的如意愉快的事情则基本没有,像“被出线”“被夺冠”则暗含了讽刺之意。这个规律符合王力在《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一文中总结的规律“我们说汉语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这话是没有危险的”[8]。这也是“被XX”格式之所以能够流行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2.副词可修饰形容词
这类的例子有“被开心”“被幸福”“被强大”“被自愿”等,我们看到这里的形容词往往是带有褒义的,这里的“被”所表示的意义符合邵敬敏所说的“主观强加”[9],即“不(没有)……却被认为……”。
3.副词可修饰特殊的名词、数量词
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数量词,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当这些词作谓语的时候,如“今天才周六”中的“才”,“我儿子都7岁了”中的“都”,还有如“非常男女”“非常六加一”“十分女人”中的“非常”和“十分”。“被XX”格式中的“被”后同样也可以是名词甚至是数量词,例如,“被艾滋”“被精神病”“被网瘾”等,表示“不是……却被认为是……”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第一,在新型“被XX”结构式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典型“被字句”的语法特征,归纳起来即施事成分缺失、XX成分复杂等,这些超常规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网络语言环境自由宽松、语言机制中的经济原则等因素有关;第二,由于这些新出现的语法特征,致使“被”的词性更加接近于副词;第三,“被XX”的使用范围主要还集中在网络标题、新闻报刊之中,它的使用与具体的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没有看到它大规模进入人们日常口语的迹象。
注释:
[1]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8页。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3]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8页。
[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湖南教育出版社年2007年版,第47页。
[5] [日]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6] 参见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版。
[7][8] 刘杰、邵敬敏:《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被XX”》,《语言与翻译》2010年第1期。
[9] 王力:《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被XX”;被字句;词性
一、引言
“被XX”是这两三年使用率很高的一个结构式,例如“被自杀”“被就业”“被自愿”“被小康”,等等。与传统的“被字句”相比,这一结构呈现出了一些十分另类的特征,如施事主语消失、可用来充当XX的成分复杂、语义上的非逻辑性等。本文在语料的基础之上揭示“被XX”这一结构式新的句法特征,结合传统语法对“被”的不同认识,分析这一新结构式对“被”在词性上造成的影响。
二、“被XX”的句法特征
(一)施事成分消失不见
在传统的对被动句的语法分析中,“被”后的施事成分是一个很重要的研究对象,施事成分的有无也是判定“被”是介词的一个关键特征。但是在新式的“被XX”结构中,我们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被”后面的施事成分基本上消失了。例如:
中国“被强大”了吗?(《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8月12日)
那些原本在小康达标水平之下的群众,一夜之间就“被小康”了。(《抚顺晚报》2009年8月3日)
富士康员工是自杀还是被自杀?(新民网,2010年5月21日)
火车票实名制问民意须警惕“被民意”。( 腾讯网,2010年12月18日)
“被时代”,我们渴求一个不“被公民”的尊严。(凤凰网,2010年4月6日)
我“被小三”了。(《钱江晚报》2010年8月13日)
就笔者在报纸以及网络上所收集到的语料来看,还没有见到过施事成分在“被XX”的格式中出现,暂且不讨论形容词、动词充当XX的情况,即使是“小三”“公民”这些具有施动能力的名词放在“被”后面的时候,它们也不是作为施事成分出现的。
(二)可充当XX的成分较为复杂
1.动词
动词充当XX成分在“被XX”中是最常见的。例如网易网在“网易新闻”栏目第63期中以“‘被时代’——逃不出的荒谬”为题的报道,其中所涉及的有:“被代表”“被捐款”“被自杀”“被失踪”“被就业”(其他三个是“被开心”“被小康”“被自愿”)。
2.名词、形容词
除了动词能够进入“被XX”之中以外,也有一些名词和形容词已经开始充当XX的成分,例如:
捐款双倍返还疑似“被爱心”。(《三晋都市报》2009年9月1日)
但也有好多是在单位领导的敦促下或者“爱心大众”的裹挟下而 “被爱心”了。(新浪博客,2011年1月11日)
“被雷锋”是“被时代”的影射。(《河南商报》2010年12月10日)
乱收费的最高境界是“被自愿”。( 天涯社区,2010年9月28日)
要真幸福,不要被幸福。(新华网,2011年1月7日)
3.其他
令人叹为观止的是,除了比较正规的动词、名词和形容词以外,更有一些诸如百分比、数字的数词也可进入到“被XX”之中,例如:
教育部称67%公众赞成汉字调整,网友调侃被67%。(腾讯网,2010年12月22日)
中国被G2,不可轻信美国花言巧语。(搜狐新闻,2010年12月23日)
三、“被”的词性界定
与典型的“被字句”相比,“被XX”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文只从施事成分、紧接“被”后的成分进行了探讨,实际上不同之处还有很多,从表面上看,唯一不变的似乎只有“被”,但是实际上,我们发现,随着这些新出现的语法特征,“被”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下文试从“被”的词性上进行分析。
