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从来都是以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称其为“教育家”是为人所费解的,因为他从未直接针对教育问题写过任何作品。但对后来追随他的作家、学者、知识分子和教育者而言,马克思在教育领域的影响绝对是深远而持久的。在国家教育观上,他反对国家干涉教育,又主张教育资源由国家提供的“免费教育”;在职业教育观方面,他主张教劳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又主张半工半读的童工教育;在课程设置观方面,他主张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的早期教育,又主张现实哲学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在教师职业观方面,他主张教师应将教学专业化,又主张教师的权利应当自主化。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四个维度体现了他在教育领域的主要观点和贡献,为我国当今的教育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一、马克思的国家教育观
1.反对国家干涉教育
马克思在国家教育上的观点可以在他的很多著作和文稿中得以体现。首先,他反对国家干涉教育。他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亚斯密的国民教育观点进行了驳斥,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热加尔涅的观点给予了肯定。亚斯密主张国家实行国民教育,热加尔涅则认为国民教育与分工的基本规律是相矛盾的,国民教育会“消灭我们整个社会制度”。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不平等性,一方面,教育不可能对一切阶级平等,因为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只能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上层阶级也不可能被迫降低教育水平与农民、工人一般,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并且,“工人更不应该让靠勒索工人来编制预算的国家负责对工人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因为国家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相对于工人,资产阶级是剥削者,如果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肯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工人而言肯定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在现代社会国家不可能实行平等的国家教育,这是由它的阶级属性决定的。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即指定国家为人民的教育者,而事实应该是国家从人民那里获得教育,所以国家、政府和教会都不得对学校教育施加影响。
2.实行由政府提供教育资源的“免费教育”
其次,马克思主张教育资源由政府提供,实行“免费教育”。马克思的国家教育观是令人费解的,一方面他反对国家干涉教育,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国家有义务免费提供教育资源,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又合乎情理。馬克思反对由国家实行教育,是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必定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这必然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性。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教育体制,它的教育模式受到了马克思肯定。首先,在国民教育管理人员选拔方面,为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它把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其次,在教育普及性方面,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这样,不但保证了人人都能享受学校教育,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最后,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公社设立一个委员会来组织教育,所有的学习用品、书记、地图纸张等,任何老师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学生收取这些学习用品的费用。从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教育体制的推崇可以看出,他反对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的原因是处于阶级对立,而教育的普遍性又无法脱离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所以他又主张教育资源由国家提供,但是国民教育管理者由普选选出,受人民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二、马克思的职业教育观
1.“教劳结合”职业技术教育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导者,对于工人阶级的教育给予了较大的关注。首先,他主张对工人实行“教劳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马克思认为,“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变革过程中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不论是工艺学校、农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这只是“资本”做出的一些微小让步但资产阶级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让步,因为他们关心的只是工人最起码的生活,所以它给工人的教育也只能是那么一点点,这必然影响了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权利。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教育,因为相比于工人巨大的工作量而言,这点教育是微乎其微的,不能使工人阶级看透资本主义的本质。为了使无产阶级摆脱无知和愚昧状态,马克思主张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技术教育,这与他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揭示了教育与科学、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普遍的适用性。
2.“半工半读”的儿童教育
此外,“将儿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上半页,儿童在工厂参加生产劳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儿童劳动的残酷形式,他曾在《工资》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行为给与了强烈的批判,“现代工业愈来愈以不需受任何教育就干得了的简单劳动取代复杂劳动,现代工业迫使7岁以上的儿童从事机器劳动,不仅使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收入来源,而且成为他们双亲即无产者收入的来源。”资本主义这种残酷的剥削童工行为是马克思所反对的,但他并不反对合理的使用童工。
马克思曾明确表示,普遍禁止童工是与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尽管在今天看来十分的令人费解,但是马克思进行了合理的解释。马克思反对“禁止童工”并不是在拥护资本家的利益,而是有一定的条件。要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资本主义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简而言之,即实行“半工半读”的儿童教育。他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
三、马克思的课程设置观 马克思的课程教育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早期教育课程设置,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1.早期教育课程设置观
