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苏灵引起家兔膈神经和胫神经痉挛性放电的机制分析

来源 :生理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son168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工作在28例局部麻醉、肌肉麻痹的家兔上进行。实验观察到静脉注射大剂量回苏灵(1.5mg/ kg)后,在胫神经、膈神经及脑干孤束核(NTS)区与网状结构等部位均可记录到痉挛性放电。其中胫神经上先出现紧张性高频放电,后转为阵挛性排放,一般在50—100min 后恢复。膈神经也可出现类似放电,但其排放节律比胫神经快,两者不完全同步;在恢复期,吸气放电与痉挛性排放可交替出现。高位离断脊髓后,胫、膈神经的痉挛性放电即消失。NTS 区的吸气相关单位所出现的痉挛性排放,其频率与膈神经的不完全同步;但在脑干网状结构可找到与胫神经、膈神经痉挛性排放基本同步的放电单位,且孤立脑干,仍可见该单位的痉挛性放电。以上结果提示,回苏灵痉挛性放电的发源部位主要在脑干网状结构。切断脊髓背束及外侧束的大部,保留网状脊髓束和脊髓网状束,不影响胫,膈神经的痉挛性放电;脊髓半横切后,同侧胫、膈神经的痉挛性放电则消失。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建构两岸共同市场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议题。2000年后,随着两岸合作的深化,共同市场建设在实践领域也得以逐步推进。但在现有的两岸关系框架下,由于缺乏必要的沟通协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由于办学历史不长,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课程结构重理论、轻实践等突出问题。为此,探索建立适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当前人力资源管
根据可靠度校核的非迭代方法推导了检验设计值点是否为设计验算点(理想设计值点)的公式,并建立了可接受设计值点的判断准则。采用非迭代方法对我国现行建筑结构设计规范中的1
地震属性特征分析方法是从地震资料中提取隐藏的有用信息,通过不同处理方式在三维地震数据中获得地质信息。近年在油气田开发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油气田进入开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