(一)典型被字句中的“被”
语法学界对典型被字句中的“被”有过许多探讨,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主要的观点有以下几家:
1.“被”是介词
这是占有主流地位的一种看法,朱德熙的《语法讲义》,黄伯荣、廖序东的《现代汉语》,胡裕树的《现代汉语》,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等均持此种说法,把“被”归入到介词的行列。例如朱德熙认为“‘被’字的作用在于引出施事”[1],黄伯荣也认为“被”字属于介词,“起标记作用,依附在实词或短语前面”[2]。该观点的主要依据是“被”后面往往带有施事成分,但是也常常存在“短被动句”的情况,即“被”后没有施事成分,这成为介词说的主要漏洞之一。
2.“被”是助动词
这种看法的主要代表是王力。王力在《中国现代语法》中把“被”归入助动词一类,他说“被”字“不能表示一种行为却能帮助一个动词而表示一种行为的性质”[3],例如“我被他骂了一顿”,王力的分析是“‘被’字帮助‘骂’字表示着骂的行为不是我所施行的,而是我所遭受的”。
3.“被“是介词和助动词
黎锦熙的看法是根据介词在不同情况中的语法,将“被”按词性分成两类,一类是介词,另一类是助动词,是一种比较综合的看法,他《新著国语文法》中把“被”分成两类,“(1)用在副位实体词前面,可当介词;(2)若就用在动词前面,却成表被动的助动词”[4]。
4.“被”是动词
持这种看法的早期主要是洪心衡和桥本万太郎等人。桥本万太郎认为“被”字属于一种“特殊的及物动词”“它经常带有宾语,很少孤立出现”[5]。这两种看法所提的时间较早,但是由于在现代汉语中缺乏足够的证据支持,因此响应的人较少。
(二)“被XX”中的“被”
针对以上几种传统的看法,我们发现,由于位于“被”字之后施事成分的消失,以及充当XX成分的复杂,对“被”的分析也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了。首先,很显然,由于施事成分缺失,再将“被”看做介词的观点明显是站不住脚的。其次,考虑到“被”后跟的主要成分是动词性的,因此我们倾向于考察“被”是否有可能被看做是一个助动词,但是如果作为助动词,也会遇到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被XX”的结构中,如我们上文所列举的,有相当多XX是由形容词和名词甚至是数词充当的,如果将“被”归为助动词,似乎也存在明显的漏洞。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将“被”归入到副词一类中较为适宜,理由如下:
1.“XX”多由动词充当
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任状语,可以修饰动词,典型的如“刚刚来”中的“刚刚”“才到”中的“才”“非常兴奋”中的“非常”等。如上文所述,充任“XX”的大多数是动词,再如“被自杀”“被夺冠”“被退休”“被出线”“被晋级”“被代表”,等等。如果从意义上考虑,刘月华在《实用汉语语法》中将副词分成主要的七类[6],“被”无法归入到其中任何一类,它所表示的意义极其微妙、特殊,邵敬敏将这类“被”归纳为“行为属性的强加型格式”[7],但是这里的“强加”无法很好的说明其内部的意义上的细微差别,但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趋势,在众多的“被V”中,表示不如意不愉快的事情的仍然占大多数,而表示纯粹的如意愉快的事情则基本没有,像“被出线”“被夺冠”则暗含了讽刺之意。这个规律符合王力在《汉语被动式的发展》一文中总结的规律“我们说汉语被动式的作用基本上是表示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这话是没有危险的”[8]。这也是“被XX”格式之所以能够流行开来的一个重要原因。
2.副词可修饰形容词
这类的例子有“被开心”“被幸福”“被强大”“被自愿”等,我们看到这里的形容词往往是带有褒义的,这里的“被”所表示的意义符合邵敬敏所说的“主观强加”[9],即“不(没有)……却被认为……”。
3.副词可修饰特殊的名词、数量词
副词一般不能修饰名词、数量词,但是有一些特殊的情况,例如当这些词作谓语的时候,如“今天才周六”中的“才”,“我儿子都7岁了”中的“都”,还有如“非常男女”“非常六加一”“十分女人”中的“非常”和“十分”。“被XX”格式中的“被”后同样也可以是名词甚至是数量词,例如,“被艾滋”“被精神病”“被网瘾”等,表示“不是……却被认为是……”
四、结语
通过以上探讨可以看出,第一,在新型“被XX”结构式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不同于典型“被字句”的语法特征,归纳起来即施事成分缺失、XX成分复杂等,这些超常规的语言现象的出现可能与网络语言环境自由宽松、语言机制中的经济原则等因素有关;第二,由于这些新出现的语法特征,致使“被”的词性更加接近于副词;第三,“被XX”的使用范围主要还集中在网络标题、新闻报刊之中,它的使用与具体的语境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并没有看到它大规模进入人们日常口语的迹象。
注释:
[1]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78页。
[2]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24页。
[3] 王力:《中国现代语法》,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88页。
[4] 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湖南教育出版社年2007年版,第47页。
[5] [日]桥本万太郎:《汉语被动式的历史区域发展》,《中国语文》1987年第1期。
[6] 参见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版。
[7][8] 刘杰、邵敬敏:《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被XX”》,《语言与翻译》2010年第1期。
[9] 王力:《汉语被动式的发展》,《语言学论丛》第一辑,新世界出版社1957年版,第12页。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