马克思将教育理解为三件事: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早期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和少年工人而设置的,学校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教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在智育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畅想过未来学校到底传授给青年男女什么知识。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学校除了教学传授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出售产品来补偿开支。这种课程设置观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少年工人的知识和劳动水平。
在马克思的早期课程观中,没有涉及十分重要的一个课程是“德育”,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不重视青年人的德育,因为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马克思认为,工人后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斗争着的成人那里获得,工人阶级不应拘泥于资产阶级的德育,而应在不断摸索中实现无产阶级德育的创立和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观念和品质,以及新的精神文明。无产阶级的道德,它不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且集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大成,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也为未来的全人类道德奠定了基础。
2.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观
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马克思主张大学教育课程应以现实哲学为基础,并大力发展其他学科。马克思坚信,人们所从事的事业、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都会对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所创立的体制、所坚信的人生观、所盛行的观念以及所形成的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马克思主张建立不受国家干涉的自由大学,他希望未来的高等教育可以摆脱阶级统治的压迫,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让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所以,马克思预见,在未来的大学里,现实哲学将成为一切知识的核心,医学和法学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着辩证的自然观的形成于发展。所以,马克思所畅想的未来大学的核心课程是现实哲学。除了现实哲学外,他还强调了医学和法学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考虑是周全的,未来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现实哲学为基础的,重点发展医学和法学,全面发展其他学科,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的教师职业观
1.教师职业专业化
阅读马克思的文章和书籍,很难找到马克思对教师职业的过多论述,但在一些语言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首先,马克思主张教师教学专业化,马克思反对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而认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人具有主体性,而且他还强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就表明教师必须是专业的
马克思在当时已经意识到,教师是一门专门职业,应该将其专业化。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
2.教师权利自主化
其次,马克思主张教师权利自主化。虽然人们对教师实际上拥有什么权利存在不同认识,但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利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教师权利自主化并不是给教师无限的权利,而是使他们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公平、公正、自主的行使自身的教师权利。首先,他们受行政、法律的制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其次,他们受传统道德的制约,即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才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不受制约的权利是可怕的,教师只有在规范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更好的从事这一职业。
马克思主张教师权利自主化,首先要搞清教师到底拥有哪些权利。教师的权利是广泛的,也是真实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马克思反对国家干涉教育,认为只有教育摆脱了阶级的成见,才能成为真正科学的教育。二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向学生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并且教师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三是决定学生实际能够接受什么教育。马克思认为,真正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将自身的权利自主化,只有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能真正提高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确实很少以一名教育家的身份出现于我们眼前,但是他在教育学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国家教育观、职业教育观、课程设置观、教师职业观存在很多合理的因素,对与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他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今天,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叶出现了一些问题。义务教育中儿童的主体性缺失,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这都可以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补救的措施。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作用,可以根据年龄给他们适当设定一定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实践水平,可以推广教劳结合的技术学校,使青年人可以有一技之长,增强实践能力。當然,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内容,我们应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出版社,1979,8(01)
[2]Robin Small.Karl Marx The Revolutionary as Educator[M].Springer Briefs in Education.
[3]刘佑.对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当代理解[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4]舒志定.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学习论坛,200(9)
[5]云南、赵珏.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基础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2009,6(106)
[6][苏]A﹒A﹒阿巴库莫夫.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1983(01)
[7]漆明春.马克思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出路[J].理论与改革,2008(04)
[8]舒志定.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阐释教育价值的视域及意义[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04)
[9]谢铭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12年(07)
[10]裴秋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11]靳希斌.试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1985(3)
[12]李小敏.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三条中的教育思想解读[J].哲学史学研究,2012(49)
一、马克思的国家教育观
1.反对国家干涉教育
马克思在国家教育上的观点可以在他的很多著作和文稿中得以体现。首先,他反对国家干涉教育。他曾经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对亚斯密的国民教育观点进行了驳斥,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热加尔涅的观点给予了肯定。亚斯密主张国家实行国民教育,热加尔涅则认为国民教育与分工的基本规律是相矛盾的,国民教育会“消灭我们整个社会制度”。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教育具有不平等性,一方面,教育不可能对一切阶级平等,因为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只能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另一方面,上层阶级也不可能被迫降低教育水平与农民、工人一般,因为他们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受教育的条件。并且,“工人更不应该让靠勒索工人来编制预算的国家负责对工人子弟进行初等教育”,因为国家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国家,相对于工人,资产阶级是剥削者,如果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肯定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工人而言肯定是不平等的。所以在马克思看来,在现代社会国家不可能实行平等的国家教育,这是由它的阶级属性决定的。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即指定国家为人民的教育者,而事实应该是国家从人民那里获得教育,所以国家、政府和教会都不得对学校教育施加影响。
2.实行由政府提供教育资源的“免费教育”
其次,马克思主张教育资源由政府提供,实行“免费教育”。马克思的国家教育观是令人费解的,一方面他反对国家干涉教育,另一方面他又主张国家有义务免费提供教育资源,这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又合乎情理。馬克思反对由国家实行教育,是在阶级对立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必定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这必然造成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平等性。
马克思曾高度评价了巴黎公社的教育体制,它的教育模式受到了马克思肯定。首先,在国民教育管理人员选拔方面,为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它把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其次,在教育普及性方面,一切学校对人民免费开放,不受教会和国家的干涉。这样,不但保证了人人都能享受学校教育,而且科学也摆脱了阶级成见和政府权力的桎梏。最后,在教育资源共享方面,公社设立一个委员会来组织教育,所有的学习用品、书记、地图纸张等,任何老师都不得以任何借口向学生收取这些学习用品的费用。从马克思对巴黎公社教育体制的推崇可以看出,他反对由国家实行国民教育的原因是处于阶级对立,而教育的普遍性又无法脱离国家和政府的扶持,所以他又主张教育资源由国家提供,但是国民教育管理者由普选选出,受人民监督,这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二、马克思的职业教育观
1.“教劳结合”职业技术教育
马克思作为无产阶级的伟大领导者,对于工人阶级的教育给予了较大的关注。首先,他主张对工人实行“教劳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马克思认为,“工艺学校和农业学校是变革过程中在大工业生产基础上自然发展起来的一个要素;职业学校是另一个要素,在这种学校里,工人的子女受到一些有关工艺和各种生产工具的实际操作的教育。”不论是工艺学校、农业学校,还是职业学校,这只是“资本”做出的一些微小让步但资产阶级不可能做出更大的让步,因为他们关心的只是工人最起码的生活,所以它给工人的教育也只能是那么一点点,这必然影响了工人阶级的受教育权利。
马克思批判资产阶级对工人的教育,因为相比于工人巨大的工作量而言,这点教育是微乎其微的,不能使工人阶级看透资本主义的本质。为了使无产阶级摆脱无知和愚昧状态,马克思主张实行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技术教育,这与他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契合的。马克思关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思想,揭示了教育与科学、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具有科学的合理性和普遍的适用性。
2.“半工半读”的儿童教育
此外,“将儿童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教育思想。在19世纪上半页,儿童在工厂参加生产劳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现象。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儿童劳动的残酷形式,他曾在《工资》中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一行为给与了强烈的批判,“现代工业愈来愈以不需受任何教育就干得了的简单劳动取代复杂劳动,现代工业迫使7岁以上的儿童从事机器劳动,不仅使他们成为资产阶级的收入来源,而且成为他们双亲即无产者收入的来源。”资本主义这种残酷的剥削童工行为是马克思所反对的,但他并不反对合理的使用童工。
马克思曾明确表示,普遍禁止童工是与大工业的存在不相容的,这是空洞的、虔诚的愿望。尽管在今天看来十分的令人费解,但是马克思进行了合理的解释。马克思反对“禁止童工”并不是在拥护资本家的利益,而是有一定的条件。要对一切儿童实行公共的和免费的教育,取消资本主义形式的儿童的工厂劳动,把教育和物质生产结合起来。简而言之,即实行“半工半读”的儿童教育。他认为,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讲,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的结合,这不仅是提高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也是造就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办法。
三、马克思的课程设置观 马克思的课程教育观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早期教育课程设置,第二部分是高等教育课程设置。
1.早期教育课程设置观
马克思将教育理解为三件事: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早期教育课程是针对儿童和少年工人而设置的,学校应当按不同的年龄循序渐进地对学生教授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课程。在智育方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畅想过未来学校到底传授给青年男女什么知识。在马克思看来,技术学校除了教学传授知识之外,还要通过出售产品来补偿开支。这种课程设置观念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少年工人的知识和劳动水平。
在马克思的早期课程观中,没有涉及十分重要的一个课程是“德育”,但这并不能代表他不重视青年人的德育,因为这是有一定原因的。马克思认为,工人后代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从斗争着的成人那里获得,工人阶级不应拘泥于资产阶级的德育,而应在不断摸索中实现无产阶级德育的创立和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社会关系、新的观念和品质,以及新的精神文明。无产阶级的道德,它不但反映了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而且集历史上一切优秀道德遗产的大成,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也为未来的全人类道德奠定了基础。
2.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观
在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方面,马克思主张大学教育课程应以现实哲学为基础,并大力发展其他学科。马克思坚信,人们所从事的事业、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都会对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同时也意味着我们所创立的体制、所坚信的人生观、所盛行的观念以及所形成的文化都在很大程度上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马克思主张建立不受国家干涉的自由大学,他希望未来的高等教育可以摆脱阶级统治的压迫,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让教育科学真正成为科学。所以,马克思预见,在未来的大学里,现实哲学将成为一切知识的核心,医学和法学也将得到长足的发展。首先,自然科学的发展推动着辩证的自然观的形成于发展。所以,马克思所畅想的未来大学的核心课程是现实哲学。除了现实哲学外,他还强调了医学和法学的重要地位。马克思的考虑是周全的,未来大学的课程设置是以现实哲学为基础的,重点发展医学和法学,全面发展其他学科,从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四、马克思的教师职业观
1.教师职业专业化
阅读马克思的文章和书籍,很难找到马克思对教师职业的过多论述,但在一些语言中可以发现他对这一问题的基本观点。首先,马克思主张教师教学专业化,马克思反对人是教育和环境的产物,而认为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人具有主体性,而且他还强调“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这就表明教师必须是专业的
马克思在当时已经意识到,教师是一门专门职业,应该将其专业化。对于教师专业化这一概念,应该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动态的角度来说,教师专业化主要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一名专业人员的发展过程。这一发展过程的实现不仅需要教师自身主动的学习和努力,以促进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而且良好外部环境的创设也是教师专业成长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如积极地为教师提供接受专业职前教育、在职培训的机会和条件;确立严格的教师选拔和任用标准;建立教师专业组织和形成教师专业规范等。
2.教师权利自主化
其次,马克思主张教师权利自主化。虽然人们对教师实际上拥有什么权利存在不同认识,但是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利却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教师权利自主化并不是给教师无限的权利,而是使他们不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公平、公正、自主的行使自身的教师权利。首先,他们受行政、法律的制约,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必须符合法律规范;其次,他们受传统道德的制约,即教师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从而才能成为学生的道德榜样。不受制约的权利是可怕的,教师只有在规范范围内行使自己的权利才能更好的从事这一职业。
马克思主张教师权利自主化,首先要搞清教师到底拥有哪些权利。教师的权利是广泛的,也是真实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影响教育目的的实现、教育目标的达成。马克思反对国家干涉教育,认为只有教育摆脱了阶级的成见,才能成为真正科学的教育。二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方向,影响教学的质量。教师在学生的人生旅途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们向学生传递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并且教师能力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三是决定学生实际能够接受什么教育。马克思认为,真正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将自身的权利自主化,只有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才能真正提高国民教育的整体水平,推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五、结论
马克思确实很少以一名教育家的身份出现于我们眼前,但是他在教育学方面的影响是深远的。他的国家教育观、职业教育观、课程设置观、教师职业观存在很多合理的因素,对与我们今天的教育体制改革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可以看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实现每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他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努力的。今天,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获得长足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叶出现了一些问题。义务教育中儿童的主体性缺失,高等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这都可以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找到补救的措施。发挥儿童的主体性作用,可以根据年龄给他们适当设定一定的劳动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创造力;提升高等教育的实践水平,可以推广教劳结合的技术学校,使青年人可以有一技之长,增强实践能力。當然,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还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宝贵内容,我们应取其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M].人民出版社,1979,8(01)
[2]Robin Small.Karl Marx The Revolutionary as Educator[M].Springer Briefs in Education.
[3]刘佑.对马克思“教劳结合”思想的当代理解[J].当代教育论坛,2007(3)
[4]舒志定.论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学习论坛,200(9)
[5]云南、赵珏.马克思的教育思想对当代基础教育的启示[J].职业技术,2009,6(106)
[6][苏]A﹒A﹒阿巴库莫夫.马克思恩格斯论教育[J].全球教育展望,1983(01)
[7]漆明春.马克思教育哲学研究的意义、现状、问题及出路[J].理论与改革,2008(04)
[8]舒志定.马克思生产劳动理论阐释教育价值的视域及意义[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3(04)
[9]谢铭威.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对现代高校教育的启示[J].学理论,2012年(07)
[10]裴秋芬.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文献综述[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11]靳希斌.试论马克思的教育思想[J].教育评论,1985(3)
[12]李小敏.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第三条中的教育思想解读[J].哲学史学研究,2012(49)